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岐老師詩歌賞析

【文學評論】 賈恵 | 詩心中的鄉土情懷 ---孫鴻岐老師詩歌賞析

原創 隴東打工文學 隴東打工文學 今天

甘肅老家呂繼宏 - 人民萬歲

孫鴻岐老師詩歌賞析


孫鴻岐老師詩歌賞析


孫鴻岐,男,漢族,甘肅環縣人,自考大專文化,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現為甘肅省楹聯學會會員,就職於環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環江》文學雜誌副主編。詩作入選《中國詩歌精選》《環縣放歌》等書籍,作品散見於《農民日報》《詩歌月刊》《甘肅日報》《詩林》《中國風》《隴東報》等報刊雜誌。

孫鴻岐老師詩歌賞析


他是位普通的文字工作者,紮根在隴東的泥土之中,生活在基層人群身邊,他把對祖國和人民的愛,把對生活的愛、事業的愛、都寫進了詩歌裡;他把身邊的人、眼前的景、手中的事、心中的悟、未來的夢,寫進詩歌裡;他還要把春天的風、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還有人間的苦辣酸甜、悲歡離合,都寫進了詩歌裡------題記

詩心中的鄉土情懷

---孫鴻岐老師詩歌賞析

賈惠

最近因下雪閒暇無事,在翻閱朋友圈時,某平臺三行詩徵文在展播,因喜歡這種短小又有寓意的小詩,就特別關注留意了下。在閱讀之中發現有幾首作品寫的確實不錯,其中有一位作者是慶陽人,一看簡介,原來是老鄉孫鴻岐老師。以前知道鴻岐老師是本地一家文學刊物的副主編,他寫的古體詩和民間故事在報刊上經常讀到。沒想到鴻岐老師的新詩也寫得推陳出新,富有厚度和新意。於是就特別搜索出鴻歧老師的作品,認真仔細地賞讀了一番。

在品讀中發現鴻岐老師的詩舒展自然,在縱情吟唱生活的同時發掘著故鄉賦予他的詩情畫意;在擁抱真誠情感的同時把聯想用收放自如,開合有度的筆法展示給讀者,他寫山川大自然時,從回首歷史的遠處著眼,一氣呵成,很有畫面感。又有一種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的圖美感。大家都知道詩人最基本的寫作前提,就是不言虛假,不被誘惑裹扶著越出人生底線。在鴻岐老師的詩裡,除了語言樸素創造的詩意本身外,還有一種超越語言,積極向善的存在。如《在人間》、《隴東,那輪滿月》、《夜》、《秋季》、《孝》等等作品就聯想自然,意境優美,點面結合,情景交融,想象豐富,不管虛寫,實寫,或寫景,或寫人,或抒情等都清新,明晰中帶有故鄉洋芋、苞米成熟的味道。

寫詩歌,常常得藉助於藝術意象去象徵某種抽象的情感,哲理或理念。題目《黃土地》三行短詩就寫得別具一格很有情感。“山巒、河流、樹木、莊稼/在您隆起的肌肉上跳躍/我用犁鏵的筆觸跟您密談”,別看是廖廖三行,平平常常幾十個字,卻都字字含情,直達讀者心靈深處。三行短詩是最難寫的,需刪繁求簡,從小處落墨,從細小的生活圖景或片斷中,提煉詩的內涵,挖掘思想的深度、放射生活的廣度,以形成一種深遠的、引人思索的藝術境界。這就需要一個“點”,以“點”折射生活——這個點就是觀察生活的點,也是思考生活的點。王國維曾言:“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這首小詩只所以寫的很有意境與他經常讀書學習時積澱的文化給養是分不開的。

鴻岐老師因酷愛讀書,他的家庭也被慶陽市評為“最美書香家庭”,因此他寫出的詩文往往感情真摯耐人尋味。鴻岐老師痴於學習,精於鑽研。從詩裡能讀出他具備詩人的思維、農民的務實和小學生謙遜的本真,他對詩的理解和感受往往有獨到之處。其角度、廣度、深度和高度也與眾不同。他用詩人的思維從一般中發現不一般,從尋常中發現不尋常,通過人、事、景、物來觸發靈感,開掘深意,顯現亮點,引發共鳴。鴻岐老師寫詩時間不是太長,但卻收穫頗多。在《人民日報》、《詩歌月刊》、《詩林》、《甘肅日報》、《農民日報》等大報大刊上都有發表。充分說明書中是有顏如玉的。他堅守詩化人生,用一首首詩文構建著一片澄淨爽朗的心靈家園。

