“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作者|王俊文

人物簡介

李冰,中共黨員,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陝西省西安市慶安初級 中學校長兼黨總支副書記,蓮湖區 婦聯兼職副主席,蓮湖區第十八屆 人大代表,蓮湖區黨代表。

“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她是全國中小學教育督導評估專家、陝西省 人民政府兼職督學、陝西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育碩士合作導師、 西南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兼職指導教師,先後獲評“全國課堂教學改革專家”“陝西省科研興校明星校長”“陝西省三八紅旗手”“陝西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先進個 人”。

她的課題《慶安中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榮獲“第十屆陝西 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參與編寫《陝西省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要求 大實踐” 活動工作指導手冊》,編寫並正式出版《讓每一個孩子都燦爛》《中 考作文高分秘籍》等教育專著。

陝西省西安市慶安初級中學(以下簡稱“慶安初中”)是一所“小”學校——佔地僅13.5畝,教職工才170多名。

但慶安初中名氣可不小——十年來,學校立足課堂教學改革,發展學生,成就教師,推動學校發展,實現了生源的“低進高出”,被評為“陝西省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先進單位”“陝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文化建設示範校”“陝西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被列為教育部、財政部施行的“國培計劃”的項目基地。

“小學校”做出“大動作”,背後的領頭人是學校校長李冰。李冰,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人大代表和婦聯兼職副主席,全國中小學教育督導評估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陝西省科研興校明星校長,陝西省三八紅旗手。初見李冰,印象就比較深刻。幹練的盤頭髮型,簡潔明快的講話,一看就知道是個乾淨利落、敢幹能幹的主兒。

慶安初中在她和一班人的帶領下,全力推行教育教學改革,踐行思維型課堂,十年艱辛,十年探索,收穫了累累碩果。2019年12月1日,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負責同志來慶安初中調研,對該校所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

“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讓每一堂課都精湛

十年課改有甘苦,一舉成名天下知。李冰和她的團隊搞課堂教學改革,多少有些像當年的安徽小崗村的聯產承包。當人們分享課堂教學改革成功的喜悅時,對當年的坎坷摸索,想起來多少還有些後怕呢。

時間拉回到2009年,李冰時任分管學校教科研和德育工作的副校長。當學校榮獲西安市蓮湖區教育質量評估特等獎的時候,不少人笑了,李冰卻沒有笑,她有更深的考慮。從普通講臺走上來的李冰,對教育的痼疾有著切膚之痛。她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為師生找一條自由發展的“終南捷徑”,改革的內涵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打破原來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格局,讓學生“唱主角”。

為什麼要課改?李冰的理由有三點:其一,雖然慶安初中中考一路領先,但是2009年西安民辦學校已風起雲湧,競爭激烈,給學校的生存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不改革就沒有生路;其二,從成績上看,學校雖然已經到達一個高度,但從育人的目標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學校的更高追求;其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論述給她指明瞭方向,堅定了她進行教改的信心和決心。

萬事開頭難。學校還未開始動作,就引來一片反對聲。有人講,搞課改風險大,好則無功,壞則有過;還有人講,本來已經好好的,再折騰,說不定鬧出點什麼亂子來。放棄傳統教學經驗,重新學習新的教學模式,老師們不理解、不想幹。家長也不同意拿他們的孩子當試驗品,怕影響學習成績。還有來自其他學校的質疑。各種非議讓李冰著實糾結了一陣子,但冷靜下來,她還是選擇改。

李冰說:“亂不可怕,我們就是要亂中取勝。”就像當年安徽小崗村18個農民悄悄按了手印搞聯產承包一樣,為防止別人非議,學校關起門來搞改革,不讓外人看,這一關就是半年。為了調動老師們投身改革的積極性,學校展開了“全員下崗,競聘上崗”的重大改革。讓願意改革的老師走上領導崗位,先改先試。這自然遭到一些人的抵制。

