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盡銳出戰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系列報道」從“憂居”到“優居”

傍晚,山風習習,鳥語啾啾。插甸鎮老木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百福忙完一天的活計後,來到村裡的民族文化廣場,在明亮的太陽能燈下,和其他村民一起唱歌、跳舞,盡情享受著“省級傈僳族特色村寨”實施後帶來的歡樂。這在幾年前,張百福幾乎不敢想象。

「楚雄州尽锐出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系列报道」从“忧居”到“优居”

孩子們在老木壩村民族文化廣場玩樂。

老木壩村原是深度貧困的傈僳族寨子,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345戶人家,其中217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人口占了近三分之二。過去的老木壩村危房眾多、產業單一,“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摸黑吃晚飯”正是老木壩村過去的真實寫照。

2018年,省委組織部到此開展定點幫扶工作,經多方協調,爭取到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省級示範村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鄉村振興示範綠化等項目,共投入建設資金750萬餘元,將老木壩村打造成美麗宜居示範村寨。

“村裡新建了村史館、黨員活動室、公廁、民族文化廣場、休息亭等,但傳統民居基本是在土木結構基礎上加以修繕,並未大拆大建。”村委會副主任方曉軍介紹,如今整個老木壩村分為老村和新村,其中新村的34戶屬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的舊房已全部拆除,並實現復綠復墾。去年種下500多棵楊梅樹,由本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將打造為帶動村民增收的新產業。

經過幾年來的扶貧投入,老木壩村的村組道路、電力、廣播電視、學校、衛生室等基礎設施都已完備,180戶危房完成改造,住在山腳地質災害易發區的40戶也住進了易地搬遷安居房。村裡發展了蔬菜、核桃和中藥材種植,不少村民還通過發展武定壯雞、黑山羊等特色養殖實現了增收。

張百福說:“這些年,村裡實施的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村民都看在眼裡,大家的‘精氣神’明顯足了。”

在武定縣,像老木壩村一樣基礎設施薄弱的有314個村民小組,涉及11個鄉鎮83個村委會13280戶。為如期脫貧摘帽,縣委、縣政府從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引水架電、改廁建池、改電安燈等入手,全力推進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村住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基石。目前,全縣已完成農村危房改造清零任務,實現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十三五”以來,抓住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投入機遇,斥資14.26億元,全面加快農村公路網建設。除此之外,在推進教育扶貧、醫療扶貧過程中,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州相關政策,建立健全救助制度,著力解決因貧輟學、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真正讓老百姓實現了從“憂居”到“優居”。(記者 馬銀彬 邢丹笛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