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鏡子,值得有


三面鏡子,值得有


中國有句古話,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不要把所有的質疑和批評都當成敵人,或輕易否定。


有時,質疑和批評,就像能治癒和警醒的一劑良藥。有時,還像一面鏡子,能讓人認真地去正視自己。


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觀點,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是許多人所具有的一種辨識問題的能力。


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唐朝宰相魏徵,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他敢於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


魏徵的一生,為人正直,不畏強權。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在李世民看來,魏徵的離去,讓他少了一面鏡子。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時常用這三面鏡子來對照自己,能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長與短。


三面鏡子,值得有


以銅為鏡正衣冠


以銅為鏡,是對自己的形象,是否整潔、大方、端莊和得體的正視。


一個良好的形象,好比是自己,在第一時間展示給別人的,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一張名片。


有時,良好的形象,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很自然的拉近彼此間陌生的距離。


三面鏡子,值得有


以史為鏡知興衰


以史為鏡,相對於個人來說,這裡的“史”,不是“歷史”,而是自己的過去。


讓今天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相對照,就像在做個人總結。昨天的自己和前天的自己作對照,今天自己和昨天自己作對照。


如若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如此一來,便會很自然的對照出,自己一路走來的長處與不足。


這面屬於自己的“史鏡”,會讓人邊走邊對照,邊走邊糾正,邊走邊成長,邊走邊提高。


這樣的對照,更像在照亮前行的路。不僅能看清,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還能明確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所以,以史為鏡,能讓人在成長、成熟到成功之路上,沿著方向,朝著目標,越走越近。


三面鏡子,值得有


以人為鏡明得失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所以,許多人不提倡自己跟任何人對比,自己跟自己對比,足矣。


但是,不跟別人對比,並不意味著不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別人身上所有的優點,或是別人身上閃光的樣子,就像熠熠閃爍的光環,只要有一雙能發現的眼睛,別人的光環總會散射到自己身上。


從而感染到自己,溫暖到自己,影響到自己。直至改變自己。


至於別人身上的缺點,同樣可以來對照自己。


“我”會不會這樣,有沒有“他”身上表現出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這就是“以人為鏡”對照自己的魅力所在。


三面鏡子,值得有


我們都希望生活充滿陽光,日子越來越好,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們都希望收入越來越高,讓自己豐盈的收入,足以能支撐起安逸美好的生活,讓日子過得比蜜還甜。


我們都希望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家庭和睦,兒女優秀。


而這一切,就像那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行駛在人生之路上,不能沒有目標和方向。


走出一條理想光燦之路,不妨以這三面鏡子,來時常對照自己,檢點自己,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當明確了目標和方向,我們,只管努力。


三面鏡子,值得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