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火光燃燒間,女子的裙襬染上了火焰,但她正專注地凝視著對面的愛人。微風乍起,吹起了燃燒著的裙襬,這無疑是本季度最美的畫面。這一幕出自法國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講述了畫家瑪麗安接近小姐愛伊洛斯以完成畫像,但情愫卻在悄無聲息間慢慢滋長的故事,由瑟琳·席安瑪執導,阿黛拉·哈內爾、諾米·梅蘭特主演的影片是一場禁忌之戀,也是寫給藝術片的最好的情書。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封建男權的壓迫

作為一部同性題材的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中幾乎沒有男性角色的出現,全片幾乎只有四個人物,主要人物兩個,場景也十分單一,刻畫一個與男權統治下世隔絕孤島的孤島。很多觀看完電影的人除了對電影劇情的欣賞之外,更是對於電影的構圖、色調、打光給予了高度評價。全片的色調充滿現實主義,很多陳設構圖都色調飽和,給人以油畫的質感,就彷彿這部電影就是一副動態的油畫。室內的燭光與暗夜裡的噼啪篝火,還有荒原海岸,藍空夕霞的剪影,晚上是倫勃朗的光。本片就和《寵兒》一樣,基本上都是以自然光和燭火為主,營造了昏暗,曖昧的氛圍。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導演有意營造一種錯覺,這裡是一個沒有男權壓迫的"世外桃源"。當然即使在這樣一個地方,來自封建社會的壓迫就不存在了嗎?當然不是。電影的開頭,女主的姐姐變成了這個殘忍現實中的犧牲者,她跳下懸崖沒有一絲掙扎,因為她獲得她所追求的自由。而她的死使得了女主最後踏上了不斷反叛與掙扎的道路。

在這個時代,男子通過女子的肖像畫來尋找自己的妻子,女主的母親是這樣,她也是這樣。在這個時代,瑪麗安自己的作品為了獲得別人的目光,只能掛上父親的名字;在這個時代,原來的受害者轉而又變成了這一場束縛的加害者。愛伊洛斯一直想做的事情是迎風奔跑,擺脫所有的禮教和束縛,追求獨屬於自己的自由,瑪麗安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正正當當的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她們因為自由所以靠近。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而在這個微縮的世界中,女主的母親是封建禮教的象徵,是自由的對立面。她不在的日子裡,小姐和女僕沒有身份尊卑之分;當女僕懷孕時,她們帶她去看醫生幫助她流產;她們三個身份地位毫無關係的人,可以在一張牌桌上親切的打牌,講著故事。這是獨屬於那個時代的烏托邦,這也是一場短暫的范特西。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在篝火的那一場戲中,那段阿卡貝拉簡短反覆的唱詞與逐漸攀升的旋律,燃成一場熊熊大火,看似自由祥和,但她們又在唱著什麼呢?

“Non possum fugere.”我無法逃脫。

無法逃脫封建的禮教,無法逃脫既定的命運,無法逃脫宿命的悲情。

電影中兩個人唯一的一次爭吵:瑪麗安認為艾因洛斯不夠勇敢逆來順受,她們互相責怪著對方的懦弱,她們用最狠的語言刺激著對方,但她們其實比誰都清楚,她們埋怨的不是對方,而是這個無法逃脫的時代的囚籠。就算他們勇敢,他們的結局又會怎樣?不過是亡命天涯,所謂的離開也許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我還是會想起你,在第二十八頁,在四季響起,在燃燒的畫裡,在每一個只屬於我們充滿燭光和慾望的夜裡,只是我們無法在一起。

凝視的力量

英國著名批評藝術家約翰伯格曾經說道:傳統繪畫採用透視法,這是歐洲藝術度獨有的慣例。透視將一切集中在觀看者的眼睛上,它像燈塔發出的光束,藝術傳統把這些外觀稱為現實,透視使眼睛成為可見的世界中心。

本片中描述的這段戀情幾乎都是用愉悅感官的姿勢與渴望的眼神來講述,它不僅只是一個愛情故事,更包含著對畫家與其繪畫對象關係的細緻思考,但本片更重要的是它對"凝視"力量的沉思,這種力量在壓迫我們的同時也解放我們,讓我們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正如影片的導演席安瑪看來:《燃燒的女子肖像》是一部"凝視"的宣言,其核心是主角努力在畫布上捕捉一位女子的真相。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薩特在她的著作《存在與虛無》中說道:他人的凝視使我們意識到了自己是被凝視的對象,此時我們痛苦的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客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凝視是一種可以征服我們的侵略性力量。

女主角艾洛伊斯起初時在貴族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具有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她拒絕被畫,正如如她拒絕被人所凝視。愛洛伊斯與試圖描繪她的畫家們的鬥爭便是她拒絕被物化客體化的一種縮影而影片中多次出現的被毀壞的肖像通常是畫中主角頭部的塗汙和扭曲,都在視覺上表達了對客體化凝視的拒絕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但是在影片中這種凝視不是一味的單向的長驅直入的,侵入式的刻畫。這種凝視是雙向的,是變換的。影片中畫家瑪麗安從一開始通過凝視愛洛伊斯進行作畫,以至於她熟悉的瞭解了愛洛伊斯每一個動作表情背後的人,到最後轉變為被愛洛伊斯所凝視,她的那些微表情也同樣沒有逃過愛人的目光。

