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資源匱乏、人口激增、幫派林立、各方政治勢力在這片彈丸之地上瘋狂角著。

隨著內外戰爭的徹底結束,香港未來50年的命運被外界賦予極大的期待。

廣播、電視、電影、音樂等藝術伴也隨著香港日益穩定的治安迅速發展起來。

只是那時候的人們很難想象得到在短短几十年間,香港各行各業都在繁榮與衰落間不斷替換。

關於巨星的崛起和隕落、世間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乃至如今數十年過後,提起他們,人們的腦海裡都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出一幅宏大的畫面。

只是偶爾捊開畫面的某一處灰塵,我們便潸然淚下。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張氏一家


張活海,廣東梅縣人,香港著名政商,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在香港中環開設洋服店。

和其他服裝商不一樣的是,他的款式都是當時好萊塢最新款最時尚的。

著名導演希區柯克、演員加里·格蘭特、馬龍·白蘭度、威廉·霍爾登等好萊塢巨星也曾專門前往香港光顧張活海的洋服店。

彼時的香港,一方面是濃濃的火藥味,隨處可見英國人欺負香港人,另一方面,大量外商政客湧了進來。

張活海這個名字,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發生,他將和大多數人一樣,站在歷史的邊緣處,慢慢消失。

但命運總喜歡在夾縫裡給人一線生機。

1956年9月12日,張家迎來了第10個孩子,取名“張發宗”。

13歲那年,張發宗被父親送往英國讀書,雖然家庭財富充盈,但他從小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懷。

張活海忙於生意,母親潘玉瑤和丈夫關係不和疏於照顧,雖然世人對後來的他評價是性格開朗的,是活潑坦蕩真實的,但童年的他,孤獨異常。

中學畢業後,張發宗考上英國里茲大學就讀紡織專業,那時候沒有人知道這個熱愛服裝設計的男孩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包括他自己。

1973年,因父親中風,大學一年級的張發宗中斷學業返回香港,但因融不進圈子加上家道中落,做過文員,擺過地攤,以此維持生計。

1977年,張發宗參加“亞洲業餘歌手大賽”,誤打誤撞步入娛樂圈,奪得比賽第二名。

張發宗的一生就此轉變,並改名“張國榮”。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在《霸王別姬》化妝間的張國榮


張活海一生實誠,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也極其認真用心。

一次裁縫,因為料子不夠,加上時間緊急,他便私自決定臨時換上次級的料子完成裁縫工作。

當服裝送到客戶手裡再三確認客戶的滿意程度後,張活海才把實話說出來並把收取的2400港幣返還了400給對方。

而這位客戶,就是美國紅極一時的演員加利·格蘭特,張活海的裁縫生意大門也就此被打開。

而他十分疼愛的幼子也遺傳了父親的優良品質。

張活海愛裁縫、張國榮愛戲愛歌曲。

36年後,已是巨星的張國榮,在《霸王別姬》的拍攝現場上,導演陳凱歌已經叫停拍攝,因為他已經演得足夠好了。

可是張國榮並不滿意,執意要求重拍。

陳凱歌擔心的意外終於發生,機器一開,張國榮像瘋了的一樣對著鏡框亂砸,碎出的玻璃渣直接消去了他手上的一塊肉。

陳凱歌喊停,張國榮哭成淚人。

過後,陳凱歌感嘆:真是人戲不分。

從此關於張國榮痴迷於演戲,常常把自己當做真正的戲中人的佳話就此傳開。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英雄本色1》裡的張國榮


但翻過張國榮的一生,實屬坎坷。

出道後不久,反響平平,甚至遭受嘲諷辱罵。

一次上臺表演,為了讓觀眾覺得自己很酷,把帽子拋到臺下,一個觀眾接到後又扔了回來,並說道:唱得那麼難聽,你以為你是誰啊?”

如今,鮮有資料記載著當時的具體年月日,也無法聽到早年出道的張國榮的歌喉到底是怎麼樣的。

我們只知道,若干年後,傳進我們耳裡的音樂,是感動的、是輕盈的、是動情的、是冷中帶暖的。

在那艱難的歲月裡,張國榮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衰給人看。

1983年,一首《風繼續吹》走紅香港,張國榮的名字第一次以爆發性的力量傳遍大街小巷。

不久後,又以一首《Monica》把大家平淡的日常生活炸了起來,此時“張國榮”的名字已經火到東南亞。

這也不難想象,為什麼在1989年的告別樂壇演唱會上,張國榮唱著唱著就哭了。

《風繼續吹》之前是艱辛是心酸是痛苦;《風繼續吹》之後,是熱愛是堅持是勇敢。

後來在香港一直流傳著一句很是激勵人的話:

