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明園裡的半條土路……

悅明園裡的半條土路……

文章首發於自媒體:韋曲西街(歡迎關注)


悅明園裡的半條土路……

韋曲西街有個悅明園小區。

進了悅明園十來步,有一條不是路的小土路,在小廣場跟前拐了個彎,掉頭向西,直指二號樓單元門口…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其實這裡的土路是指道沿上的空地,原本不是路。其間栽了兩擺樹,樹的中間剩下二尺寬的土草地,彎彎曲曲,在樹蔭下靜向遠方。可是,人常說:要得插個斜,不如拾個截!人人都有拾截路的習性,久而久之,拾截路的人多了,樹下就踏出一條彎彎小路…

悅明園裡的半條土路……

清晨,一輪紅日剛剛從東面的樓頂上露臉,小區裡的上班族和上學孩童,她們匆匆的腳步都愛踏入那條土路。他(她)們要抓住一天中涼爽宜人的時光,去掙錢,去學本事,盡人子之責,謀生存之道。

老人們起得較晚一些,提著菜藍子,或拉著小菜車,去西頭皂河邊的農貿市場,尋找那便宜又新鮮的菜品。

夕陽西斜,人鳥歸巢,上班的年輕人捎帶著接孩子的活兒,仍然走過那條土路。騎著電動車,開著小車的卻不得不走在水泥路上。雖是一塊兒歸家,目的相同,感覺上卻大不一樣。

這時,當夕陽把一抹金黃色投向小區裡的小廣場時,老人們、帶孩子的家長們早早吃過晚飯,坐在廣場的樹蔭下或噴水池邊,拉起了閒話家常。

悅明園裡的半條土路……

“遍地英雄下夕煙”,這是我對這半里土路和這些普通居民們日子的讚歎與感想。

大家也許都不是什麼英雄,更像在夕陽下平凡得像那條土路上的黃土粒,也像路旁那一溜樹叢上的樹葉子,年年長出來又年年落去。大家每天都忙碌於這土路的開始與盡頭,出門與歸家,來回穿梭…一串串勤快的腳步,綻放著蓬勃的生命力,為了家、為了孩子和妻子而奮鬥著,也普通著。

那條土路在中途拐了個彎,掉頭向西直通單元門口。我每每回家,腳步不由得邁過水泥路的石臺階外,走入那半里土路一道蔭涼之中,感受那心中久違了的、像鄉村裡、慢生活的味道…

晴天時,有鄰居會在兩樹之間曬起被子,讓那條土路更加蔭涼幽靜。住戶們搭完自家的被單,卻不著急回家,總要在土路邊的石頭上坐一會,有的乾脆就站在土路的樹蔭下閒聊起來。

更巧的是,在土路的入口處,社區放了一個收納舊衣服的公益箱,那綠色的外表與樹叢草叢溶為一起,彷彿是要把這條土路也試圖染上生機般的綠色,綻放出生命的活力與愛意。這,使我感到這條土路更是親切,似乎是能通向全小區的每一幢樓中…

悅明園裡的半條土路……

我們的生命是從泥土裡來的,腳踏實地的,行走在泥土路上,讓人覺得心裡頭都踏實。

悅明園裡的半里土路,其實走它的人並不多。我常想:這條不是路的路,承載了這個小區裡很多奮力前行的人,承載著他們匆匆而努力的腳步,早出晚歸著…

城市中的土路越來越少了,人們的步伐也漸漸變得急了。常常被人遺忘的這一截土路很短,但往後需要奮鬥的人生路,還很長很長。


當然踩壞綠化帶不是啥好事

所以希望大家放慢腳步

努力的同時 享受生活

一起講述長安韋曲的故事


文章首發於自媒體:韋曲西街(歡迎關注)

我是生在並且長在韋曲街道的孩子。現在30出頭了,懷念小時候,懷念老長安,喜歡現在的長安,期待未來的長安。因為對這裡有著深沉的熱愛,所以,想用自己的微小力量,記錄這裡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和人物。我見證這裡30多年的變遷,很多人有對這裡的愛,就像我和大家在這裡聊起的這些一樣,因為這裡給我們回憶,給我們情懷,所以深愛。長安的故事,在“韋曲西街”,永遠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