當你心神不定便會雙手緊握。當你感到尷尬時,你會咬嘴唇,當你心存芥蒂便會目不轉睛。

當你理屈詞窮便會頷首符合。當你情難自已便會眉梢輕佻。當你侷促不安,便會氣喘連連。

兩人看似是在競爭,看誰觀察的更細緻,更獨到;實際上卻是在互訴衷腸,看誰愛的更深刻,更熱烈。就像愛洛伊斯所說的:當你注視著畫中人,那我又在注視著誰?這場以凝視為名的遊戲,已經不再是以一方的主動為主導,它變成了一場平等的,公平的對視。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不要輕易觀察一個人,因為太容易愛上她。

在影片的最後,瑪麗安與愛洛伊斯再度重逢,在激烈的交響曲的背景音樂下,瑪麗安死死的注視著對面的愛洛伊斯。愛洛伊斯卻沒有對於她的注視予以回應,只是看著舞臺,她的表情不斷的變化著,好像在短短的幾秒鐘裡度過了一生的四季,小心翼翼而又熱烈纏綿,既有隱忍柔情也有驚濤裂岸,這是我們無法回應的凝視,無法回應的愛。

回憶與再現,短瞬與永恆

攝影是一門記錄的藝術,將最值得我們回憶和留戀的東西封印在一張張照片裡,讓我們在某一個午後閉上眼睛,記憶飛揚,時光重現。而畫筆是18世紀的攝影機,第一筆線條與最後一抹色彩,在反覆的尋找與確認中臨摹終成為創造,讓我們藉此來回憶故人,再現以往的時光。

這部電影非常巧妙的將這一概念幻化成瑪麗安所畫的一幅幅畫像:從一開始,瑪麗安受僱於愛伊洛斯的母親來給她畫肖像;在篝火晚會上漫天的火苗爬上了艾伊洛斯的長裙,風揚起的那一刻被定格成了電影中最美的瞬間;在書的第28頁上瑪麗安畫下了自己的畫像將這一瞬間的美好變成了永恆的體味;又或是時過境遷。當他們再次相遇在油畫展時,她看到了那幅熟悉的畫面,那定格的28頁書本,會心一笑。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演在訪談中表示:我的最初願望是寫一個愛情故事,一部獻給愛情的電影。圍繞一段故事耐心的觀察愛慾是如何生根發芽。這同時也是對一個愛情故事及其遺產的回憶,愛的政治,愛的哲學。

這個故事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前半段講述了兩個人相愛的過程,後半段則到了幾年後回顧反思這段關係的時間,這個分段的時間結構允許我們深入思考回憶的力量,以及縈繞在我們腦海中的畫面

。在兩人相處轉瞬即逝的禁忌時間裡,她們感性的記住了對方的特徵和習慣,將對方的畫像永遠的保留在了自己的身邊。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影片中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故事:普斯為救愛人答應了神明的要求,只不過在帶愛人走的時候不能回過頭。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影片卻給出了非常奇妙的答案——厄爾普斯最後選擇回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思念和不捨,而是因為他選擇了歐律狄克的回憶,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回頭。這不是作為愛人的選擇,而是作為詩人的選擇。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而導演通過這個故事想要說明的是有時候回憶與再現比當是時的經歷更有回味的力量。在整部電影中,瑪麗安都被愛伊洛斯身著婚紗的幻想所纏繞,但她每次轉過身來面對這個幻想時,她都會消失在她的眼前。瑪麗安在最後穿過黑暗走廊即將離去的時候艾洛伊斯在她身後對她說:回過頭來.....映射了神話故事的結局,這是她們的選擇,選擇對愛人的回憶。

這種帶著這種痛苦欲裂的想象是愛情到達另一種不可企及的高度,這是一種瑪麗安對愛依洛斯的回憶與再現

愛的頂峰是一種燃燒和灰飛煙滅的慾望,是拉康的死亡驅力。只有永遠的失去才能鎖定愛情裡長久渴望的"永遠"。

富家小姐與畫家的愛,這部美到窒息的電影,僅憑眼神就能打動你

過往的記憶註定只能鐫刻在畫像中,留在書頁之間,然後再也感覺不到曾經有過的溫度,但這卻是永恆的。這也許就是導演最後想要說的,人們可以凝視自己的內心,在記憶中找回他們渴望的對象。藝術是一種愛的勞動,一種永恆的行為經得起永恆的凝視。

讓我帶著你的愛活在地獄,

好過冒著愛情支離破碎的危險擁有彼此;

讓我帶著你的愛活在人間,

好過這茫茫的人海永遠失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