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市徽很有意思,幾隻黑色神獸,小頭長脖翹尾,吐著血紅的舌頭,託舉著一個黃色圓環模型,模型上方又是一個半圓形造型。導遊介紹,市徽選取了三種最有代表性的元素:紫貂是西伯利亞幾近滅絕的特有動物,它的皮毛屬世界珍稀皮毛,;圓環代表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世界最長鐵路;最上方的半圓形是西伯利亞模範歌舞劇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建築之一。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新西伯利亞市徽雕塑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街頭公園的花鐘


火車拉來的城市

西伯利亞本無市,1891年西伯利亞大鐵路開始興建時,這裡還只是古謝夫卡村。由於大量人員、物資的匯聚,這裡急速熱鬧起來、繁華起來、重要起來。1893年建鎮,1895年定名為新尼古拉耶夫斯克,人們稱它是火車拉來的城市。20世紀初,迅速成為地跨鄂畢河兩岸的大都市和西伯利亞的貿易、交通中心和麵粉工業中心。蘇聯時期的1926年,更名為新西伯利亞市,現在是俄羅斯第三大城市,東部最大城市。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新西伯利亞鄂畢河鐵路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伯利亞成為蘇聯的戰略後方,大批工廠遷建到此,西伯利亞模範歌舞劇院成為備用的克里姆林宮。戰後該市的工業項目以冶金和機械製造為主,化學工業發展迅速,消費品生產也具一定規模。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在該市啟動號稱世界水平的科學城項目,建起30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西伯利亞模範歌舞劇院


說到西伯利亞大鐵路,就不能不提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他是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子,1881年在父皇遇刺後登基,在位僅13年,就因病去世。今年春季的克里米亞旅程,我們曾參觀了他的夏季行宮馬桑德拉宮,還參觀了他買下的沃倫佐夫宮,只是未及享用就去世了。前者規模不算大,但以木質傢俱和木質裝飾的精美而著稱;後者為英國著名設計師設計,彙集英式、中式和阿拉伯式多重風格,雅爾塔會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下榻於此。

史學界似乎對亞歷山大三世評價不高,認為他比父親更獨裁,而且修正了父親實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但正是他,啟動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工程。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新西伯利亞火車站的鐘樓


來到鄂畢河邊的亞歷山大廣場,只見中心矗立著這位沙皇的青銅立像,他身後,是特意保留的一段鄂畢河鐵路橋的舊橋身。當年,在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這位最高當政者該是下了很大決心才下達開工指令的。他任用先後擔任財政和鐵路大臣的維特掌管此事,為排除干擾,成立專門的鐵路委員會,由皇儲(後來的尼古拉二世)擔任主管做維特的後盾,又放手具體事務。1891年,還派皇儲遠赴海參崴出席西伯利亞大鐵路奠基儀式。1916年,即沙皇統治的最後一年,俄國境內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竣工。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亞歷山大三世雕像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記錄鄂畢河鐵路橋修建情況的老照片


氤氳藝術和宗教氛圍的城市

我們的導遊是在此攻讀碩士學位的中國東北姑娘,學的是特殊教育專業。很能聊,開場就說了個俄羅斯十大怪的段子:第一怪,姑娘身披破麻袋;第二怪,兵哥頭頂大鍋蓋;第三怪,十二三歲談戀愛;第四怪,三十多歲當奶奶;第五怪,青草雪覆蓋;第六怪,人高馬大床很窄;第七怪,拉達跑得比奔馳快;第八怪,路上要煙不見外;第九怪,冬天大腿露在外;第十怪,幹活的都是老奶奶。

要論活躍氣氛、吸引注意力,段子都是絕佳方式,但要更多瞭解城市的精神內涵,還需親身觀察、體驗和解讀。走馬觀花式的遊覽,印象較深的,是這座城市的藝術和宗教氛圍。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街頭公園內的石雕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好像是藝術展覽的招貼畫


新西伯利亞火車站號稱俄羅斯最大、最漂亮的火車站。淡綠色的外牆,精巧的鐘樓,主大廳的穹頂高高隆起,地面、立柱和燈柱覆著光亮的大理石,粗壯的方形立柱頭上都是精美的雕花。我誤打誤撞走進一個大廳,居然看到一個古典服飾展覽,色彩華麗,用料考究,美輪美奐。火車站整座建築都讓人感覺像宮殿,至少是像酒店,而不太像人來人往、擁擠喧囂的火車站。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新西伯利亞火車站內的服飾展覽


超市旁的服裝小店,式樣很有品位。街頭廣告朦朧又唯美。公園園藝雕塑材料很普通,但很藝術。這兒的人同樣喜歡老照片,街頭公園展板上展示著40多年前攝影家拍攝的市民群像。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反映40多年前市民群像的老照片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看了兩座教堂,一座是全市最早的紅磚教堂——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外部敦實穩重,內部金碧輝煌,來的人都極為虔誠。來時,在教堂外就開始不斷鞠躬,在胸前畫十字。走時,還是不斷鞠躬畫十字。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虔誠的信徒在教堂外就開始鞠躬


這裡還有一座建在俄版圖東西中心點的教堂——聖尼古拉教堂,規模不大,就在鬧市的馬路中間。據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拆毀,蘇聯解體後又被恢復。這一路這類關於教堂拆毀又復建的介紹聽了不少,反映了這個國家在不同時期對待宗教的態度吧?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俄羅斯東西版圖中心點——聖尼古拉教堂


崇敬英雄的城市

沿途各座城市都看到了胸前掛滿勳章的英雄照片,也都看到了孩子們描繪衛國戰爭的畫作,而新西伯利亞市,是我們看到這類照片和畫作最多的城市。

短短一天的行程,三次與英雄照片不期而遇,一次在亞歷山大廣場、一次在幸福廣場,還有一次在過街的地下通道內。不懂俄文,只大略看出有英雄的生平事蹟簡介,好像多數是戰爭年代的英雄,也有一些和平時期或現實生活中的英雄模範。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人行過街地下通道內的英雄照片


兩處看到孩子們描繪衛國戰爭的畫作,數量不少。一次是在亞歷山大廣場,在英雄事蹟旁邊,另一次是在火車站內的大廳。我仔細看了一些孩子的畫作,感覺他們對戰爭和英雄的理解,基本是傳統的、現實的、正向的,沒有什麼異化或魔幻色彩。畫作有的是直接描繪蘇聯軍人駕駛飛機坦克或戰壕中開槍開炮的場景;有的描繪戰火摧毀的房屋和失去親人的傷痛;有的則描繪了孩子們與前輩人的時空對話,例如,他們在掛著親人遺像的客廳中傾聽老人的講述,或他們肅穆地站在畫面最前方,背景是當年的戰爭場面……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孩子們的畫作之一


小孩子的認知來自大人的教育,二戰結束已70多年,代際傳承也應是二三代人了。沒有機會親歷俄羅斯每年勝利日大遊行的感人場面,但這些英雄照片和兒童畫作,同樣讓人感到,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色沒有褪色,胸襟還是豪氣沖天。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孩子們的畫作之二


要論市齡,新西伯利亞只100多年曆史,比我國許多大城市都年輕得多,但你看不到它身上的青澀、幼稚和輕狂,反而呈現出老成持重、淡定自若,固持傳統甚至有些保守的樣貌。當然也不見到處是工地、滿眼是廣告的場面,不知是說明這裡的經濟發展還未進入快車道,還是他們刻意忽視、過濾、捨棄了什麼?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列寧廣場的塑像


新西伯利亞,火車拉來的城市

街頭公園內的藝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