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實在沒辦法不喜歡這位前音樂人約翰·卡尼的電影,90年代初他是愛爾蘭搖滾樂隊“The Frames”的貝斯手,後來愛上影像工作,離開樂隊投身電影界開啟導演生涯。1996年開始在愛爾蘭國內發佈電影長片還有電視劇,初出茅廬便得到業界一致好評。

2003年的《曾經》是約翰·卡尼作為電影導演走向世界的作品,接下來2013年的《再次出發》,使他在群雄角逐的奧斯卡舞臺上嶄露頭角。兩部電影均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約翰·卡尼在電影裡竭盡所能將他的編導和音樂才華發揮到極致;這兩部影片的影像與音樂部分可謂平分秋色;會拍電影的導演無數,懂音樂又會拍電影的導演真不多,特別是這類小製作的文藝片。

《曾經》與《再次出發》兩部電影相隔10年,我個人一直把它們看作姊妹篇;兩部影片都是在同一個輪廓裡展開的敘事;以音樂為載體,體現純粹且無任何雜質純淨愛情生髮的超細膩過程;並且結局讓觀眾看到很現實的一面,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指向在一起或進入婚姻。

影片從頭至尾,沒有牽手、沒有接吻、沒有床戲,就像秋日裡綿綿細雨,尚未察覺卻已浸溼了心田。頓時,嘴角微微上揚:這是愛情本真的樣子啊!如果你喜歡不沉重又帶點哲思的音樂電影

,這部類紀錄片風格的手持攝像小製作影片非常值得欣賞。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ღ 01 ♪

男主情場失意,事業迷茫,回到家鄉都柏林與獨居的父親生活;女主是從捷克來到愛爾蘭的外國移民,與母親及一歲多的女兒住在一處破舊的公寓裡。導演把男女主設定為社會底層,最普通的一群人之一,而他們具有不為人知音樂方面的造詣,使角色有了更豐富的敘事性;導演將角色內心深處無需言表的深厚情感注入到音樂裡,向觀眾傳遞角色情感的漣漪以及焦灼。

豆瓣評分8.3分的這部電影,顯然是成功的。隨著情節推進的每一首歌曲與觀眾成功的產生了共鳴;這是作為音樂人導演的高明之處,懂得如何使用並釋放音樂的感染力。作為姊妹篇的《再次出發》,豆瓣評分8.5分,再次證明導演約翰·卡尼音樂方面出眾的才華使他拍攝的音樂電影,總能觸動到大多數人的心絃。

在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街頭,失意的男歌手抱著一把破吉他在賣唱,白天唱行人們喜歡的大眾歌曲,夜晚是他的獨家舞臺,交給心情,唱自己創作的歌。同在街頭賣花的一個年輕女子留意到這個失意的街頭藝人,被他自創的歌曲吸引駐足在傍晚的歌聲中;

音樂成為初始介質將兩個孤獨的淪落人,引入載滿音樂同行的一段短途。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扮演街頭藝人的格倫·漢塞德是愛爾蘭搖滾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現今仍活躍於歌壇;扮演賣花女的是捷克的音樂創作人瑪可塔·伊爾格洛娃,2007年拍攝這部電影時,她只有19歲。他們都是專職做音樂的人,從未拍過電影;在歌壇也不是大紅大紫的人,更接近於平凡的大多數;這樣的背景,使得他們將音樂人混雜著才華的情緒比大腕兒明星演繹的真摯且自然。

有人覺得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及影像效果,包括演員的演技都很一般,之所以獲得8分以上的評分,完全歸功於音樂的加持。我不這樣認為,攝影、圖像、音樂、演技,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男主的音樂稍遜於女主,但情緒表達相當到位;女主的音樂創作更勝一籌,即使只有19歲,第一次拍電影,根本不覺得有任何生澀的表現,情感的把控以及表達都非常符合角色本身。

男主的曲風明顯帶著對女友的依戀,時而憂傷、時而甜蜜、情緒的波動較突出;一邊用電腦播放與女友曾經的DV錄像,一邊創作新曲,情緒隨著對往日的懷戀落在紙上結成音符。有的歌譜得出曲子卻寫不出詞,寫出來的卻依託於過去的情懷;

曲是情感的展露,詞更多是思考的呈現;影片裡男主與女友的情感狀態撲朔迷離,而男主卻又想不通其緣由,這與他的創作狀態甚是吻合。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不多時女主便為男主沒有詞的曲子寫出了歌詞,她戴著耳機,一身睡衣,趿拉著拖鞋邊走邊唱;夜幕下的都柏林清幽的有些孤寂,陰沉潮溼的街頭,迷離交錯的燈影成為這首歌情感基調的註腳;

女主和緩悠揚的聲線,配上不吐不快的歌詞,她向遠在捷克的丈夫發出低沉的吶喊。

男女主相遇在此時,明明聽到愛情萌動的聲音,而兩個人卻在各自的彼時情感中哀嘆流連。近在咫尺的曾經儘管有許多繁劇紛擾,總覺得難以割捨;畢竟交織著情與愛的過去餵養了此時的自己,以至於對愛情有了具象又深刻的體驗。導演將這種複雜糾結的情緒,通過女主和婉的態度表現的溫暖又有些清冷,好像愛爾蘭的天氣。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ღ 02 ♪

