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頭”的硬功夫——“硬骨頭六連”戰鬥力建設記事

新華社廣州4月27日電 題:“硬骨頭”的硬功夫——“硬骨頭六連”戰鬥力建設記事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張金娟

4月26日,嶺南某軍營。

“殺!殺!殺!”洪亮的戰鬥之音激盪在廣闊的訓練場上。36人,16個招式,乾淨利落、虎虎生威。

5分鐘的刺殺操演練,讓人血脈賁張。

“幾十年來,我們幾乎每天都練。”在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連長趙松看來,這是最能鍛鍊男兒血性的訓練課目。

六連是一支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以“三股勁”“四過硬”享譽全軍。1964年、1985年,連隊分別被國防部和中央軍委授予“硬骨頭六連”“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

政治思想硬——“黨旗所指心所向,隨時準備上戰場”

今年1月22日,是“硬骨頭六連”命名56週年紀念日。

連慶日前夕,六連收到了最好的“生日”禮物——習主席1月18日給“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的回信。

六連誕生於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自那時起,連隊就把鐵心跟黨走的堅定信念視為“命根子”,在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和平建設時期,連隊把思想政治建設作為“傳家寶”代代傳承。

“學理論、熟連史、建連隊、育傳人。”在六連,每逢新兵入伍、新幹部報到,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榮譽室,讀的第一本書是連史冊,唱的第一首歌是連歌。

指導員馮傑上任伊始,在連史館連住7天,直到9600多字的解說詞爛熟於心,200餘件史實資料如數家珍,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心中有魂,腳下有根。在習近平強軍思想哺育下,一個個“硬骨頭戰士”不斷實現蛻變和超越。

上等兵李加侯曾不適應連隊緊張的訓練生活,對理論學習也提不起興趣。到六連後,每當遇到困惑,他就走進連史館,一次次地被連隊的“三件傳家寶”——拼彎的刺刀、訣別的家書、染紅的挑槓所震撼。

如今,李加侯已成為各項能力素質突出的“硬骨頭戰士”。

改革移防後,六連堅決做到鋼刀不捲刃、戰旗不褪色,黨旗所指心所向,隨時準備上戰場。

軍事訓練硬——“陸地猛於虎,海上賽蛟龍”

旅長蘇祥定介紹,六連參加大小戰役戰鬥161次。輝煌的戰史讓官兵們深深懂得:寧可千日不戰,不可一日不備。

在六連,每一名官兵都在挑戰極限中立起練兵備戰的“硬標杆”。

2017年7月,全旅組織轉隸後的首次海訓。海上風急浪高,海況複雜多變。

“向目標海域泛水編波”“全群注意,發起衝擊”……做好充分風險評估後,六連幹部帶頭駕馭戰車蹈海攻堅。考核結束,六連又一次名列全旅第一。

要成為戰時的“刀尖子”,平時就得把自己當“刀”來磨。

一次軍事訓練比武中,六連下士張亞秋在單杆二練習成績遙遙領先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挑戰極限,最終以265個刷新了旅紀錄。

“硬骨頭戰士,就是硬!”在場的官兵,情不自禁地歡呼。

“優秀成績算起步,破了紀錄才算數。”這兩年,六連基礎訓練和專業訓練成績始終保持全旅第一,19人次打破了9項旅紀錄,15人次在集團軍以上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

戰鬥作風硬——“臨危不懼險,視死忽如歸”

72年前,二班長劉四虎被十幾個敵人團團包圍。他奮力拼殺,一連刺死7個敵人,自己被刺中11刀,昏迷了十天十夜才被搶救過來。

此後,拼刺刀訓練成為六連保留的必訓課目。劉四虎拼彎的刺刀如今靜靜地躺在連隊榮譽室內。

“戰爭年代,六連以敢打猛衝、刺刀見紅而威震敵膽,鍛造形成了‘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後勁’的戰鬥作風和精神。”旅政委陳震宇說,幾十年來,連隊傳承這種戰鬥作風和精神,不斷砥礪官兵英雄之氣、血性之勇,提振不畏生死、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像往常一樣,某訓練課目示範任務又落在了六連的肩上。

在沒有預設攀崖器材的情況下,9名攀崖骨幹摳著石縫往上攀,不少人手上、腿上被劃出一道道血痕。戰士王躍右手中指指甲蓋被磨掉,但他強忍疼痛,硬是登上20多米高、近80度的峭壁,為後續人員固定攀登繩……

不到15分鐘,全連突擊上崖,贏得齊聲喝彩。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野外訓練場上,微風拂面,趙松和他的“硬骨頭”們又高唱起那首激昂的戰歌——

“硬骨頭硬在哪,鐵甲雄風守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