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想齋日記》:一位“夢醒子”的41年人生記錄

這是 文度·送讀 的第 11

篇文章

今天推薦的好書是

《退想齋日記》

​ 《退想齋日記》:一位“夢醒子”的41年人生記錄

本期“文度送讀”,為大家推薦的好書是《退想齋日記》 ,本書由文度記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共同贈送,書的作者是劉大鵬。

1942年的夏秋之交的某一個日子,山西鄉紳劉大鵬默默離世,他不會想到,半個多世紀之後,自己的日記會在中外史學界引起轟動。他從1890年開始寫日記,直到臨終之時連續記錄了五十一年,現存日記四十一年,這四十一年不間斷的記錄匯成了我們手頭這本《退想齋日記》。

《退想齋日記》留下了許多珍貴記錄。1937年夏,劉大鵬寫道“倭賊近逼之訊日迫一日,人民莫不驚慌”。初冬,太原縣陷落,劉大鵬又親見、親聞了日軍暴行:“日軍在村駐農民宅,將各家之木器搗毀為火,以造其飯。予之賃鋪中桌椅板凳燒燬幾盡,村喪失物件甚多。”“午前又有日軍自南而北赴省,沿途向村要雞、要鴨、要肉,見人即行毆打。”“日軍竟在閭巷穿房入戶,擾害百姓,甚且姦淫婦女……”

因此,自問世以來,《退想齋日記》受到中外史學界廣泛關注,已成為研究中國社會史、鄉村史乃至科舉史的必讀書。然而,《退想齋日記》有著更為深厚的意義。

在日記裡,劉大鵬稱自己為“夢醒子”,他通過一個夢徹悟了儒家倫理體系的核心和塵世功名的虛妄。英國學者沈艾娣在《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中寫道:“陶淵明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而他把自己想象成農民。人們極有可能也以這種方式讀劉大鵬的日記,但我想是否可以更準確地說劉大鵬本身是農夫,卻將自己想象成統治階級的一員。正像傳統的隱士,陶淵明有意識地拒絕官位;然而劉大鵬在會試中名落孫山,因此他並沒有機會入仕。對他來說,臥虎山人的形象是一種安慰,一種對地方社會地位的要求,一種面對失敗保持體面的方式。”

這本日記的背後,是一個身處社會變革和動盪中的下層知識分子所面臨的身份認同焦慮,以及由此而來的精神折磨與堅守。

​ 《退想齋日記》:一位“夢醒子”的41年人生記錄

《退想齋日記》

作者: 劉大鵬 遺著 / 喬志強 標註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9年7月


關注“文度送讀”活動,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讀書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