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臨澧“雜柑女王”:十年青春澆灌鄉村 帶五千農戶致富

見到何靜的時候,有些意外。

得知有幾波客人等候,一位長髮飄飄的女子,從一處山坡地的果園裡,沿著水泥路一路跑來。握手時,手上都是汗珠。儘管化了妝,看得出,皮膚是常在太陽下暴曬的古銅色。

今年34歲的何靜是湖南梅林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2009年,安徽理工大學畢業後,何靜將戶口轉回老家臨澧縣九里鄉五里堆村,用10餘年青春,改造了村子,帶富一方百姓。

從大學生到農民,從一個青春少女到農業龍頭企業的老闆,何靜走過了不平凡的10年。創業路上,有過資金鍊斷裂的艱難,有過面臨選擇的茫然,有過身心俱疲的艱辛,也有過不被理解的心酸。

“你能看到的眼前的山坡地,上萬畝都是我在經營!現在公司的路越走越寬,鄉親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

湘遇•临澧“杂柑女王”:十年青春浇灌乡村 带五千农户致富

返鄉

2009年7月,大學畢業以後,何靜沒有像其它同學一樣選擇在大城市就業,也沒有像其它女同學一樣,找個安穩體面又輕鬆的工作。她回到了家鄉,回到母親果園,像模像樣地為母親當起助手。

“好容易考出去了,怎麼又回來了?”一開始,母親也不理解。

對於滋養自己的村子,何靜有感情,又不忍母親一人受累。

那時候,在外經商多年的母親,不顧親朋友好友的強烈反對,回到老家,租下萬畝荒山,要引種新的水果品種天草柑。

她自認,自己也有創業的能力。從上大學開始,頗有生意頭腦的何靜在校園創業,先後開過奶茶店、網絡工作室,擺過地攤。4年時間裡,不僅沒向家裡要一分錢,畢業那年反而給母親交了30萬元的“利潤”,讓母親大跌眼鏡。

學生時代,看到母親在山上常常忙得沒日沒夜,人也瘦了一截,回鄉去追隨母親、為母親分憂的想法就悄悄地在何靜心中萌芽。

為證明自己不是三日新鮮,何靜剪枝、殺蟲、除草、搬肥料,自己開皮卡拉貨……大事小事,難事易事,只要有需要,她啥事都做得有模有樣,從來不喊苦叫累。

清晨,許多人還在床上,她早在山上轉了幾圈;深夜,別人已進入夢鄉,她還在和母親盤算著第二天的事情。同齡人瀟瀟灑酒、花前月下,她在壟間樹前忙忙碌碌。有時候,一天忙下來,骨頭都快散架,一挨床沿,倒頭就能睡著。這樣的錘鍊,很快讓以前連麥子韭菜都分不清的何靜,成了鄉親們眼中的“柑橘專家”。

吃住都在山上,時間長了,會有很強的孤獨感。何靜也想走出這片山崗,出去轉轉,為自己放鬆下壓力。有時候實在堅持不了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何靜就偷偷跑下山,到集鎮上轉轉,感受一下熱鬧的氣息。

湘遇•临澧“杂柑女王”:十年青春浇灌乡村 带五千农户致富

考驗

在與山林廝守、與山崗相伴的日子,滿眼的綠色,慢慢滲進了何靜的內心。

母親見她漸漸進入了角色,嘗試著大事小事,讓何靜獨自應對。正當何靜豪情滿懷,想大展拳腳的時候,2011年,嚴酷考驗卻猝然而至。因為倉儲條件太差,加上營銷方案出了問題,山上剛剛受益、初次採摘的果子,成堆成堆爛在庫裡,損失超過300萬元!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新上的林下生態養殖項目也因市場原因破產。

一系列重創,讓正處於積累期的公司脆弱的資金鍊斷裂。母親吳澤梅痛苦不已,她在床上幾乎躺了一個月。思忖再三,決絕地告訴家裡人,要賣掉全部果林,徹底退出來!

雖然母親近乎絕望,但何靜沒有死心,不甘心母親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的她,發誓要接手企業,重新開始!母親看到女兒年紀輕輕,付出太多,也不忍心何靜把青春搭在這山上,極力趕她下山另做打算。意見分歧,母女倆數次激烈爭吵。

作為一個孝順的女兒,何靜只好暫時順從了母親的意願,去了常德捲菸廠謀到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坐在辦公室裡,何靜腦海裡浮現的卻都是那鬱鬱蔥蔥的果林。“對山崗難以割捨的情感已融入自己的生命和血液!”何靜說。她決意回山崗陪伴母親度過困境。

迴歸山林之後,何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盡千方百計,籌集流動資金。

“最難時,皮卡車加油的錢,幾百元都成問題。”何靜回憶。能借的全借了,能貸的都貸了,終於勉強湊到了次年的肥料錢和工錢。

蝶變

農業是一個廣闊而孕育著無限希望的舞臺,這個舞臺屬於有情懷、有夢想、能堅持的人。

2012年6月,何靜正式從母親手中接過“梅林果業”董事長和梅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擔子。

度過資金難關後,何靜開始全面反思公司管理、市場、科技創新上存在的弊端。她著手進行“三抓”:抓管理,改變家族式的鬆散管理模式,打破大鍋飯;抓技術,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推行測土配方施肥,自制環保農藥和微生物有機菌肥,打造生態有機果品;抓銷售,跑遍數個大小城市,走進數百家大小超市,實行農超對接,大大消解了市場風險。

湘遇•临澧“杂柑女王”:十年青春浇灌乡村 带五千农户致富

“當家”之後,何靜四處奔波,尋求金融和項目支持,致力於市場拓展和品牌打造。

何靜通過轉思路、促轉型,事業發展漸入佳境:“梅林果業”成為全國最大的天草柑種植基地,公司成立的合作社榮膺國家級示範合作社,帶動了周邊縣市5120戶農戶,其中帶動400多名年輕人返鄉創業或就業。

如今,何靜又有新的開拓。五里堆的村民們在種植雜柑的過程中發現,雜柑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疏除三分之二的幼果。過去,被疏除的幼果白白扔掉,如今,經過多次嘗試,何靜帶著技術人員,把廢棄的幼果製茶取藥,成了增加收入、市場搶手的小胎柑茶和橙皮苷,每畝柑橘增添附加值3至5萬元。

時間是一個發酵池,使弱者更弱,也讓堅守者夢想的蝶變。如今,何靜已非常享受“新農民”這個角色和身份。經過她的努力下,公司和合作社獲得“國家級示範合作社”等多項金字招牌,她本人也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委員,公司的萬畝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天草柑基地。

“我們現在推行互聯網+農業的經營模式,希望通過過拓展網上銷售渠道,打造出品牌,帶動更多農戶致富!”面對未來,何靜信心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