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最近董卿又因為《主持人大賽》火了。我覺得她真的很優秀,渾身散發著知性美,歲月在她身上似乎只有留下智慧的痕跡。她的點評既專業又溫和,照顧到選手的感受,又能一針見血指出問題。這是多年主持經驗的呈現,也是情商與學識在一個女人身上的沉澱。

正好在《柔與韌》一書中看到她的專訪,又被問到了家庭與事業的平衡問題。董卿與張泉靈風格不同,張泉靈會直接回懟記者“我非常討厭這個問題,你們不會這樣去問一位男士。”而董卿只是沉默了兩秒說:“什麼事情都是你選的,這個選擇是你做的,所以你只能去承受所有的一切。

無論是哪一種應對方式,不可否認平衡二字在女性的職業生涯中常被提及,似乎已經成為了無可迴避的問題。我們就是深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社會對女性有更多的要求,女性對自己也有更多的期望。因此無論身處何種位置,總有這樣困惑的時刻。

這種困惑感如影隨形,潛伏在她們加班晚歸的路上,親友們不理解的眼神中,還有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重要日子裡。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一.

在家庭和工作間來回妥協,是對平衡最大的誤會

職場女性的職業轉角常出現在生育前後。

1. 懷孕以及生育給女性身體帶來巨大的變化。這會導致一部分人工作效率的放緩,生育以後無人幫助撫養孩子,更是對精力和體力的巨大挑戰,如果身處關鍵崗位,可能就面臨著事業出現阻滯。

2. 生育的年齡通常在26-32歲之間,這段時間人的驅動力會有所改變。在這以前,絕大多數人工作的快樂來源於消費的動力,而隨著年歲漸長,人開始出現對名利地位、個人價值、家庭關係等多方面的需求。生兒育女會讓這種需求變得更加複雜且緊迫。

3. 經濟壓力的驟增會加重職業焦慮。養育子女勢必會加大家庭開支,越是經濟壓力大,一個人在職業上可轉型的空間就越小,畢竟,金錢是轉型時必須盤點的一大籌碼。許多女性為此會忍受不如意的工作,但因為家庭事務的牽扯和體力上的透支,對工作徒增抱怨,反而導致事業發展陷入困境。

人生轉角處,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未來的道路。而決定如何選擇的,是我們的思維習慣。

很多人理解的平衡,是在任何時刻生活和事業都十分滿意,因此只能在家庭和工作間來回的妥協。

一旦被撕扯得承受不了,要麼為家庭放棄工作,要麼為工作愧疚於家庭,感嘆人生根本無法平衡。這其實是對平衡的一種誤解。

沒有人能達到一個絕對滿意的狀態,但是人人都可以學會,從兩個維度去實現動態的平衡——第一是聚焦當下,提高時間利用的效能。第二是放眼未來,立足長遠的人生去規劃時間上的分配。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二.

聚焦當下,提高自我效能

在職業規劃諮詢中,女性最容易被平衡問題所困擾,然而梳理過後發現,依然有很多的時間是被浪費掉的。

有一部分人的確是不想改變,“老孃我做不到,因為我要睡覺。”我知道這樣論調的文章非常有熱度。對此我只想說,世間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去換取的,想要的生活也一樣。

而另一部分人,她們不是不想發展事業,不是不想在下班後照顧孩子,也不是不願意利用碎片時間,但是精力不足。

精力管理是時間管理的前提,是讓人無從應對生活與工作,總是感覺到疲憊與厭倦的主要原因。

作家張萌在她的《精力管理》一書中提出:精力是一個複合概念,它包括體能、情緒、思維和意志。精力管理不是一種一開始就能具備的能力,而是在不斷修煉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

1.體能

有人立刻會說,你在開玩笑嗎?本來就已經沒有時間兼顧家庭和工作了,還要我抽時間去鍛鍊身體?