前任校長劉國峰有先見之明,在開展這項改革之前,給教育局打了兩個報告,局領導來校調研,最終對改革予以支持,表示“允許慶安中學搞‘特區試驗’”。學校組織老師赴山東、江蘇等地學習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邀請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和陝西師範大學的博士來校進行專業培訓,指導學校的教學改革實踐。李冰與老師們一學期聽了上百堂課,蒐集每堂課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們積極展示?導學案如何編寫?課堂流程怎樣做才能有效?課堂效果如何評價?每一次收上來的問題佔滿好幾頁A4紙。

李冰和同事們耐心地進行梳理研究,排出重點難點,成立四個課題組進行研究,就這樣在摸索中前進。最終,“思維型課堂”模式形成。教室裡,三面牆上掛著四塊長黑板,學生分組圍坐在一起。“小黑板”變成“長黑板”,“大課堂”變成“小圓桌”,小組學習成了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老師們採用“課前自主生疑—課中互動解疑—課後拓展遷移”的教學流程。

課前,學生在導學案的引領下,進行結構化預習,發現問題;課上,主要以小組討論、展示、點評等形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的問題,對重點、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進行精講;課後,教師反思拓展,學生複習歸納,形成知識網絡。

“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半年的時間實際上不長,但李冰卻感覺很是漫長。為了推進課改,誰也不知道李冰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最初,相當一部分老師抱著懷疑、觀望的態度,李冰讓他們看課改成功的案例,去聽正在進行課改的老師的課;老師們不會做新的課堂方案,李冰指導他們一遍遍試,每一個方案都要研磨多次,直到老師和學生都能找到感覺,調整到位。

學校年級主任杜紅梅、劉雲都提到,她們上示範課的時候,李冰做了大量的指導工作。當初,為了贏得家長的支持,李冰與全校學生家長來了一次“現場對話”。聽說新課堂模式是“老師不講學生講”,群情激動。老師們都替李冰捏了把汗——3000多名家長,萬一鬧起來,可不得了。

但李冰冷靜沉著,向大家解釋課改是為了做“成就孩子的素質教育”,加之她的個人魅力、演講口才,將家長初步說服了。正式推行課改後,李冰把家長請進學校,德育處主任袁秦說“每天每班安排3名家長聽課,讓他們感受課堂的魅力”。家長看到原本靦腆的孩子勇敢上臺展示,看到孩子的學習動力更強了,看到孩子成績不降反升,他們的態度逐漸從反對到不反對再到最後強烈支持課改。

2013年,李冰升任校長,對“思維型課堂”的改革和推進更加遊刃有餘,課堂的特色和魅力也逐漸彰顯,體系更加成熟。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慶安初中中考成績在蓮湖區持續六年領先。

讓每一個老師都能幹

慶安初中初二(13)班的一堂歷史課上,年級主任王小雁正指導學生們學習“世界語言與宗教”的知識。王小雁巧妙地設置了幾個小問題啟發大家,李浩然等幾名學生爭相舉手發言,從伊斯蘭教的習俗講到三大教的信仰,講得有聲有色。

另一堂地理課上,王博老師設置了唐僧從西安去往西天取經的路線,同“一帶一路”聯繫起來,涉及孩子們熟悉的地點、人物,他們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讓人感受到老師的“獨具匠心”。

學校教務主任蔣新安說,“思維型課堂”上,老師不只是教知識,要從“引導”“活動”“思維”“訓練”“延伸”五個方面體現主導作用。正如教研主任劉西慶所說,教師的“教”首先是教給學生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找到“關鍵處”。老師們經歷了一個從“怕改”到“想改”“樂改”的過程。

年級主任朱敏講,“思維型課堂”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以前那種“大呼隆”的講法,老師只需要對著備課筆記照本宣科。課改後不同了,學生們是課堂的主人,問題隨時會提出來。老師要講得“少而精”,必須要言簡意賅、敲到鼓心,沒點水平還真把握不了。傳統課沒有評價,但新課堂每一環節都有評價,在評價中反饋信息,邊做邊提升。

