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99%的投標人【關注】劍魚標訊,都中標了!

劍魚標訊

4000+萬條招標信息免費看

100000+條項目信息日日更

1000000+萬名投標人天天用

更有定製推送等各種功能0元享

想要掌握最新項目信息嗎?

私信回覆【中標】,劍魚菌來告訴你!

充電樁被納入“新基建”版塊後的短短一個多月內,已有三家巨頭完成跨行佈局。風口之下,充電樁行業會是新的投資機會嗎?巨頭們又是如何考慮的?

近日,大眾汽車集團零部件公司與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國內生產靈活儲能快充樁。這已經是最近一個多月內第三家入局充電樁行業的巨頭了,另外兩家是阿里系的螞蟻金服與鋰電霸主寧德時代。

不禁讓人聯想起3月初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提上了經濟發展議程,而充電樁正是“新基建”七大板塊之一。如此背景下,巨頭們扎堆擠進充電樁領域,是衝著政策紅利還是另有盤算?風口之下,充電樁會成為新的投資機會嗎?

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01、寧德時代&阿里&大眾各自的思量 寧德時代的能源野心

3月6日,寧德時代與福建百城新能源合資成立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新能源科技、電池科技、停車場(庫)經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等。

寧德時代成立新合資公司併入局充電樁行業,距離充電樁剛被國家納入“新基建”僅隔2天,因此被認為其有意搶佔政策補貼的風口。但寧德時代方面對此予以否認,並表示新公司的成立籌劃已久。

翻看過往的佈局,其實寧德時代入局充電樁的想法,早有端倪,背後甚至有更宏大的計劃。

2019年1月,寧德時代與星雲股份等合資成立福建時代星雲科技有限公司,注資資本1億元,寧德時代出資比例為20%。該合資公司的經營業務涵蓋風光儲充測一體化智能電站、家庭智能後備電源系統、基站智能後備電源系統、變電站儲能系統、岸基電源系統、能量管理系統等,以及電動車智能充電站在內的各項業務。

2019年4月,寧德時代就與科士達作合資設立寧德時代科士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開發、生產及銷售儲能系統PCS、特殊儲能PACK、充電樁及“光儲充”一體化相關產品,寧德時代持有該合資公司51%的股權。

此外,寧德時代與國網綜能(國家電網的全資子公司)在新疆合資成立的儲能公司國網時代日前也已獲得核准,主營業務為儲能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至此,寧德時代圍繞“電池 —儲能—充電一體化”搭建的能源帝國已初具雛形。充電樁是能源交易的入口,往上是電力能源,往下是動力電池與電動汽車。寧德時代與國網綜能、福建百城新能源、星雲股份合資,透過充電樁深入儲能,擴大自身的電池業務,完成了整條能源鏈的佈局。

阿里的智慧出行生態圈

3月31日,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入股簡單充(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33.33%的持股比例成為簡單充第二大股東。

上海雲鑫是螞蟻金服旗下負責投資業務的平臺,截止目前已投資 103 家公司,此前在充電樁領域並無投資案例,即使將觀察對象放寬到整個阿里系,也尚屬首次。

此次參股的簡單充成立於 2019 年,業務範圍不僅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成套設備研發、銷售;充電樁安裝、租賃,也包括信息系統集成及技術服務,軟件技術開發。該公司聚焦於停車場場景,是國內率先致力於整合停車系統與充電系統資源的充電運營商。

結合過往投資案例來看,阿里在出行領域的投資版圖涵蓋了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製造、智能系統、軟件服務,如今將觸角延伸到下游的充電樁領域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阿里先後參與了小鵬汽車A+輪與B輪融資。

2019年11月29日,阿里斥資1000萬成立汽車智能操作系統公司“斑馬智行”。

2020年3月31日,阿里旗下高德地圖推出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解決方案,並正式上線充電地圖。

而阿里巴巴,一個以電商起家的互聯網巨頭,為何對出行有如此深刻的執念呢?從2014年的打車補貼大戰,到2017年新能源汽車的“群雄逐鹿”,再到2018年共享單車的“百家爭鳴”,每一輪出行方式變革的戰場上都有阿里的身影。

這背後不僅僅是因為高頻的出行是阿里核心業務支付寶的應用場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出行更像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極,在這個第三極上很可能誕生市值超過騰訊與阿里的公司(滴滴的最高估值就曾達800億美元),而阿里巴巴必須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

7年前,騰訊和阿里因為投資滴滴和快的兩個入口,迅速擴大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用戶量,移動支付得以快速發展,並深刻影響最近幾年的商業格局。如今滴滴已經不能簡單的看作是一個打車軟件,它更像是未來出行互聯網化的入口。

現在,充電樁作為一個新的數據接口以及流量入口,其業務通過信息化管理有不斷外延的可能,譬如,數據挖掘及應用、金融保險、廣告宣傳、參與電網調峰等。充電樁在未來出行中具體扮演什麼角色或許還難以預料,但它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出現在阿里智慧出行生態圈中。

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大眾汽車的電動化轉型助力

4月8日,大眾汽車集團零部件公司與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國內生產靈活儲能快充樁。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規劃,該合作將於今年下半年啟動。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集團去年就開始在中國佈局充電樁市場。2019年7月,大眾汽車(中國)聯合一汽、星星充電以及江淮汽車,四方共同出資組建充電樁企業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MS)。