“連張國榮都要熬十年。”

以此激勵想要放棄的年輕人。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1989年告別樂壇演唱會上的張國榮


那十年,有一個人一直支持著張國榮,他叫唐鶴德,張國榮喜歡稱他為“唐生”。

唐生,生於1959年,比張國榮小三歲,畢業於聖芳濟中學。

畢業後服務於銀行業,金融界精英。

他們從小認識,關係十分之好。

被媒體問起時,張國榮說:“那時候的我,一沒名氣二沒財富,只有他。”

相比於雪中送炭,唐生則至始而終的支持著張國榮,而在張國榮口裡的“他很好”,好在唐鶴德的沉穩堅韌、好在他的默默付出。

1982年,26歲的張國榮,23歲的唐鶴德,一個是歌壇新星,一個是金融精英。

因為早有交際,在香港麗晶酒店邂逅後,他們的感情迅速升溫。

只是當時的張國榮,窮得連房租都交不起,此時的唐生慷慨地向他伸出了援手。

隨著《風繼續吹》的發佈,張國榮的事業開始好轉,而唐生也開始為他張羅財務。

他在他遇到人生低谷時,給予安慰;他在他遭遇財務上的苦難時,傾囊相助。

1997年1月4日夜,在八萬多人的演唱會上,張國榮一身黑色燕尾服,紅色的領結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

隨著樂曲的響起,一句“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傳入觀眾的耳朵中。

他說:“這首歌,送給我的母親,也送給我生命中一位最‘摯愛’的好朋友,唐鶴德先生。”

唐鶴德就坐在下面,靜靜地聽著他的演唱,臉上溢滿幸福的笑容。

坦蕩的張國榮面對愛情時也十分直率,愛他就是愛他,哪怕同性,也無畏世俗的看法,這就是屬於他對愛的堅持。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該照片被稱為“本世紀最感動的牽手”


一天吃完晚飯,張國榮發現身後有狗仔隊跟隨。

但他毅然決然地牽起了唐生的手,頭也沒有回頭的往前走。

本是還有顧及的唐生,看見愛人如此,也不再看向後面,十指相扣,大步往前走去。

就是這張照片,被無數媒體稱之為“本世紀最感動的牽手”。

張國榮這種“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的性格,不僅體現在愛情上,音樂上的他也是如此。

因為他,有個男生,為他寫下了那句著名的“ I am what I am”。

那個男生就是後來的林夕。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林夕和張國榮


成名後的張國榮,無數人搶著為他寫歌,可他並不滿足。

對於張國榮來說,歌曲能唱出自己的聲音才是最重要的,而歌詞是表達自己內心最好也是最快捷的方法。

這一切的實現,直到林夕出現在他生命裡。

此時的林夕,相比於張國榮可謂是兩個極端,一個是剛出道極度沒有名氣的小年輕,一個是已經享譽無數的歌壇巨匠。

在張國榮眼裡,林夕就是塊待挖掘的黃金,不僅有才,兩人還很合拍。

1987年的唱片《Summer Romance》收錄了他們合作的第一首歌《妄想》。

第二年,張國榮找林夕寫了《無需要太多》,從此兩人一直合作。

和其他歌星不一樣的是,林夕和張國榮兩個人,他們創作的歌曲幾乎都是林夕根據張國榮的配樂即興發揮。

但唯有《紅》和《我》不同,這兩首歌是張國榮給林夕下的命題。

如今再看《紅》和《我》,試圖挖掘背後的故事,但其實點開歌曲,我們就能知道,這背後就是張國榮一生的概括。

在《紅》裡,歌詞是“在晦暗裡漆黑中那個美夢/從鏡裡看不到的一份陣痛/你像紅塵掠過一樣沉重/心花正亂墜猛火裡睡”,這是一名抑鬱症患者對另一名抑鬱症患者的訴說。

在《我》裡,一句“ I am what I am ”,這是張國榮對這個渾濁的世界的吶喊。

因為他就是他,經歷過各種洗禮後的他,再次回到歌壇,已不再像以往那般的稚嫩,他有屬於他自己處世的態度和方式。

林夕作詞,張國榮作曲,那些如今還一直被銘記於心的歌曲,嫣然成為了一個劃時代的作品。

想起有個問題,就是張國榮為什麼會選擇林夕,回答是因為張國榮有很多個側面,但有一些側面只有林夕能懂。

這一面,就是“抑鬱症”。

因為抑鬱,這名不管是在影壇上還是在樂壇上都能早就神話的巨匠,倒下了。

我想,如果沒有它,或許,張國榮會拍出新電影,我們能在院線支持他;

