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關於如何做父母的書讀過很多,但沒有一本帶給我的震撼可以和《不說,就真的來不及了》相提並論。

01

死亡是一種解脫:人前光鮮亮麗,人後苦不堪言——皆源於父母

佩吉·楊來自臺灣一個普通四口之家。

很小的時候,她就對音樂有一種反常的痴迷和感覺,似乎那裡才是更值得去探索的世界,充滿了不可言說的秘密。開始學琴後,她一坐上琴凳就不想下來。

因為天賦和努力,5歲時她獲得了全臺灣幼兒鋼琴大賽的冠軍——這只是開始,在後來的大賽中,她不是冠軍就是亞軍。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人總是不滿足於已有的,還想要更多。

為了佩吉更好地學琴,父母賣掉一切移居法國,這讓佩吉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我不能失敗,如果失敗了,他們怎麼辦?

到法國後,佩吉每天在典雅的法式校園環境出入,父母卻在中餐館和洗衣房賣命地賺著微薄的工資,強烈的反差讓她的壓力更大了。

她更加拼命地、忘我地學習,而父親還嚴肅地要她再努力。

她開始抽菸了。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大二時,佩吉參加了當年的國際肖邦鋼琴大賽。

賽前,父母眼裡只能贏不能輸的期盼讓她幾乎發抖,她借拼命抽菸來平靜自己;獲獎後,父親的臉上卻是像哭又像笑的扭曲的表情,最後嚎啕大哭起來:他們太需要她的成功了。

感到自己快要被壓垮時,佩吉遇到了萊昂。

如果說佩吉此生收到的第一個來自上帝的禮物是她的音樂天賦,那麼萊昂就是第二個

遺憾的是,因為父母,一切都變了。

父母說佩吉的成功是他們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她的婚姻必須他們做主。

父母覺得,為了佩吉,他們吃了太多的苦,她不嫁給有錢人是說不過去的。

佩吉放棄了萊昂,結果就是:“從今以後,我活著與沒有活著都沒區別,我也不在乎了。”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在父親的安排下,佩吉嫁給了一位富商。

即使她被頻繁家暴,父親依然不許她離婚。她無比悲哀地說,如果不離婚,她就會自殺,父親才勉強同意。

離婚後,佩吉去了美國。

在美國,爸爸一句“你從小就懂事,知道疼我們”,她嫁給了認識不久、沒有感情的威廉。3年後,威廉為了情人離開了家。

為了排解壓力和屈辱,她更瘋狂地抽菸,有時一天兩三盒,也盡情地酗酒,在空蕩蕩的屋子裡怒吼過,砸過東西......

42歲那年,她時常感到胸悶,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她:肺癌,晚期。

聽到這個結果時,她卻感到一種意外的平靜,似乎知道這是命裡早已註定了的。

回想這一生,除了音樂和萊昂是真正真實的,還有什麼?如果可以再活一次,她一定會不顧一切地和萊昂在一起,即使傷害了父母。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佩吉的悲劇可以避免嗎?

從她自身來說並不容易,因為父母從小嚴格的管教,讓她習慣了順從,即使明知他們不對,也很難做出反抗,潛意識裡,“反抗”是一種罪。

讀完這個故事,內心很悲傷,如果父母沒有孤注一擲地去法國,他們的生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一個音樂天才,因為父母,匆忙走完了輝煌而又壓抑的一生,她在臨終前說出自己的故事,只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夠從她的故事裡吸取教訓。

02

來自銀行世家的修女: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是對父母不和的報復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艾瑪·福斯特出生在銀行世家,哥哥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在康奈爾大學當教授;姐姐畢業於韋爾斯利分校,在波士頓交響樂團做小提琴手。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乖巧、漂亮,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多麼完美的家啊!

一切的改變,源於7歲時一次意外的發現。

聖誕節的第二天,家裡舉行一個盛大的派對,名流濟濟,熱鬧非凡。

艾瑪無所事事,四處轉悠。當她獨自在宴會廳的一個角落坐下來後,突然發現一個珠寶商偷偷在母親的腿上使勁捏了一下,艾瑪驚得差點跳起來,可母親居然顯得若無其事。

從那天起,她徹底變了,任性、刻薄。而看到母親一次次因她而難過、尷尬時,內心卻滿是復仇的快感。

12歲那年,艾瑪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姐姐居然是個同性戀;

15歲那年,艾瑪從酗酒並打人的哥哥嘴裡聽到他對這個家的恨,以及祖母因祖父情變而自殺身亡。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但父親是艾瑪內心的希望。她從小就崇拜父親,他也很呵護她。

