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一直被焦慮驅動著

最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驅動著我去做一件事?

我想到了我小的時候。

那個時候貪玩,不好好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剛開始的時候,我爸媽覺得我還小,就不是很在意我的成績,於是我就一直保持貪玩的狀態,把學習從來不當回事。

後來,我慢慢的大了,我父母漸漸意識到,不能讓我繼續玩下去了,於是開始用各種辦法讓我好好學習。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比較痛苦的。每天的玩耍時間和範圍都受到了限制,即使這樣,我仍然心裡只想著玩,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我的成績還是老樣子。

即使我心裡不在意成績,可是學校的制度我是不能左右的,按照規定,我成績差,不能繼續升級,需要和比我低年級的同學一塊上學,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很崩潰的,因為這意味著我不能和我的小夥伴在一起了,所以我很害怕,不想留級的想法在我心中無比堅定,和我有同樣想法還有我的父母。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意識到成績差對我來說原來一點也不好,它讓我很不開心,不快樂。

父母為了讓我不留級,帶著我和老師好說,老師不同意,又帶著我去找校長,最近經過他們軟磨硬泡,校長同意了。後來我爸媽帶我回家了。

回到家後,我很自責,一想到我爸媽給老師和校長好說的那個畫面,我就覺得自己很沒用,當時,我在心裡發誓,以後絕不會讓這樣的事情重演。

從此之後,我便開始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成績慢慢也上去了,之後我再也沒有因為成績差被老師叫家長了。

以現在的目光看待這件事,我發現,自己主動學習完全是因為焦慮,我害怕老師再一次叫家長,害怕我父母給人求情的畫面再次重演,所以為了解決自己的焦慮,我便開始好好學習,我並沒有因為對學習有興趣而開始用心學習的。

後來,我又思考了很多事情的動機,比如,我在高三時加倍學習完全是因為我害怕我高考考了一個不好的大學,又如我現在利用空閒時間去學習一些技能的動機是我害怕我如果什麼都不會的話將來大學畢業找不到好的工作,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的動機本質上都是焦慮。

的確,適度的焦慮對人是有好處的,可是我同時也發現,焦慮只能讓人在短期內加倍努力,時間一長的話,隨時可能會被人性的“懶”打敗,後面的堅持慢慢就會變成斷斷續續。

真正理想的驅動應該是興趣,可是我目前還只是被焦慮驅動著,距離到達這個境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我應該努力培養對手頭事情的興趣,早日讓自己實現興趣驅動,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