張國榮會出新歌,我們還可以在演唱會上為他吶喊;

張國榮和唐鶴德會一起領養一個孩子吧,然後他們一起唱歌,一起放風箏,一起體會這個世界的酸甜苦辣吧。

可是沒有如果,濤濤江水,一去不會。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在張國榮患上抑鬱症後,唐生一直照顧著他


抑鬱症面前,他易怒、緊張、痛苦,情緒上他找不到發洩的出口。

藝人的生涯,免不了流言蜚語的中傷,沒有什麼人是天生的巨人,張國榮一樣有軟弱的一面,只是這一面,是多麼的讓人心疼。

2003年4月1日,彼時的香港,街道上人來人往,加上天氣的不好,溼漉的空氣夾在著各種灰塵,心情難免低沉。

冥冥之中好像在寓意著什麼,但也是冥冥之中,這天也不過是普通的“愚人節”罷了。

上午10點,張國榮和設計師莫炳華在文華酒店一起吃飯。

“若你不想活了,打算怎麼結束?”

這是張國榮提出的問題,莫炳華說:“吃安眠藥吧。”

張國榮搖搖頭,他說:“若是我,就跳樓,乾脆徹底。”

越吃莫炳華就越覺得不對勁,一個電話打向了張國榮經紀人陳淑芬。

陳淑芬急忙通話張國榮。

張國榮說:“我想好好看看香港。”

隨後待陳淑芬趕到酒店,張國榮再次撥打了陳淑芬的電話,他說:“5分鐘後,你到酒店門口等我,我馬上到。”

這一等,便是天人永隔。

那天的香港好像剛剛入春,小雨,還帶霧,吵雜的人群被一個消息突然鎮住了。

下午4點41分,張國榮從酒店上一躍而下,這一刻,全世界都還以為這是愚人節的一個笑話。

只是歌迷再也見不到張國榮了。

10年後,網易雲上已經可以播放所有版權關於張國榮的音樂,其中在《風繼續吹》裡有條熱評這樣說:

“還記得哥哥走的那天,我坐在高中的教室裡,同學突然在後面吼了一聲:”張國榮自殺了!”我轉過頭翻白眼:“今天愚人節,你騙不到我。”誰知道,居然不是玩笑,你居然真的那樣一躍而下,丟下了愛你的歌迷,和愛你的他。每年的今天都會循環聽你的歌,風繼續吹,而你繼續活在我們的心中。”

這不是笑話,他,真的走了。

那個被歌迷叫了近20年“哥哥”的人,再也不會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為什麼我們會懷念張國榮


一張讓無數人淚下的gif動圖


每一年,我都會寫一篇文章給“張國榮”。

為什麼,因為值得。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罵過電影,罵過流量,罵過這個社會,為什麼要罵,因為渾濁。

而如果你把時間往前推進個20年,你會發現世間竟然還有如此坦蕩正直的人存在。

哪怕拋去他的成就,你也能看到一個活生生的男人,是如何的勇敢的對待自己的愛情,對待自己的生活。

是抗爭、是堅持、是勇敢、是一腔熱血。

只是,這劃時代的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我想,那一天的香港一定很安靜吧。

幾天前,我在電影院裡看完《過春天》,女主的願望是希望香港下一場雪,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場雪,一定要下給張國榮。

他不僅僅是一個偶像,對於一些人來說,特別是他幫助過的一些人來說,“張國榮”三個字代表著生生不息與頑強向上。

他家族顯赫,但沒有因此沾沾自喜。

他試過家道中落,也沒有因此一蹶不振。

他遭遇過言語暴力,但他奮勇對抗。

他積極面對抑鬱症,“活著”就是他的目的。

如果沒有他,或許就沒有陳奕迅、古巨基、王力宏……

如果沒有他,你抬頭望望天空,是不是好像少了一顆星星?

2018年,有媒體報道在阿根廷見到張國榮,霎時間,整個社會都沸騰了,只是很快,這個消息就被闢謠了。

其實不管真假,你都會發現有個被親暱地稱為“哥哥”的人,一直活在大眾的心裡,其實他並沒有離去,他一直被我們記著。

每年,我們都在用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緬懷他,他的歌曲一度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每年,半個娛樂圈都會去掉念他,梁朝偉每年會為他開一瓶紅酒,劉嘉玲每年會為他種一顆桃樹……

他一直活著,只是他並沒有在現實生活裡活著罷了,僅此而已。

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