大多數人被問到鍛鍊這個話題時,理由都是忙。這裡面有一種錯誤的邏輯——因為沒時間,就可以理直氣壯不去做應該做的事。

我身邊不乏事業有成工作繁忙的人士,依然每週堅持去健身房。他們告訴我,每次去其實都痛不欲生,但這是一件好處顯而易見的事情。

鍛鍊表面上在消耗體力,其實能帶來心情上的愉悅和身體上的輕鬆,反而是一種能量的輸入。反而體能越差,精力消耗就越快,工作效率就越低下,時間就越無法掌控。

健康的睡眠也尤為重要,睡眠質量會影響人的情緒和思維水平。現代人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手機成癮,帶娃的職場媽媽如果每晚還要抱著手機刷屏到深夜,不用說第二天的工作狀態不佳,陪孩子時的心情也是煩躁的。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2.情緒

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經歷,受到了某件事情的影響情緒低落,根本無法專注眼前的事情,本來排得滿滿的計劃表最終沒有完成。

有的時候是感到煩躁和抗拒,對一件必須完成的事情提不起興趣,寧願拖到最後導致加班熬夜。

有句話說,情緒對了,所有的事情就對了。

沒有人能戒掉情緒,但緩和自己的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是給你的“無名之火”命名。

陷入情緒的低谷或情緒即將爆發的時候,強迫著小聲對自己說出生氣的原因,反而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單純的情緒拉回到具體的事實,你會漸漸冷靜下來。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3.思維

思維和意志力是相輔相成的兩項能力,思維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眼前的情況,意志力決定了我們如何採取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有利於提高自我效能的思維方式有很多,這裡說說容易被忽視的兩方面:

第一是正向思考

大多數人一遇到挫折就陷入情緒之中,這是開始和自己的一種內耗,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掉,卻於事無補。正向思考是一種現實的樂觀主義,去除表相,找到內在的原因,從而關注解決方法。

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自我苛責,對缺點的關注多於優點,總是不願意放過自己。所以往往產生“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方式——比如一個人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壞蛋,不是天使就一定是魔鬼。

這種沒有中間選項的思維方式其實很不成熟,容易讓人總往壞的一面想。

所以要培養正向思考力,就得時刻提醒自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是亟待升級的產品,而且這種升級會貫穿我們一生。

當你接受了這一點,才會放過自己,也放過其他人。

第二是學會放鬆。

蔡穎卿是臺灣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生活美學家,日常工作十分忙碌。她在面對尋常人厭惡的家務活動時,會讓自己有不一樣的心態。

蔡穎卿說:把一堆髒亂的碗盤清洗乾淨,讓人有一種“天地還很寬”的感覺。你會相信,生活是可以每天重新創造、賞心悅目的。

不是非得離開工作,找出一段專屬的休閒時光才叫放鬆,這點雖然重要,但如果能在繁忙的時候,想辦法為一些工作賦予意義,就能讓過程變得有趣且有價值。

很多新媒體作者會在洗碗刷鍋時看視頻,他們平時很難抽出時間完整地觀看視頻,而利用家務時間去做這件事情,會讓這段時光忽然變得珍貴。由於他們已經形成了隨時隨地收集素材的習慣,因此常常會在這種時刻靈感迸發。

而很多媽媽們雖然也會在家務的時間刷視頻,問題是除了家務以外,其他時間也在刷視頻,這樣一對比,家務時間就沒有什麼獨特意義了,依然是枯燥而令人討厭的。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4.意志力

意志力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缺乏毅力,所以做不成任何事情”是我們最常聽到的理由,而成年人也經常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志者事竟成。

其實,很多人根本不是缺乏意志力,而是找不到驅動力。

驅動力才是意志力的基礎,換句話說,你沒有熱情,也不夠痛苦,就很難做成一件事情。

找到自己內在的驅動力和價值觀排序有關。比如,有的女性離開職場當全職媽媽很多年,她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但如此,在學習新技能、獲取全新的人際關係等方面都難以堅持下去,彷彿喪失了意志力。

你可能會問,難道賺錢不重要嗎?獨立自主不重要嗎?賺錢和獨立的確重要,但在她的價值觀排序中,並沒有排在第一位,對現階段的她而言,深層的驅動力是人際和諧。

能夠讓她改變的契機,可能是人際和諧被破壞掉了,又或者是某種事件改變了她價值觀的排序。

因此,我們要給自己的意志力充電,就必須去挖掘自己內在的驅動力,然後為這個驅動力找一個監督的環境。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三.

