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投資“一馬當先”

急需投資“一馬當先”

曾慧琴,大連市政府研究室副處長。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博士。

/ 曾慧琴 /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要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需準確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從一季度看,疫情對文化、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消費市場影響較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從二季度看,由於全球疫情的擴散蔓延及其對世界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較難指望外貿更多的貢獻。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投資受疫情因素制約相對較少,可直接推動製造業和相關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凸顯,急需 “一馬當先”。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 擴大有效投資尤為重要

一是擴大有效投資是轉危為機的重要變量。疫情影響之下“危”與“機”並存,倒逼出一些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呈現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契機。為減少疫情影響,金融機構積極對接疫情防控企業和復工復產融資需求。中央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一季度發行地方專項債11040億元,主要用於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保、農林水利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二季度,中央圍繞加強“六穩”“六保”工作,在專項債“再加碼”的基礎上,還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這將為地方完善基礎設施、補齊民生短板提供難得機遇。

二是擴大有效投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了“雲經濟”“宅經濟”的走紅,激發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石、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涵蓋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是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導向,構築數字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設施和技術基礎,對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面向未來,加快“新基建”佈局和建設,將不斷孕育新的建設需求,進而撬動更大規模投資、形成正向循環。

三是擴大有效投資是提升民生福祉的根本保障。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民生領域很多短板和弱項: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醫療供給和戰略儲備不足;城市社區基層治理和服務水平不高;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亟待加強等。面對這些問題,必須加大醫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打好補齊民生短板組合拳,更好地釋放內需潛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我市擴大有效投資 對沖疫情影響的幾點建議

按支出法統計GDP構成中,自2015年以後,資本形成總額所佔比重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仍在4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城市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當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面對極不尋常的形勢,如何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當務之急是擴大有效投資,激發投資活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對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大連高質量發展和“兩先區”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一是多措並舉,全力推進重大項目開復工。儘快啟動項目攻堅活動,以實施《大連市2020年項目攻堅實施方案》契機,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一體化工作機制,科學統籌、上下聯動推動全市項目建設。分級分類推動項目建設,建立項目清單、責任清單和問題清單,將任務分解到各地區、各單位,建立工作臺賬,重點監測億元以上項目、強力推動100個市長項目和專班突破一批重大儲備項目。做好重大項目儲備工作,聚焦產業轉型、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積極謀劃儲備一批重點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電話、視頻、網絡會議等形式開展招商,推進“雲洽談”“雲簽約”。制定務實高效的招商引資考評體系和激勵機制,建立全市招商項目信息共享機制,力爭實現“雙招雙引”新突破。

二是瞄準重點,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提升重點產業集群競爭力,圍繞綠色石化、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新能源、生物醫藥、旅遊會展、金融服務等領域,打造一批千億級、五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新基建”佈局和建設,加快5G建設和商業化進程,對標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7大“新基建”領域,爭取更多的投資項目、試點示範和優惠政策落地。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數字內容、數字文創等產業發展,深化政府服務數字化治理轉型。

三是聚焦民生,進一步補齊短板和弱項。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大連灣海底隧道、地鐵4號和5號線、金普城際鐵路、旅順中部通道等項目建設,謀劃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和“未來社區”建設,大力推進街道建築、自然人文景觀的有機更新。加大民生事業投入,謀劃一批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社區、養老、托育項目,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美化亮化投入,改善農村面貌。

四是整合資源,強化要素保障,激發投資活力。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整合土地、資金、數據、能耗、排放等要素,對生產要素精準化供給,優先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實施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探索“畝產效益”評價試點,建立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的工業企業分類綜合評價機制。搶抓國家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專項債券的機遇,加快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形成實物工作量。加大重點產業支持,保障重點區域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用地,引導金融機構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提供中長期低息貸款。

五是深化改革,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推行項目容缺審批後補和“綠色通道”制度,對投資主體所屬工程建設項目的政務服務事項辦理進行線上“一口管理”,實現“一網通辦、一網好辦”。規範評估評審中介服務,實行清單制、標準化、分類別管理,最大程度清理一批、整合一批、精簡一批。強化政府誠信建設,防止出現“新官不理舊賬”問題,定期對招商引資項目開展誠信履約“回頭看”,對於不履行合同項目進行跟蹤督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