2019年,大眾集團銷售汽車1098萬輛,蟬聯世界第一,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完成銷量和利潤雙增長,實屬不易,但財報中提及的23億歐元特殊項目支出還是格外突兀。明眼人都知道這個特殊項目支出指的是“排放門”相關的支出與費用。

“排放門”曠日持久的官司,已經令大眾集團頭痛不已,而歐洲越來越嚴苛的碳排放標準使得大眾集團還有可能面臨一筆新的鉅額罰款。據諮詢公司AlixPartners預測,如果大眾汽車未能達到歐盟設定的2021年排放目標,它們可能面臨最高18.3億歐元的罰款。為了滿足歐盟排放規定,大眾計劃在2020年大規模生產銷售電動汽車。

2019年大眾集團在中國銷售了423.36萬輛汽車,佔銷售總量的38.56%。中國依然是大眾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大眾想要完成碳排放指標的任務,完善中國本土的充電基礎設施尤為重要,與本土企業合作生產充電樁,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中的重要一步。

02、“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

巨頭們每一個動作都是基於對自身業務深層次考慮後採取的行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此次新基建將充電樁劃為七大重點投資方向之一,確實將其推到風口之上,加速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就連許多地方政府也都積極參與其中。政治局常委會議剛落下帷幕,全國多地就迅速做出響應,加強對充電樁建設與運營的支持。

3月4日湖南發改委表示將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3月6日海南計劃從2020年開始海南將對全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分批給予建設運營補貼;

3月11日天津計劃2020年全市各區確保完成1000臺公共充電樁建設,通過驗收的給予相應補貼;

3月12日北京出臺《19-20年度北京市電動汽車社會公用充電設施運營考核獎勵實施細則》 ;

3月25日廣州發佈修訂徵求意見稿,明確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的補貼標準;

除了行業本身利好政策不斷外,作為充電樁消費載體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國務院3月31日召開的常務會議宣佈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這將大大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從而拉動充電樁建設並提升充電樁運營收入。

4月9日,國務院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蔡榮華表示,預計今年全年充電樁行業投資100億元左右,新增公共樁20萬個,新增私人樁超過40萬個,公共充電站達到4.8萬座。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孫光奇則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將研究優化充電設施建設的獎補政策,進一步調動地方積極性,加快建設進程,儘快改變車多樁少的局面,為新能源汽車消費創造良好的環境。

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的數據,2019年底全國公共充電樁和私人充電樁總計保有量為121.91萬臺,同比增長50.8%。2019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420萬輛,算下來,充電樁的車樁比為3.4:1,這與發改委既定的目標相去甚遠。

2015年發改委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充電樁數量應該達到480萬個,車樁比近1:1。如果按照政府目標來看,2020年中國充電樁的缺口為358萬臺。

充電樁按電流性質可分為直流充電樁和交流充電樁,交流樁通過車載充電機充電,輸出功率一般為7 kW,6-8小時可完成充電,單樁價格在5千-2萬元之間。直流樁直接為電池充電,功率在60 kW以上,1-2小時可完成充電,單樁價格在10-15萬左右。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交流充電樁佔比為63.3%,直流充電樁佔比36.5%。由此估算的充電樁缺口市場價值在1420-2413億元左右,而且由於充電焦慮,直流充電樁的比例在不斷提高,這進一步增加了整個市場的價值。

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03、政策加持下充電樁行業能否實現蛻變?

廣闊的前景與密集的利好政策勢必會吸引一波企業入局,不過對於充電樁行業來說,這並不是它第一次站上風口。

早在2016-2017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風頭正盛的時候,充電樁行業就曾跟著“火”過一陣。由於充電樁行業技術門檻不算很高,趨之若鶩者眾多。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國充電樁企業超過1000家,不過如今仍存活的企業僅剩100多家。短短3年時間,死亡率高達90%。

充電樁行業是個前期資金投入大,回報週期很長的行業,沒有充沛、持續的資金投入很難成事,在上一次行業爆發中倒下的企業基本都死在這個點上。現今,在疫情影響下,不少充電樁運營企業的現金流正在接受考驗,脆弱的它們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或低息貸款來渡劫。這可能也是國家將充電樁納入新基建產業的原因之一。

當然,與3年前相比,如今的新能源產業鏈更加成熟,政策扶植力度更大,巨頭們選擇這個時間點入局,必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2017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53萬輛,到2019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增長到420萬輛,用戶數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0.04%。而車樁比,3年前是3.8:1,2019年底是3.4:1,提升空間依舊很大。

不過目前充電樁行業集中度較高,如何從頭部企業盤中分一杯羹仍是入局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截止2019年10月,全國規模化運營廠商(充電樁保有量≥1000 個)22家,佔充電樁保有量99.5%。前三大廠商分別為特來電、星星充電和國家電網,保有量33.3萬個,佔比69 %,前十大廠商保有量44.4萬個,佔比93%。其中特來電(特銳德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充電樁運營公司,市佔率領先於同行,公共樁佔比29%。

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充電樁行業是個規模經濟效應顯著的行業,頭部企業得天下。所以無論是自建充電樁還是企業間的合併收購,集中化會是行業的主旋律。大浪淘沙,誰能成為最終剩下的企業,仍有待時間去驗證。

以下是整理的2019年國內充電樁保有量前30名的企業名單,供投資參考。

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阿里、大眾湧入充電樁行業,“新基建”下的千億藍海有多香

每日10萬商機,劍魚標訊助您重要項目不遺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