電影的拍攝手法從開場就覺得很粗糙,手持DV記錄男主的街頭賣唱生活,就像男主當下的境遇;像素也不是很高,幾乎都是在自然光線下完成的拍攝。嘈雜的街頭、昏暗的公寓、簡樸的服裝、一把破洞的吉他還有別人家的鋼琴;導演僅用兩週多點的時間,在18萬歐元的預算內拍攝完成的《曾經》,風格偏紀錄片,表現像MTV大聯唱,而敘事內核卻又如此意外的打動人心。

他和她各自經歷了情感的失意,都處在對過往的思索及療愈的過程。男主儘管在公交車上咒罵女友,但在他歌曲裡帶出來的情緒和感情,明明還停留在曾經的牽扯中。女主與丈夫年齡有一定相差,覺得與丈夫存在代溝,無法與之生活在一起;但另一面從她為男主只有曲沒有詞的歌,寫的歌詞透視出她的情感仍牽掛在丈夫身上;歌詞完全是基於她與丈夫的情感現狀為背景寫就的。

大部分人的生活裡沒有白馬王子,也不會有白雪公主,但我們卻都擁有一顆愛情的種子;這個種子不知何時會激發出來,或許開花結果抑或流星般稍縱即逝。愛情除了相吸之外,需要兩個並列的元素,理解和讀得懂彼此;男主與女友屬於讀得懂欠理解的情況,而女主與丈夫的課題是理解但讀不懂對方。在這樣的窘境裡,兩個人陷入各自的寂寥。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於是,在以音樂述說內心情感與情緒的自由世界裡兩個人撞見了對方。 不需要導演刻意做任何設定,這種相遇會自然激發出愛情的元素。音樂很容易打開人的情感層面,變得率真感性起來;他們在彼此的歌聲裡共情,小心翼翼打探對方沉靜的外表下心底湧動的波濤。

女主並非對男主一見鍾情,他們都是在街頭討生活的人,女主數次在夜晚的街頭聽到男主發自肺腑表達內心的演唱;她被吸引並留心觀察那個人,帶著強烈情緒色彩的歌曲,與她內心的糾結無比契合,誠然她聽懂了他的心。

當人覺察到情緒相通的對象,就會不自覺的循著對方的軌跡靠近,希冀與共鳴的聲音展開對話。

女主不僅聽得懂他的情感,跟他一樣懂音樂會作詞作曲。最早女主搭訕男主,讚賞他歌唱的好,他還很不屑女主的鑑賞力,用很傲慢的口氣答對她,甚至有些很不耐煩急於離開。在琴行兩個人合奏合唱的那場戲,顛覆了男主對女主的感觀,彼此相吸的萌芽在此悄然生髮。男和女的相吸刨去外貌,在共同興趣層面的理解和相通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ღ 03 ♪

《曾經》和《再次出發》所體現的情感哲學是一致的,兩部電影結局均背離於happy ending的俗套,不難看出這是導演約翰·卡尼極具個人偏好的詮釋,飽滿的情感深處不失對現實的理性思索。在我看來這是倫理層面的剋制,同時呼籲反思過往情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這種電影演繹合乎現實亦貼近大眾,為權衡理想與現實提供了清晰且溫和的視角。

瑪可塔·伊爾格洛娃年紀輕輕扮演已婚的賣花女,無論是神態還是臺詞及角色情緒都非常到位;兩個人從愛情萌芽到音樂方面彼此的相通及欣賞,短暫的情感旅程,是她一直把控著行駛的軌道。她很想任由與男主的情感自由發展,而又不得不考慮已為人妻的身份與現狀,愛情再美亦不及現實煙火的凜冽。愛情歸給愛情,現實歸給熬煮。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格倫·漢塞德扮演的街頭歌手,原汁原味的演繹了無名歌手懷才不遇的狀態以及單純的有些幼稚的莽撞。電影開篇,男主感受到他們彼此的相吸,魯莽的向女主發出留宿的邀請,他急於通過慰藉身體的孤獨,釋懷心靈的寂寞;這是男人真實且本真的樣子,特別是處在情感失意狀態下,身體的慾望總是容易被放大。

即使女主曉得對方不知她已婚的身份,儘管她覺得這個男人的確吸引她,她仍感到男主的邀請非常離譜,甚至是非禮的。兩個人都有未完待續的曾經,她不想彼此的生活被情慾擾亂失去界限並思考的力量;她總能在情深處立刻尋回理性,包括在影片尾聲,男主再次邀請她來過夜,她勉為其難應允後並未赴約。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其實女主的選擇不僅保全了這份悄然萌芽的柏拉圖式愛情的純淨,也免於兩個人的生活陷入不可收拾的僵局。她知道男主仍愛著他的女友,她也知道自己對丈夫的念念;愛情即美好且高遠,而現實是微觀的,她必須面對當下的苟且,解決婚姻生活裡的課題,而無需刨根為什麼。

導演約翰·卡尼一點都不像半路出家的電影人,他以極簡練的手法點撥出大多數人情感與婚姻的痛處,並未謳歌或張揚某種選擇及態度,而是著重表達有點遺憾,有點瑕疵伴隨失落的情感或婚姻,仍舊具有生活之美並存續的意義。

音樂電影《曾經》:約翰·卡尼稍顯遺憾樸素的情感哲學

最後:

男和女彼此相吸,情投意合的情感聯繫泛指為愛情,這種關係是情感領域裡較淺層的連結;更深層次的親密關係,必然進深至生活的瑣碎以及複雜的觀念引發的矛盾和衝突;所謂更深層次的親密關係,往往是在解決紛爭中建立起來的理解和認同以及信任的總和。《曾經》這部電影讓觀眾體會到愛情的至美,同時映照出婚戀關係走向更深層次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