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到底該叫肉夾饃還是饃夾肉?我想今天的我們已經不需要糾結這個問題了,只是突然想說說這個流行了幾千年老祖宗留下的肉夾饃。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臘汁肉夾饃

說起肉夾饃,離不開一個肉和一個饃,肉是“臘汁肉”,饃是“白吉饃”,今天我們說的就是它。

沒想到當我翻閱史書時,卻發現“臘汁肉”居然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一、“寒肉”因韓國而得名

讓我們從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說起,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戰國時期韓國地圖

話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開始了分封制。於是韓城在周成王的時候,因受封於韓原(陝西省韓城)而得名。公元前403年,韓家得到周威烈王的冊封,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開始建國,韓國稱侯,韓國正式開國。君主就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人韓景侯韓虔,建都於陽翟(河南省禹州)。公元前323年韓宣王韓威侯韓康稱王,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它也不幸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但早在戰國時期以前,韓國的前輩們就開始選用大塊的豬肉,用白芷、丁香、枇杷、桂皮、甘松等等中草藥熬煮陳湯,再將肉與陳湯放於一塊煮成了滷肉,因韓地出品所以被稱為“寒肉”,它也是今天“臘汁肉”的前世。

二、周代八珍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周代飯局

《周禮•天官•膳夫》一書提到:“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珍用八物就是今天大家知道的“周代八珍”,它不是八種珍貴食材,而是八種烹調方式。

《禮記·內側》所列八珍,分別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珍、熬珍、肝膋八種食品烹調方式。

前兩個是主食,其實就是今天的蓋澆飯,“淳熬”即米飯加上肉醬蓋澆飯,“淳母”就是黃米飯加上肉醬的蓋澆飯。

而菜式就厲害了,“炮豚”,把煨制好的小乳豬,經過烤後再隔水燉成;“炮牂”,按照前面方式將羔羊燉成;“搗珍”則是把牛、羊、犬、鹿、豬的肉拿石頭搗碎成泥,最後做成肉丸子。“漬珍”,將小牛的裡脊肉切成薄片用酒和醋醃後生食;“熬珍”,今天的五香牛肉; “肝膋”,將狗肝切成絲,裹上網油後烤;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西周的列鼎制度

古代的豬分類很細,例如豚指小豬,泛指豬;子指小豬仔;豕指公豬;彘指母豬或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豨指巨大的野豬。

三、豬肉不是廉價的代表

大家可別以為古代的豬肉是低廉的代表,達官貴人都不吃豬肉。實際上,在先秦時期及以前,豬肉的排位都超過了魚肉,它的地位僅次於牛羊肉。

當祭祀的時間,也一定把最好的食物祭祀出來。豬肉作為三牲之一獻給祖先和上蒼,充分說明了豬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正所謂:“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臘汁肉

看看,天子都吃豬肉,大夫也能吃到,其實吃豬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承,只是到了元蒙時期豬肉才變的低迷,而明清至今,豬肉使用量越來越大。

所以,周代八珍第一就是豬肉,而顯然“炮豚”這種吃法太費事了。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臘汁肉成品

於是,聰明的韓國人將“熬珍”中的豬肉也變成了豬肉。經過長時間的煨制,豬肉變成了糜而不爛,濃郁噴香。


當韓國被秦所滅後,“寒肉”的手藝人將製作工藝傳進長安(陝西省西安),因臘汁肉色紅、晶瑩光亮, 到了唐代被人稱為“臘肉”,從此就流傳開來。


四、白驥饃

諸位看官會說了,你打錯字了吧?肯定沒錯!因為白吉饃的發源地在今天陝西省咸陽市彬州市的北極鎮,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北宋的時候,這裡本來設有驛站,因為驛馬都是白色而得名白驥驛,到了金代把此地命名為白驥鎮,屬新平縣。而到了清中葉,老百姓慢慢把它叫做“白吉里”,並且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作為日常主食。

1984年,白驥鎮改名成了北極鎮,具體為什麼?小編一頭霧水。

因這種發麵燒餅發源於“白吉”,因此也後世就把這種發麵餅子叫白吉饃了。

白吉饃與別的發麵燒餅不同的是,它的面坯為碗狀,烙饃時碗底朝下進行烙制,這樣烙出的饃的火色漂亮,白邊毫無火色,內側有火色線形成一個很周整的圓,而圓圈內有火色自然形成的圖案,很漂亮。


“白驥饃”夾“寒肉”,臘汁肉夾饃居然存在了幾千年?

臘汁肉夾饃

剛出鍋的白吉饃,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再配上濃郁噴香的臘汁肉,一口咬下去,何止是滿足,尤其是肉裡的臘汁流到了手指上,這才是臘汁肉夾饃的靈魂啊!

而白吉饃在秦川大地上千年的流傳,更讓你感覺到中華美食文明的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