放眼未來,追尋長遠的平衡

我想象中完美的一天應該是這樣的:

經過充足的睡眠,精力充沛地醒來,到海邊跑步,回家洗個澡,護膚,畫個淡妝,再把孩子溫柔地叫醒。

與孩子一同吃早飯,愉快地聊天,隨後送她上學。接著,在花店買一束含苞待放的洋牡丹,迎著陽光慢慢步行回家,耳邊還放在自己喜歡的音樂。

到了家,有三個小時完全不被打擾的閱讀時間,午餐與朋友聚會,接著完成線上的工作溝通;收集素材,確定寫作選題,一氣呵成並修改排版發文,再完成一個一對一的諮詢。

與家人其樂融融地吃完晚飯,看一部電影、一部小說,記錄讀後感,發一個微頭條,和孩子玩睡前遊戲,分享一本好書。最後上床枕著薰衣草精油的芳香入睡。

這麼算下來,一天需要72個小時!

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時間、精力、金錢、環境,往往難以突破侷限。許多人恰恰是用短期的平衡要求把自己逼成了焦慮症。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時時刻刻能陪伴孩子,不錯過每一個成長時期,這固然是很好,但你就是沒有條件做到呢?其實可以變通一下思路——

白天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晚上回到家,卻可以享受一段時間不長但高質量的親子時光。

每個星期有一兩個小時,自己跑跑步做做瑜伽;每個月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和朋友聚會聊天。

一年可以抽出兩天學習一門知識,進入一個新的人際圈子,認識幾個志同道合的人。

休年假的時候,可以陪孩子做一件他特別想做的事情。

從某個時間點來看,的確是顧此失彼,但從一整年來看,依然是趨於平衡的,從整個人生來看,基本做到了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

人生就像一張考卷,最好的結果不是一道題拿了滿分,其他的全是零分,而是所有的題都能拿到80分,就算良好。

最糟糕的情況,是隻看到短期的不滿意,就放棄了規劃未來。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所有的平衡問題的應對思路不外乎觀全局、找重心、投入一致。

觀全局,就是提前做好準備。

這個準備不是漫無目地的,也不是簡單地存個錢。而是把我們承擔的角色整體做一個盤點,我們既是子女又是父母,既是員工又是領導,既是休閒者又是工作者,既是家庭成員又是持家者。這些角色你預計如何分配時間,如何分配精力,如何在一個長遠的時間線中去實現動態平衡?

越早規劃越從容。

找重心,每一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投入重點。

沒有重點的後果就是把自己逼成救火員,哪裡失火撲哪裡,自己焦頭爛額。同年齡的人可能重心會大致相同,但能投入的資源比例一定會不一樣,因此以他人為參照的做法也是不明智的,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

找準重心就不慌亂。

投入一致,是最為關鍵的行動,然而往往也最為困難。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白了許多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觀全局和找準重心,意味著面臨取捨。一方面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放棄單項的100分,去拿到平均的80分,放棄短期某一方面的滿意,去追尋長遠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專注投入當下的重心,否則什麼也做不好。

如何選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信的,要和你所做的保持一致。

得到工作還是失去生活?真正困住職場寶媽的,是對平衡的誤解

我們正身處一個對女性要求很高的時代,職業場上,如果你本身性格柔弱,遇到困難只會流淚,大概率上會獲得很多同情,但很難得到實質性的幫助。職業的本質是交換,人們更願意幫助有能力的人,大家各取所需。

家庭中也是如此,年幼的孩子安全感主要來源於母親,一部分原因是充分的陪伴,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源自母親的情緒穩定。在家庭與事業之間來回妥協,帶來的只是蠟燭兩頭燒,連孩子都會感受到這種焦慮和不安,不如在一個時間段內有所取捨,轉而追求更長遠的動態平衡。

孩子無論怎樣都不會擁有一個完美的媽媽,但他需要看到的是即使不完美,依然努力笑對生活且充滿愛意的媽媽。而在如何認識自我這件事情上,也沒有一個榜樣能超過媽媽的影響力。

在一個家庭中,所有人都是獨立的自我,沒有誰為誰無奈的犧牲,只有成員的分工不同和彼此尊重,每個人最終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這才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