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懼”:你羨慕的人,其實也在偷偷不自信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閱世事,明人性,盡在語華思享 

作者:王語華
33歲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懼”:你羨慕的人,其實也在偷偷不自信

【01】

最近我接的諮詢個案裡,有好幾位來訪者提到的問題都是,在人際關係和社交方面遇到困擾。

有位姑娘表示,

和同事在一起,她會為自己找不到交流話題而焦慮;

幾個朋友一起去K歌,她感覺自己融入不進去;

路上乘車遇到同學,打招呼後,不知道接下去該說什麼了;

工作上,輪到自己發表意見,竟一時語塞,不知所云......

雖然內心很希望和別人相處融洽,但就是不知道該如何突破。眼下,這個問題已給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麻煩,甚至成了“障礙”。

這位姑娘所說的情況可以歸為,社交不自信。

對於一些人來說,社交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不需要特別“用力”。而對另一些人來說,“社交”則成為一種負擔,很重的心理負擔。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追溯根源,很多的社交不自信,源於童年時期的某些影響。

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對於人際關係的“表達”方面,若總受到批評,否定,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自卑,不自信。

要麼,就是孩子的意見常被忽視,即便努力做出改變,也再次受到打擊。

這樣的外界回應,可能來自孩子的父母、師長,或曾經有過被虐待、打罵、霸凌等遭遇。

於是,一個孩子就對人際關係失去了基本的信任,隨後伴著一次次“社交”失敗的經歷,最終被凝固成一種“認知”——“我是不受歡迎的的人”。

這種認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遍遍被強化,甚至再也不敢去嘗試。嚴重者形成“社交恐懼”。

長大後,明明知道需要改變,若不得要領,即便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也會因為心力“消耗”厲害,或者過於“討好”別人,顧慮太多,而無法持續進步。

這樣的問題,不僅會出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即便明星也不例外。

【02】

因出演《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而受到大家的關注江疏影,曾在一檔《說出我的世界》的節目中,透露自己曾有社交恐懼的經歷。

33歲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懼”:你羨慕的人,其實也在偷偷不自信

江疏影說,自己生活中是一個比較自卑,比較敏感,容易見到很多事物黑暗面的人。

“我不知道用怎樣的方式去和別人溝通,於是只好強硬地去要求別人順從自己。

那時候我覺得全世界都與我為敵,我的生活因此也變得孤獨、無助和冷漠。

害怕犯錯,恐懼交流,但越是害怕和恐懼,就越是不能做好,我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江疏影坦言這些都緣於自己內心的不自信。

比如大學階段她參演過一部電視劇,“拍戲的時候,我不知道燈光老師的某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執行導演的那個眼神又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演得不好?

這些感受都會被我無限放大,然後陷入自卑,也就越演越不自信。

有人說我胖了,我就大夏天也不吃東西,用保鮮膜裹著身體,拉著老爸去跑步。到最後,我聞到肉的味道就想吐。”

不過,後來的江疏影,不但去了英國唸完碩士,還在一次演講比賽中獲得了總冠軍。而她講的主題,正是“不自信”。

“《好先生》劇組慶功,一起去唱歌。其實我唱歌不是很好,演戲時我最怕的孫紅雷老師也在。

換成以前我是絕對不敢開口的。但那一次我唱了,還教孫老師唱。導演說我最大的改變是有自信了。”

33歲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懼”:你羨慕的人,其實也在偷偷不自信

到底怎樣讓她變得更自信了呢?

江疏影說她現在不會再輕易否定自己,“開始學會了接受這樣不完美的自己,學會了怎樣去真正地‘與己為善’”。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別人質疑我的演技,我不生氣,不沮喪,更不回擊,而是真正地開始檢討。

我想,作為演員還需要加把勁兒。我會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能量去讓自己變得更好。”

江疏影說,當她自己拋下負能量之後,反而輕鬆了,“別人的嘲諷和質疑停止了,我的世界也完全不一樣了。”

【03】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自己內在的聲音。從點點滴滴上,更換自己舊的語言評價體系。

33歲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懼”:你羨慕的人,其實也在偷偷不自信

美國科研人員曾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實驗的志願者說:這個實驗目的是為了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做出什麼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然後,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

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但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剛畫好的傷痕。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他們說: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但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沒什麼不同。

這意味著,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是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其實,

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就會在外界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同樣,所謂的不自信,也是一個人在自己的臉上“畫上的傷痕”。那未必是真的。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受歡迎,我們就會覺得別人也這麼認為;

當我們覺得自己表現笨拙時,我們會覺得別人也認為自己笨拙;

當我們認為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表現時,那別人又怎麼會喜歡呢?

所以,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一棵樹的影子歪了,我們需要努力的改變的不是影子,而是改變樹本身。

33歲的江疏影自曝“社交恐懼”:你羨慕的人,其實也在偷偷不自信

找我諮詢的姑娘向我描述,

“我覺得同學和我一起乘車,應該很失望吧,覺得我很無聊無趣吧,什麼話也不會說。”

我說,“那有沒有其它可能呢?比如那位同學很享受和熟人坐在一起,一起沉默的時光呢?”

姑娘沉默了一下說,“也有這個可能。”

我說,“是呀,如果想聊天,她也可以開口和你聊。”

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可以用一種消極的語言“翻譯”它,也可以用一種“平和/積極”的語言“翻譯”它。

這完全取決於你心中放著一臺怎樣的“翻譯機”。

而建立自信的過程,還取決於你在真實世界為自己做了什麼?

改變了自己、或做成了一件事,或養成了某個好習慣......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便是一個人“自信”最好的源泉。

作者王語華:自媒體【女神30】原創作者。
思維訓練研究者、8年企業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
喜歡我的文章原創文章,請點擊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