李冰把老師們的業務能力大大地往前推了一步,把滔滔不絕的“演講者”變成善於點撥的“主持人”。李冰像伯樂一樣,挖掘老師們的個性和特長,更好地推進課改工作。

老師梁便利是從其他學校調過來的,剛開始對慶安初中的課改不適應,李冰針對她擅長電器這一特點進行切題指點,慢慢讓她找到了感覺,在物理教學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贏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秦玉萍、楊紅利、李文豔、李景軼、趙麗萍、史曉霞、王美紅、董珏、嶽曉麗、顏宏豔、薛鵬娥、李潔等老師學得快、能力強,李冰有意識地給他們壓擔子、出題目,讓他們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學校興起了學習之風。老師虛心學習,做起了“小學生”。

“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以前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現在老師要有一缸水、一河水了。李冰和班子成員帶頭自學專業教材,老師和學生們搶著學、比著學,聽講課,做筆記,拜高師,抓緊充電。學校鼓勵老師們報考陝西師範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生,提升了學歷,豐富了知識。

在許多教師看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老師們的備課要求更高,教師需要更好地掌握課堂,更好地瞭解學生。教師鄧海琴深有感觸地說:“課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要應對課堂上的各種突發情況。”於是,合作之風盛行起來,集眾人之力,攻最硬難關。李冰就是要通過課改讓老師們發揮集體智慧,實現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的目的。

在“思維型課堂”的實踐中,教師不僅是實踐者,還是研究者。副校長劉黎介紹,學校組織成立了四個校級專項課題研究小組,開發了《思維型課堂教學策略》《導學案的編寫策略》《小組建設策略》《校園文化建設策略》等校本教材。近年來,他們先後承擔了4個國家級、7個省級科研課題,《課堂活動策略設計研究》《“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義務教育初中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及策略研究》《義務段初中教學微課應用》均已順利結題。《慶安中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獲得第十屆陝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教師發表論文400多篇,校級論文集8本,學校被授予陝西省“教育科研明星學校”稱號。

因課改成績顯著,學校成為教育部、財政部實施的“國培計劃”的項目校,每年陝西省各地的優秀教師都會來這裡進行半個月的“浸入式”培訓,同時學校還是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創新基地、西安市優秀班主任培訓基地。這樣一來,慶安初中的老師們承擔起大量的培訓任務,學校黨總支書記劉瑞聰說,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既學習知識又傳授知識的“培訓師團隊”。

學校所有的課堂都是開放的,慶安初中的老師們先當學生,後當先生,將“思維型課堂”的方法、技巧教給來參加培訓的老師。從老師到學生,再從學生到老師,老師們有一個充分打磨和位置互換的過程,提升很快。隨著課改成果凸顯,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500多所學校的近萬名專家、學者、教師來慶安初中學習交流,2010年以來進行了60多期課堂教學改革培訓。在培訓他人的過程中,學校的課改成果進一步鞏固,老師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讓每一個孩子都燦爛

走進慶安初中的課堂,孩子們六人一組圍坐在桌旁,老師在小組之間邊走動邊提問,教室裡有時候靜得鴉雀無聲,有時候學生們嘰嘰喳喳,為了一個問題爭論不休。如果不是年齡的比照,真讓你分不出誰是老師、誰是學生。這一切都源於李冰和老師們設置的導學案,學生們按圖索驥,井井有條,即使下課了,還有學生在交流、碰撞……

課改後,慶安初中的學生學習動力強勁。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評價模式讓大家比著學,誰也不想掉隊,拖小組後腿。初二(1)班的陳婉昕剛進班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她很關注小組的積分欄,希望自己的小組排在前面。經過努力,她由倒數幾名飛躍到前幾名。巨鴻喆第一次月考成績不理想,他認為這個成績拖了大家的後腿,也與班長的身份不匹配,下決心找學習好的同學做標杆,到下學期的時候,成績迅速趕了上來。他還抽出時間來幫助其他同學,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排頭兵”。

