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天然天珠為九眼石頁岩,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及晶體成分。史書記載為“九眼石天珠”,喜馬拉雅山區諸國至今仍認為天珠是天降石。

天然天珠在市面上的種類很多,外延也相當廣泛,有圓板珠、藥師珠等。

天珠簡介

“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天珠,最早起源於藏民族對靈石的崇拜。卡若遺址、藏北那曲、雙湖登地區曾發現了多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這完全打破了藏民族是外來遷徙的傳說。考古證明:藏族人民早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就創造了璀璨的史前文明,並在這現在的無人區等地方繁衍生息了。

據說,早期前往尼泊爾求法的密宗弟子,從上師手中獲得1種珠子當護身符。也有一種珠子是從牧民在逃難時為了生活所疏通出來的。因為這種特殊的珠子,被視為天上的神物,當其從天上掉落至人間,可以保護災民、招財、納福等等,密宗弟子為了表示尊敬及珍貴順口稱之為天珠。

天珠締造了古老的文明,是藏民族對天神崇拜的聖物,更是作為殊勝的供佛聖物世代相傳。天珠承載著日月的精華,生生不息;天珠記載了生命的輪迴,證明了大成就者的功德。天珠作為供佛聖物與護身的法器,穿越於人類歷史時空。

歷史沿革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間,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國。當時的人們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

“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此被創造出來。當時人們以古老文獻中記載的咒術、圖騰等符號圖案造型(也就是現在天珠上的各種圖案),畫於石材上,進於達到提升精神意識的效益。依經書記載:遠古時因受地理環境及天然災害的影響,求神助佑之心自然產生,“天珠”因而被創造出來。同時,滲進了各種藥物治病,並用巫術咒語的圖騰意念,符畫於石材上,藉以獲得諸佛眾神的加持與護佑。

天珠用於敬奉佛菩薩之事蹟具代表性的記載為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帶了一尊從印度請來的佛像作為陪嫁,最後這尊佛像坐落大昭寺的釋迦殿內,而這尊佛像即被鑲上了百餘顆各式各樣的天珠,包括三顆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寶瓶天珠(或稱永生瓶天珠)、虎紋天珠和其它帶眼天珠。目前這尊佛像安奉於大昭寺的釋迦殿內。

具體分類

主要歸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圓板珠(又叫天眼石、羊眼天珠、羊眼板珠等);

2、藥師珠(大部分為天然一線,但也有人工蝕刻的);

3、纏絲瑪瑙(商業化別名眾多);

4、法螺天珠(曾經喜馬拉雅山地區是一片海洋,法螺天珠就是曾經水生物的化石,因為有圓圈,所以被視作神聖);

5、硅化木(部分樹木在沙漠地區可玉化,很少一部分上有圓圈,取之打磨後可成配飾);

6、金錢石(密集恐懼症患者慎搜)。

再順便說一下人工天珠的分類,人工天珠又稱為“鑲蝕瑪瑙”、“鑲蝕玉髓”、“蝕刻瑪瑙”、“蝕刻玉髓”等等。由於先民並不清楚單晶質二氧化硅與多晶質二氧化硅的區別,所以在此並不區分瑪瑙和玉髓的區別,下文統稱瑪瑙。

1、根據蝕刻材料來分類,可以分為鹼蝕瑪瑙浴酸洗瑪瑙。酸洗一般使用硝酸,鹼蝕一般使用植物鹼。

2、根據原產地劃分,可以分為西藏天珠(通體蝕白後畫黑線)、西亞天珠(紅玉髓上蝕白線)、印度天珠(通體蝕黑後畫白線,如龜背紋“壽珠”)、尼泊爾天珠(透明瑪瑙上交替蝕刻黑白線)。

3、根據網絡學者劃分,可以分為純系、崩系、衝系。

4、內貝斯基·沃科維茨博士在其論文《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的五分法。

歸結來說,天珠應該是具有“眼睛崇拜”或是具有“圓圈類圖騰”的先民挖到了天然、好看的石頭,在佩戴時由於心理作用,使身體舒爽。在信仰的作用下,先民大量佩戴,導致供不應求,然後就嘗試人工蝕刻,至此,人工天珠就形成了。

最後強調一下鑲蝕紅玉髓。這類珠子的起源年份比西藏純系天珠的年代要早,但是鑲蝕技法一直沒有失傳,有西方考古學家還記錄過製作過程,本來是屬於巴比倫的首飾的(一說為巴比倫的貨幣),後來伊斯蘭教產生,也很重視鑲蝕紅玉髓,目前北京古玩城仍有鑲蝕著阿拉伯文的紅玉髓。在佛教領域也有紅玉髓是佛家七珍的說法(但也有學者認為“赤珠”並非紅玉髓,而是南紅瑪瑙、紅珊瑚、魚耳石、蛇寶、竹米等多種觀點),都有學者認為屬於佛家七珍。這類珠子在當前存在一個相當大的鑑定漏洞,即“老珠新蝕”問題,望各位收藏者慎重入手。

來源傳說

相傳發現天珠的地方與獲得天珠的方式都充滿了傳奇性與神秘感,並帶有濃郁的神話色彩。在藏民心目中,天珠是有生命的,天珠是活的。概略將各種天珠來源的傳說歸納整理介紹如下:

