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同樣是旅遊領域自媒體,發佈的視頻或者文章,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你沒有發現,沒關係,跟著我一起往下看。

我把旅遊領域自媒體分為兩派,體驗派和聽說派。

說到這,你是不是已經開始在腦中檢索,我剛才看到的文章屬於哪一派?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體驗派

顧名思義,不管是發佈的視頻,文章,還是微頭條,都是自己遊玩的過程和最後的總結。也可以叫做原創派。

體驗派的作者基本都是黃V,或者往黃V奮鬥的路上,比如我。

動輒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粉絲,讓他們有底氣去開眼界,走世界。有了平臺各種政策的支持,更讓他們堅定了繼續走這條路的決心。

說到底,體驗派是用他們的眼睛帶我們去看我們去不了的地方。不能說有多麼高尚,多麼了不起,但是有多辛苦只有他們懂。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以上兩圖就詮釋了什麼叫體驗派。

體驗派也可以分出好多派,比如生活派,美食派,解說派,紀錄片派等等。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你可能已經發現,我羅列的還有生活派和美食派,這是怎麼回事?

很多旅遊自媒體,尤其以發視頻為主的自媒體,景點的介紹佔比少,旅行途中的吃喝拉撒反而很多,像個生活領域或者美食領域的自媒體。即便到了景點,最多就是“哇,你們看,好美”之類的。

或許有人就喜歡看這樣的。這不是廢話嗎?不喜歡哪來的那麼多粉絲呢。

可我覺得有點偏離主題。沒錯,在路上也是旅行的一部分。但是,在路上的信息過多,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說一說我吧,旅遊領域小白一枚,最終的目標是進入紀錄片派。把旅行拍成紀錄片那樣的,逼格又高又酷炫。

但在此之前,我得努力成為一名解說派。讓自己知識儲備豐富起來,能有乾貨給你們,這樣才不會千篇一律。

只是我現在還不能拍,一定要準備好,我才敢試。如果粗製濫造,就對不起觀看的小夥伴了。

我目前還只是一名剛入體驗派的小徒弟,正在學功夫。努力把自己看到的風景碼成優美的文字,希望你們都能看到,繼而對那個地方產生美感。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聽說派

你一定中過這一派的毒。

講個小故事吧,我自己的。

以前總有一類描述鳳凰古城的文章,說古城之前收門票,沒了遊客後又免費,但是遊客不買賬,所以鳳凰古城現在是空城。或者是說免了門票,但古城吃住都很貴,裡面亂收費之類的,你可能也看過這類文章。

我記得有一陣,總能看見這樣大同小異的文章被反覆轉述。那個時候我也想得簡單,覺得自媒體跟以前的媒體一樣,發佈出來的都是事實。

我還在文章最後評論,怎麼這麼貴,不去了什麼的,發了一通牢騷。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2019年元月中旬,我去了趟鳳凰古城。網上吐槽古城停車費問題,我沒遇到。我把車停在古城外酒店,免費,步行到古城十分鐘。

我也沒遇見強買強賣。我們兩個人吃飯,兩個肉菜,70多塊錢,很合理。礦泉水,有兩塊的,有三塊的,相對景區來說也算正常。

雖然臨近過年,古城還是熙熙攘攘,熱鬧著呢。很多店鋪都正常營業。晚上的夜景也很漂亮,沱江兩岸有很多照相的遊客。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回來之後我就在想,很多聽說派的自媒體,寫一件不真實的事,寫的栩栩如生,然後批判景區的做法,顯得義憤填膺。

感覺他們創作不是為了求真,而是為了譁眾取寵。

這很容易對閱讀文章的小夥伴們產生心理暗示,沒有去過的人可能就不會去了。一傳十,十傳百,這就給景區造成了無形的損失,而且這部分損失都不知道該問誰討要。

這種文章,很會利用輿論導向,一般都有不小的閱讀量。真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被矇蔽。

我找了個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這標題,如果說是標題黨,也沒多少問題吧。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這是一篇描寫陝西白鹿原景區的文章,是我近兩天讀到的第二篇,內容大致一樣。都是說一碗麵5,60塊,一瓶水10塊。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這位作者有18萬的粉絲,這篇文章有將近2萬的閱讀量,我去看了他的主頁,一天就能上傳三十幾篇文章,各種類型都有。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這是我的留言,但不知道有沒有用。

說到這,小夥伴們就應該能區分出聽說派和體驗派的差別了吧,聽說派基本上就是坐在電腦前帶你周遊世界。

聽說派也能繼續細分,比如總結派,什麼最火步行街在哪,四大古鎮都有哪幾個,旅遊資源最多的省份在哪裡之類的,都能總結概括一下。

總結派還是有很多幹貨能提供給大家,只要信息準確,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看,包括我。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體驗派和聽說派的改變之路

都說存在即合理。這話放在體驗派身上,並不能讓一些人高枕無憂。隨著自媒體時代的日新月異,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進入這個領域。文章和視頻的質量也會隨之提高,取材角度更多元化。不再滿足於看自媒體吃飯,開車。更多的需求來自於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深入瞭解。

說白了,就是看這座山,你能告訴我有什麼傳說故事,歷史典故,跟別的山有什麼不一樣。而不再是空洞的千篇一律的“好美啊”。

這就要求旅遊自媒體們主動求變,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存,不要安於現狀。

我個人認為,旅遊自媒體的最好狀態是解說派。即使你不是導遊級別,只要用心,也能完成不平庸的作品。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我們要帶著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但只有批判是換不來進步的。聽說派就是這樣,有那麼多的問題,我們不能一頓牢騷之後,就扔下不管了。

聽說派有可取之處,就是信息量大,一次給的多,當然我是指準確的信息。

信息覆蓋面廣,這也是體驗派解決不了的。介紹一下四大古城,體驗派光在路上就要走兩個星期,聽說派一篇文章就搞定。

如何確保信息準確度,其實也沒那麼難。就比如你拿到一個信息,說武當山門票調價,不要著急發佈,先看一下各大網站的訂票信息。再不行,給景區管理單位打個電話詢問一下,這麼簡單的辦法,難道只有我知道?

當然不是,聽說派最大的問題是急功近利。

這是個自媒體發展的好時代,不會有懷才不遇這一說,只要能踏實努力,我們都看得見。

旅遊領域也分門派?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簡而言之

不管是哪一門哪一派,我們都是熱愛旅遊的人。我們聚集在此,分享見聞,快樂和感悟。我們都希望看到這個領域越來越好,質量越來越高。

在平臺的遊戲規則下,與時俱進,不斷要求自己。讓我們和平臺一起邁向更好的,更健康的未來。

這個時代不存在想當然的成功,也不會辜負任何一個有才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