所謂書要越讀越薄,人要越做越厚,仔細想來,頗有一番道理。有文化才有自信。正如古語云:“胸藏萬卷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這種自信體現在《行走的鄉愁》裡“老村那堵百年未倒的寨牆/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村口那朵漂流的雲/試圖撐起留守者的希望/那棵垂首駝背的老榆樹/那座幾乎被遺忘的老院/惺惺相惜/相守相望”;體現在《環江之歌》裡如:“在那山脈起伏的地方/有我熱戀的故鄉/一座座雄偉的山峰/俯瞰著歷史的雨落風狂/在風風雨雨的微笑中/慰藉祈禱者/虔誠靈魂的亮光”等都是信手拈來的某種自內心迸發出的光點和能力。這種文化在《孝》裡如:“耄耋之年的老父老母/仍如一盞明燈/熬幹是油/發出是光/從始至終/照亮我的人生之路”。在《老窯》裡如:“沒有誰比這老窯更老/牆壁上脫落的泥皮/極像老爺掉落的牙齒/今天,老爺在牆壁上不言語了/老窯也彷彿在沉思著什麼”就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文”的作用,這一組詩在整體上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如:語言的相對樸實與意象的協調統一,就地取材,簡約,本真中蘊含著飽滿的詩意和傳統文化的傾向,表達出比現實生活更加深刻的真實。

鴻岐老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奮鬥過,卻在不同的領域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華美的轉身,他不認為自己是詩人,作家。因為他沒受過寫詩的正規訓練和作文的專業指導,談不上有根底。他寫詩不是由於有哪種閒情逸興才去追求風雅,而是懷著對文字特別的敬畏走上此道的,目的是為了敘發內心的所想所念。如他在《隴東,那輪滿月》裡的句子:“在這月光流淌的地方/遊子的夢圓了/鼓了/圓得像故鄉的石磨和西瓜/鼓得似村口那石輾、碌碡和玉米娃娃......農家小院裡那一串串紅紅的辣椒/與村民火紅的日子暗中較量/莊稼人啊,大寫的人/將喜悅盪漾在微微上翹的嘴角上/將自己的節日裝在隨身的揹簍裡/用濃濃的情甜甜的話燦燦的臉/訴說著團圓的浪漫與吉祥”這些語句疏淡嫻雅,質實沉婉,儘管有些句子讀來有些口語化,但卻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這種震撼全在於逆挽手法的運用和輕描淡寫上。因此,雅與俗,文與質,在這首詩中,就這樣相互融合在一起了。諸如此類作品還有如《夜》這首詩:“你來了/黃昏開啟暫停模式/螞蟻,蜜蜂,集市以及村莊/統統停止了喧鬧/進入休眠狀態”就是用口語入詩,場景生動,詩句意象鮮明,加強了詩意的傳輸。

讀鴻岐老師的詩時,發現每首詩都很耐讀、耐看!別人怎麼看他詩歌,我不知道!但我從每一首詩裡讀出了溫度。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至性寫真情,若無仁心,何以悲天憫人,憂國愛民?如果鴻岐老師情不真或寡於情,冷冰冰,無動於衷,不可能寫出像《行走的鄉愁》、《老窯》等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帶著泥土芬芳的“有溫度“之作!

鴻岐老師的好作品確實不少,但有的詩很大程度還體現在對“質"的過分突出與強調上,弱化和淡化了“文”的作用,使有些詩作顯得平實,甚至流於口號式的直白。但是瑕不掩瑜,期望鴻岐老師在以後的創作中能有所推敲、錘鍊、提升。詩歌評論常說的“文質兼美”,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不管最終的這個“美”,是雅還是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文”與“質”,必然的交融互化!

以上所談、所列舉的詩句,皆是我在品讀詩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感想,僅僅屬於局部。難免有繆誤之處,惟祈鴻岐老師及諸位方家讀者指導。真誠期待鴻岐老師在以後的日子裡寫出更多融情入景,讓人感慨的好詩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