(1)天珠是浮游生物:天珠原是海里的浮游生物,有外殼與肉身就如同貝類海螺一樣,且可自由移動。不過後

“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來由於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使原本的海都變成陸地,而這些浮游生物因為缺水導致肉身乾枯而死其外殼成為天珠。

(2)天珠是印度石頭繪製而成:喜馬拉雅山上的一對夫婦把印度一種特殊的石頭塗上色彩花紋。由於這種畫工非常困難,並非一般人可以學習運用得宜。自從這對夫婦去世後,並未將這種技術流傳下來。

(3)天珠是外太空掉下來的隕石:掉落在原野上的太空隕石,經修行者修法研製而成為天珠。

(4)天珠成串型似蛇般:天珠成串像蛇一樣移動時,一經人類碰觸就停止不動,拾起後便成一串天珠。

(5)天珠在田野間被拾獲:埋藏在地下的天珠,經長時間的地層變化,而被農(牧)民拾獲。

(6)天珠是會飛、會跑、會爬的蟲類:會飛會跑的天珠,經僧袍打下或覆蓋後固化成型。會爬動的天珠,經人類發現後,用砂灑在天珠珠身後就會固化不動,假如沒有灑中,就會在眼前消失無蹤。

(7)天珠可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天珠草原捕捉:有福報的人,可以看見天珠在草原上翱翔,這種會飛的天珠一旦被捕捉後就變成化石。

(8)天珠是阿修羅製造的:阿修羅是六道之一,常與帝釋作對,故被視為非神、非天、非人之物。因生性好鬥,製造天珠供作武器之用。

(9)天珠是天神的珍貴飾物:天珠是天神的珍貴飾物,有缺陷或損壞被天神遺棄掉落人間,因此很難找到完美無瑕的天珠。

(10)阿里天珠泉流出天珠:相傳在阿里日土附近的一座山上,在斜坡處有天珠泉不斷的流出天珠。某日一位帶邪眼的魔女,向天珠泉施法,從此以後天珠泉不再流出天珠。

(11)智尊金鋼亥母降下法寶天珠,拯救喜馬拉雅山區災民:喜馬拉雅山區早年流行大瘟疫,生靈塗炭,人民生活陷入極大的苦難之中,幸蒙智尊金鋼亥母,悲愍人們,在天上修法,降下法寶天珠,有緣得到者,一切病魔災難厄運等,皆能消除並轉危為安。

(12)文殊菩薩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撒下的天珠:相傳在公元三千多年前,喜馬拉雅山區諸國發生空前大瘟疫,老百姓死傷無數,災情十分慘重。當時“曼殊室利佛”正好經過喜馬拉雅山上空,親眼目睹百姓遭受瘟疫荼毒的慘況,心中頓時無限悲憫,便灑下天珠就渡遍地災黎。撒下的天珠墜落田間、原野或山區,凡是撿到天珠的災民,疫病就漸漸好轉乃至於痊癒。

(13)天珠是一個國家寶庫裡寶石之一:嶺國格薩爾王攻打一個國家獲勝後,從該國國王的寶庫中,發現許多奇珍異寶,其中包括珍貴的天珠在內,取出天珠犒賞戰士,由嶺國戰士帶回,隨後傳遍喜馬拉雅山區各地。

天然天珠

“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我們知道天然天珠為九眼石頁岩,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那麼我們看看瑪瑙的形成:

瑪瑙的歷史十分遙遠,大約在一億年以前,地下岩漿由於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熔岩冷卻時,蒸氣和其他氣體形成氣泡。氣泡在岩石凍結時被封起來而形成許多洞孔。很久以後,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結成硅膠。含鐵岩石的可熔成份進入硅膠,最後二氧化硅結晶為瑪瑙。在礦物學中,它屬於玉髓類,是具有不同顏色且呈環帶狀分佈的石髓。通常是由二氧化硅的膠體沿岩石的空洞或空隙的周壁向中心逐漸充填、形成同心層狀或平行層狀塊體。

瞭解瑪瑙的成因和上文中有關天珠的傳說,我們就明白早期天珠應該就是天然瑪瑙的特殊一種(九眼石頁岩,含有玉質及瑪瑙成份),因為它在地下岩漿由於地殼的變動而大量噴出時,所處的環境不同,形成了比普通瑪瑙更加美麗殊勝的天然圖騰,也就是最最早期的天珠。當然天珠有自己的標準,不是隨便撿個有點點象“眼、線、方格”等圖案的瑪瑙就是天珠。“眼”要圓(包括橢圓),線條要粗、圖騰色澤要對比明顯,而非瑪瑙本身的暗紋替代的。

“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天珠”的來歷與歷史

目前最常見的天然天珠就是藥師珠,藥師珠又稱圓線珠,外形多為扁豆型的珠身,而珠身中間有一條白色的條紋,每顆藥師珠的紋路都是天然形成的,屬於天珠族群的一種。“藥師珠”一名的由來,據說若在密封的小空間中,將藥師珠握於手掌中心,令其珠體溫度升高,一段時間後開啟,則會自然散發出一股藥香味道,因而得名。而傳說中,藥師珠還有療病與避邪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