發現母親的不忠後,艾瑪一直認定父親是無辜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他抱打不平。

但在17歲那年,她吃驚地發現,父親在外早就有了情人,而且還生了一個男孩。

最後的一線希望消逝了,她對這個家的信任被徹底摧毀了,躺在床上不停發抖的她似乎理解了哥哥姐姐的行為:他們應該早就知道了一切。

從此,她的行為更加怪異:穿有破洞的衣服,把頭髮剪成男孩,並染成紫色或藍色。

她的內心總是有一股復仇和反叛的衝動,玩世不恭到了極點。

但她很清楚,她桀驁不馴的面具下,卻是一顆無比柔軟和最怕受傷的心。

在遭遇了一次失敗的愛情後,她發現生活裡已經沒有人可以信任了,她想躲開所有讓她痛苦、絕望的人,修道院成了她唯一想去的地方。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這是她對父母最後一次的報復。

艾瑪在33歲時因乳腺癌去世。

一個完美的家,三個聰明的孩子,最終因為父母的行為而徹底被改變了。

海靈格說,幸福家庭關係是這樣的: 夫妻倆親密並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形成穩定的等腰三角形關係。

如果不是艾瑪的遺言,父母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她叛逆的根源是他們的不和。

有人說,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彼此恩愛,可是很多人一直以為是貴的玩具。

03

死刑執行官的心聲:別讓孩子用生命為家長的錯誤買單

亨利·斯圖爾特是原紐約聯邦法院死刑執行官,雖然這是他的工作,但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罪孽深重。

在職期間,他結束了237條生命,年齡都在20到30歲之間,他們都犯了一級謀殺罪。

每一次,他都安慰自己說:我不是法官,死刑不是我判的,我只是個執行命令的工具。

但,面對著那些鮮活的生命,他如何能做到無動於衷?每個人的眼睛裡在那一刻都會出現對死亡的至深恐懼,對自己的絕望和悔恨。他們多數人口中唸唸有詞,應該是在請求上帝的原諒,有的人帶著極為恐懼的表情離去,有的人在被注射毒液前,因為緊張已經失去了意識......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斯蒂芬·米勒的21歲年輕人:金髮碧眼,身材高大,長相俊美,渾身透出一個正值生命旺季的全部青春和風華。

從被帶進執行室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一直面帶笑容,眼睛裡沒有一絲恐懼和懺悔。見到亨利時,他還禮貌地點了點頭。

米勒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裡,母親因為工作忙很少有時間陪他,他是在無數個保姆的更換中長大的。

生活的艱辛讓母親總是心情不好,她經常指責和羞辱羞膽怯內向的米勒。

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米勒沒有體會過親情和愛,但孤獨一刻都沒有離開過他。

21歲時,米勒已經是個高大的男子漢了,母親卻還像小時候那樣羞辱他,一怒之下,他殺死了母親。

當警察逮捕他時,他臉上出現的就是見到亨利時那樣淺淺的微笑。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他似乎在說,這就是他想要的,無論代價是什麼,沒有被愛過的生命是不知道珍惜自己的

這是《絕望主婦》裡一個故事的翻版,而故事之後的一句臺詞更值得深思:A monster is always made by another monster.

犯罪的青少年中,錯誤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些年輕的生命在經歷了童年的不幸和痛苦之後,卻還要自己去承擔這些不幸的後果,被奪去生命暴力犯罪是生活裡極度缺乏愛的鐵證

為人父母,做的是一件關乎孩子、家庭、國家未來的大事。希望有朝一日,“崗前培訓”也能成為“父母”這一職業的必須,不管TA持有什麼文憑。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04

讀別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

苡程在紐約讀心理學研究生時,論文的選題是忍了的懺悔心裡。為了蒐集各種臨終遺言,她查閱了很多資料,但幾乎都是名人的。

她突然想到:為何不蒐集城市裡真人的臨終遺言作為第一手材料?

走過一生,誰能沒有故事?在生命的盡頭,也許他們想一吐為快。

寫信人有核彈專家、世界500強CEO、好萊塢女星等等。

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說出的應該是最真實的話了吧:No one lies at his deathbed.(臨終之人無謊言)。

希望這些匿名信,對活著的人有啟發。也願每個為人父母之人,用愛點亮孩子的心靈。

還在為孩子做犧牲? 紐約客們的臨終遺言:父母才是孩子福禍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