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講述】吳金水:身處偉大時代 追夢腳步永不停歇

【壯麗70年·講述】吳金水:身處偉大時代 追夢腳步永不停歇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70週年。為充分展示70年來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光輝歷程和成就,三湘統戰聯合中新社、湖南日報、紅網、新湖南、時刻新聞聯合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講述】欄目,通過統一戰線各領域代表人士的親身經歷和感想感悟,管窺70年來的歷史鉅變,感受祖國發展偉大實踐。今天推出第五期,聽紮根祖國土壤的海歸博士吳金水講述他的故事。

取得發明專利三十二項,制定國家標準兩項,多項成果列入國家環保新技術名錄,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中科院“百人計劃”……這是科學家吳金水用四十多年寫就的人生答卷。21年前,吳金水揮別國外優越的條件毅然回國,從此紮根在祖國廣袤的農村土壤。“從農村來,到農村去”,成為了吳金水無悔的選擇。

【壯麗70年·講述】吳金水:身處偉大時代 追夢腳步永不停歇

吳金水出生於湖北武穴農村。1975年雜交水稻在吳金水家鄉育種,讓這個會種玉米和南瓜、酷愛化學的男孩覺得很有意思。1978年,在國家恢復高考的次年,吳金水考上了華中農業大學土壤和農業化學專業。得知消息的鄉親們怕他讀完書又回到農村太可惜,吳金水卻說,“當個技術員也蠻好”。在當時的吳金水看來,農業天地廣闊,更重要的是,學農能為鄉親們解決吃飯問題。

1985年,研究生就讀於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的吳金水在全國公開的留學生選拔中脫穎而出,於1987年前往在業內享有盛名的英國洛桑實驗站深造。吳金水說,洛桑實驗站自由務實的學術氛圍為他開啟了全新的思路。

中國人日夜埋首實驗室的勤奮和掌握新知識的速度也令英國專家學者大為稱讚。吳金水回憶,出國前自己沒有接觸過電腦,留學的日子裡他求知若渴,只花了幾個月就學會了操作電腦,並開始自學編程。當時,他編寫的RothC模型,至今還是國際上研究土壤有機碳的主要統計模型之一。

留學期間,吳金水發表了多項重量級科研成果。三位英國院士聯名推薦他申請牛頓獎學金,這意味著連續7年豐厚的科研經費,令不少學者趨之若鶩。根據規定,申請者需擁有歐盟國家國籍。不少人勸吳金水加入英國籍,但都被他婉拒了。

吳金水記得,剛到洛桑實驗站時,一位英國老師就問他:“你是打算留下來還是回中國?”吳金水毫不猶豫答要回國。老師欣慰地說,一個科學家首先要愛自己的國家,希望你把所學的知識帶回去,服務祖國和世界更多地方的發展。

其實,吳金水早在出國前就已打定主意,學成歸國,“因為我那時就曉得,改革開放拆除了中國發展的藩籬,中國人創造力無窮,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和繁榮,科學研究也必然迎來春天。”

從洛桑實驗站博士畢業後,吳金水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繼續他的學術事業。專注科研的同時,吳金水每天都會閱讀《人民日報》海外版,瞭解祖國發展的點滴。1998年,感受到變化和機遇的吳金水回到位於長沙的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1999年,吳金水被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作為“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受聘擔任知識創新研究員。

可剛回國時的情況令吳金水很頭疼。“設備都過時了,國外的一次性設備,國內反覆用。國外一天能完成的實驗,國內要十天。”吳金水說,研究所當時工作重心以農業推廣為主,只求掙錢養活單位,談不上太多科研。

【壯麗70年·講述】吳金水:身處偉大時代 追夢腳步永不停歇

得益於國家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強,吳金水在研究所提出儀器設備智能化改革,咬緊牙關逐步引進新技術,推動科研水平提升。近些年,吳金水帶領團隊在土壤生態與農業環境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亞熱帶農田固碳減排和流域環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

清澈見底的溪水中魚蝦嬉戲,碧綠的杉樹林與茶林遙遙相望——這樣的景象在長沙縣金井鎮隨處可見。很難想象,當地早年間普遍養豬,汙染嚴重。這樣的轉變正是得益於2008年,吳金水率團隊在此籌建的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

通過科研人員十多年的實地研究和探索,如今的長沙縣已經躋身全國現代農業和生態宜居樣板縣之一。吳金水團隊研發的養殖業廢棄物處理與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和集水區徑流系統氮磷生態攔截技術體系,也已在中國南方多個省市得到應用推廣。

在吳金水看來,科研始終是為社會服務的。因此,學術之外的吳金水通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等身份,堅持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發展建言獻策。此外,吳金水這些年還為國家培養出了百餘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等專業人才。

回首四十餘年的科研生涯中的點點滴滴,吳金水感慨地說,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的科研條件和氛圍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作為科學路上的“追夢人”,我們正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