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01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貴州貴陽的鄭志雄老師在早餐過後,將語文課改成了"雞蛋瞭解課"。學生們也都聽的津津有味,時不時還在書上做著筆記。

原來,鄭志雄老師發現45人的早餐盒中,還剩下39個雞蛋沒吃,而這些剩下的雞蛋則會被送餐公司當作垃圾,回收處理。

再深入瞭解,原來這些初一的學生不是不喜歡吃雞蛋,而是根本不會剝雞蛋。

都已經上初一了,鄭志雄老師為學生們還不會剝雞蛋著急也是正常。

並且他認為,"這是一個教育契機,必須抓住這個契機,在場景中教育孩子,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一陣子被網友笑稱的"暑假大廚養成計劃"。

蕭山的一位清流媽媽給孩子暑假安排的滿滿當當的,不過與其他媽媽安排不同的是,這位媽媽安排表上全是孩子每週要學做的菜的原材料和具體步驟。

為什麼不讓孩子上補習班,而讓孩子幹這些與學習無關的家務活?

這位媽媽回:暑假計劃表不應該只涉及到學習,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一樣重要。

不得不說,這位孩子是幸福的,因為這位媽媽捨得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生活的必備技能。

現在很多父母都奉行"只要學習好,其餘不用管"的謬論,事事包辦,平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各項競爭能力,卻唯獨忘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

而學會生活,學會自理,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孩子,才是孩子最應該有的樣子。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02

上次去朋友家做客,我和朋友閒聊。我突然不小心把杯子打翻了,弄得地上都是水。

還沒等朋友反應過來,朋友4歲的女兒已經氣喘吁吁的把拖把拿來了,看著她那麼費力的拖地板上的水,我心想這孩子真懂事。

但還沒等誇獎的話說出口,朋友就可以咆哮了,"你看看你,怎麼拖的地,現在弄的到處都是!讓開,我來拖。"說著就把拖把搶了過來。

孩子一臉委屈、無措的站在旁邊。我心裡莫名有點難受。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雖然孩子拖得不好、不乾淨,但這是她自己探索的過程,她願意去拖地就應該值得誇獎。而朋友的訓斥,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

中國現代兒童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研究的開創者陳鶴琴說過:

"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父母看著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總想替孩子做好、做完美。而實際上,父母也確實這樣幹了。

但殊不知,父母心疼孩子的這種方式是一把雙刃劍,既毀了孩子成人,又誅了父母一番良苦用心。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父母無止境的愛,也只會把孩子推向深淵,還不自知。

父母為孩子營造安樂窩,以為是愛,不過是愛的枷鎖,孩子成長的阻礙。

把孩子放第一位、把孩子當木偶的父母,不知是孩子的不幸,還是父母的悲哀?

03

前不久,上海一小學將"做家務"列入家庭作業,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幫著做"。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網友在下面大呼,"建議全國推廣。"

做家務本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應該是被提醒、被逼迫的。

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慢慢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1.與其強制,不如邀請

每次看到兒子玩耍之後,滿地的玩具,我都會非常生氣。然後,我要求他讓他自己收拾,他就總是各種不配合,磨磨蹭蹭的。

後來,我換了一個方法,沒有生氣,也沒有要求他必須自己收拾好,而是滿臉笑容的開始收拾起他玩的玩具,邊收拾邊說,"你看,把玩過的玩具收拾好,就有更多空地方可以玩了。"

兒子看我身體前後有無玩具空間的對比,心裡立馬就有點激動,也想要參與。

我趁機發出邀請,"那你要和我一起收拾嗎?"

看到兒子猛點頭,我覺得我計劃成功了。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有時孩子不是不願意去做家務,而是缺少了父母的示範。

父母如果能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多關注一下孩子,那麼就會發現孩子渴望動手的心。

愉快的向孩子發出邀請,孩子自然會願意和父母一起做家務。

2.不求完美,但求參與

前陣子,胡可在微博曬出安吉疊衣服的視頻,一眾網友都紛紛表示,"安吉真是太棒了"。而胡可也是配文誇獎"我家的家務小能手上線了!"

短短一分多鐘的視頻中,有安吉嚴肅的教學示意,有小魚兒魔性的背景笑聲。在這歡快的氣氛下,安吉也成功把一件連帽襯衫疊好了。

雖然沒有媽媽疊的那麼完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磨滅不了安吉的付出。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孩子有時幫父母做家務,父母總是怕麻煩,怕孩子弄得一團糟,索性一開始就直接剝奪了孩子的權利。殊不知,孩子有一顆做家務的心,比什麼都重要。

而往往家務做得好的孩子,都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放手,一次又一次收拾"殘局"的結果。

3.父母示弱,孩子幫忙

看過一個短視頻:

視頻中一個3歲的小男孩,抱著一個比他頭還大的快遞,即使他走的不快,但還是累的滿頭大汗。

身邊的媽媽問他要不要幫忙。他回道,"不需要,我是男子漢大丈夫。"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有時媽媽的示弱,是為了讓孩子在幫忙的過程中,找到被需要感,找到成就感。

主動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放低姿態,用商量的語氣去交談,相信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都是會非常願意的。

04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但在此之前,教會他們如何獨立生活卻是父母不得不不去攻克的難題。

看到一則新聞:

9歲男孩週末下地幫媽媽摘辣椒,一天摘50斤,男孩笑稱:摘辣椒比玩遊戲更有意義。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誰說不是呢?體會父母掙錢不易,只有幫父母幹過活,做過家務才知這期間的辛苦。

讓孩子做家務,並不是把家務全部都推卸到孩子身上,而是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主動承擔一些家庭的責任。

在網上看到一個小女孩區分家人和客人的方法:

"家人是吃完飯幫忙收拾碗筷的,而吃完可以去一邊玩樂的是客人。"

孩子幹啥啥不行,看機智爸媽如何應對

孩子再小,也是家的一份子。只要可以,家務承擔一小部分又有何妨?

在這個簡單又複雜的過程中,孩子也慢慢在成長中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心中都清晰的知道:

學會自己生活,料理自己的日常,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應該學的一課。

只有生活能夠自理的孩子,長大之後才可能自理好自己的人生。

願從今天起,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動起來。

作者:陌一白,願陪你悟筆尖文字,覽大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