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在多年以前的臺灣,有兩個年輕的人,攜手寫下詩句的開頭,他們的愛情跨越了一生,又終於敗給了彼此,留下詩人獨自寫下最後的詩句。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這是一部現實到心痛的電影《最後的詩句》千禧年的夏天,是詩人最美好的季節。

施人傑因為名字的諧音,所以外號叫做詩人,有一天,他在操場上遇到了低年級的學妹小萍。

那是在適當的青春年紀會發生的故事,詩人對小萍一見鍾情。

詩人在兼職的夜晚,又遇到了小萍,這一次的偶遇,詩人對小萍發起了攻勢,約上了小萍和三五好友,去戶外踏青。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時光飛逝,很快就到了畢業的季節,詩人服完了一年的空軍生活,小萍也為兩人日後的生活精打細算著,直到詩人的父親出現。

他來看望詩人,買了一袋梨,他不知道詩人不喜歡吃梨,父親曾經因為想挽救瀕臨破產的毛巾廠,逼走了母親,也欠了很多債,所以他並不想見到父親,但是意外卻隨之發生。

詩人的父親因為不堪忍受償還高利貸的壓力,最終自殺了。這是一切事件的轉折點。

由於父親的去世,高利貸的債主找到了詩人和小萍的家,逼迫他們還錢,無論發生了什麼,小萍都不離不棄,即使不知道詩人的父親欠債的是,她也只是埋怨詩人為什麼不將這些事情告訴自己。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後來,黑社會開始變本加厲,甚至無故殺死了他們餵養多年的小狗,無法忍受黑社會騷擾的他們被迫住到家附近的小旅館,小萍不想過這樣東躲西藏的日子,他打電話試圖說服詩人先向自己的姑姑先借錢還上,但被詩人一口回絕,這邊,剛掛斷電話的詩人就被黑社會擄上車,帶到砂石場折磨了一夜。

詩人內心的不屈,還是被恐懼打敗,只好先向小萍的姑姑借了錢還上了一部分,內心的屈辱和無能為力迫使他一直在向小萍道歉,好在詩人自己也努力工作,把剩餘的錢全部還清了,還清了本不該還的債款,可自己的努力也沒有得到回報,卻在路上,看到小萍上了一輛富二代的車。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他知道小萍的忠誠,那個男人只是被採訪的對象,但被生活的壓力揉搓的詩人變得偏激又執拗。最終,詩人決定離開臺灣,去內陸打拼。

生活並沒有變得五彩繽紛,幾年後,詩人回到臺灣,被騙的身無分文,從好友口中得知,小萍被那個富二代欺騙,不僅墮了胎,還被告上法庭,患上了抑鬱症,曾經自殺,但被救了回來。

當詩人再次找到小萍,只能躲著她的姑姑,小萍只是幫詩人剃掉了過長的頭髮和鬍子,就重新接納了他,詩人也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即使是姑姑的痛恨和阻攔,依然和小萍平靜的相處著。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直到一個月後的深夜,驚醒的詩人發現,小萍最終還是因為抑鬱症自殺在了家中。幾天後,詩人又找到了黑社會,買了一把手槍,結束了那些黑社會的生命。

他又找到了那個富二代,從富二代口中得知,小萍的病,都是因為自己的離開造成的,走入極端的詩人瞬間被愧疚喚醒。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總有不甘而平庸的生活,總有一場拖垮一切的災難

影片最後,詩人想起了與小萍的青春,為小萍寫下了最後的詩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