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吃一塹長一智”

老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們經常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在工作中,和客戶因為質量問題而爭吵,造成流失訂單。因此我們告知自己下一次絕對不能爭吵,顧客是上帝,要聽上帝的話。雖然一再告知自己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做不到。下次遇到同樣的事,還是習慣性的犯錯。

我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這並不僅是個人因素。心理學上有一種傾向,稱之為簡單聯想傾向。例如,我們會從以前的生活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有幾種同類的產品在貨架上,那麼價格較高的質量更好。產品銷售商就會利用這種簡單聯想,通過美化外包裝,提高價格,以此來提高銷量。這種做法通常對提高利潤很有效。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吃一塹長一智”

同樣的道理,我們之所以不能“吃一塹長一智”,是因為我們沒有刻意去打破簡單聯想傾向的思維牢籠。當我們面臨同樣抉擇的時候,很容易就按原來的習慣做出決定。要知道,大腦是很懶的,為了節省能量消耗,能不思考就不思考。那麼如何減少簡單聯想傾向的影響呢?

查理·芒格說:“聰明的飛行員即使才華再過人,經驗再豐富,也決不會不使用檢查清單。”在民航的飛機起飛前,飛機駕駛人員和空乘人員,都會對著一張檢查清單進行逐項核對,並且要把檢查清單的項目念出來,以此確保清單執行到位。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吃一塹長一智”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樣可以借鑑民航的做法,列一份自己的檢查清單。在檢查清單當中逐項列出注意事項,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對清單進行調整,以適應最新的變化。以股票投資為例,我們可以列出如下清單:1、企業的經營利潤是否為真?2、企業的經營利潤能否持續?3、企業的管理者是否誠實可信?4、是否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5、是否擁有寬厚的護城河?對照檢查清單,逐一核對企業狀況,就能夠很好的避免聽消息、情緒化的決定買入。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吃一塹長一智”

人是情感性的動物,而不是理性化的動物,所以我們經常吃非理性的虧。要想少吃虧,就需要結合實際經歷,列出檢查清單,把我們的經驗文字化,才能真正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