用李冰的話來講,課改後學生的“原動力”得以激發。“思維型課堂”的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一個學生幫另一個學生解決問題,不僅收穫了友誼,同時也推動自己深入思考。而且不限於優秀學生幫助學困生,學困生聽懂後也可以講給其他學生聽。通過自己思考或經老師、同學幫忙解決的題目再講給其他人聽,實際上是一個再鞏固和提升的過程。

“思維型課堂”的展示環節讓學生暴露“問題”,提升自信。學生展示是課堂的重要環節,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答題、講課。初二(4)班的肖秦佳剛開始很害怕上講臺發言,看到同學都發言心裡又很想嘗試。有一次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雖然課前做了充分準備,但上臺的時候她還是手心出汗,最後為小組加了3分。冷靜思考後,她果斷要求老師減去1分,理由是這道題有多種解題方法,她只講出一種,應該扣分。這樣的課堂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暴露出來,並得到解決,提升學習質量。

“思維型課堂”讓老師們從“做大鍋飯”到“開小灶”,因材施教。在“思維型課堂”上,老師能夠針對每個孩子的差異,採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找到孩子的興奮點,讓孩子們在不同的位置上迅速成長。副校長郭宗惠說,有一個學生數學掛科、成績倒數,經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研究,決定讓她做課代表,並專門形成一份對她的“幫扶計劃”。3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女孩的興奮點一次次被激活,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找到了學習的竅門和樂趣,信心一天天地提高,成績後來居上。

“特區試驗”,讓小學校變成了“小崗村”

在李冰看來,只是成績好,學生不一定經得起社會的考驗,學校有義務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要培養文化成績好、有特長的學生,也要培養文化成績一般,但熱愛生活、有著理想情懷的人。2016年,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變為改變思維模式,杜絕“唯成績觀”。李冰認為,有些學生可能在成績上不出彩,但有其自身的優勢與特長。

慶安初中要讓每個學生髮揮特長,找到合適的位置,讓每個學生都精彩。她說:“我們培養孩子,三年慶中行,一世慶中情。30年或40年後,再看到學生,他們已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樑,那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已畢業的學生王駿華的母親李雯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一家三口上街,李雯沒注意把一張紙隨手扔在路旁,被王駿華拾起來放進垃圾桶裡,同時與李雯進行一番交流,王駿華最後講“:不能等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的時候,留給這世界滿是垃圾。”王駿華德行好,成績也很好,他總會義務幫學弟學妹們講題,或微信或面對面的講解。在高中他也表現優異,他所就讀的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的老師高興地說“:慶中(慶安初中)的孩子就是優秀。”其實,剛進學校時王駿華成績並不突出。老師見他掃地認真,便讓他當班長,於是一路成長起來。這也正體現了李冰“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的理念,體現了學校因材施教的方針。

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創建了學科下的學習小組和社會社團,為學生們提供了出彩的機會。顏宏豔主任介紹,演講社團的鄭佐鈺同學代表陝西省進京參加“學憲法”演講大賽,科技社團的樊士璋同學代表陝西省參加全國青少年第32屆科創大賽,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校組織了一大批主題教育活動,讓校園充滿活力,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學校利用國旗下講話、班會課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校教育。教師節、母親節和其他各種節日,學生會寫文章、做手工,來表達對恩師和親人的謝意。在慶安初中的校園,遇見的孩子都彬彬有禮,讓人感受到教育對他們的滋養。十年磨劍,打造教育改革“小崗村”;一腔熱血,銳意構建精品學校。李冰和慶安初中的師生們順應課改方向,創造了一個“綠色、整合、分享”的和諧發展的新校園、新課堂,培育著一代新人。

— END —

來源 |本文刊於《教育家》雜誌2019年12月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