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現代大學制度,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高等教育制度,為各國進行普及教育,培養專科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學子的教育問題,從漢代建立太學以來,國家形式的高等教育一直有自己的體系和傳承。但從嚴謹的意義上來說,太學並不是真正的現代大學制度的起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中世紀大學

現代社會所流行的以學位製為特點的大學教育,實際上是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在歐洲的興起,不僅對於當時的歐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直接的影響到其後世界格局的發展。

一、城市化的興起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加速,為中世紀大學興起提供了基礎

中世紀的歐洲,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解體,封建制度逐漸深入人心,生產力迅速發展,商品經濟趨向於發達,尤其是在連接各國和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重要港口,隨著商業的繁榮和物資的充裕,一大批城市迅速出現,並發展繁華。

在這其中,就有現代世界著名的牛津,巴黎等世界之都。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興起,促使人口大量集中,很多新的社會問題隨之而生,整個社會對學者和知識的需求變得急切起來。

在此基礎之上,諸多學者和學子受到城市的吸引,逐漸匯聚到這些新生城市之中工作和生活,而在法制尚不健全的中世紀,各種為了維護自己利益而出現的行會組織,在城市之中頗為流行。

這些從世界各地匯聚到新生城市之中的學者和學子,離開了原本的生活環境,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利益,同時方便相互交流和砥礪學問,便模仿行會組織,形成了一個類似於行會的早期學者組織,這就是大學的前身。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博洛尼亞

西方學者所著的《西方的四種文化》之中說:

“這些新知識衝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學者的職業。它吸引了一些求知慾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並給予我們對於大學的最初和最好的定義: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團。”

因此,城市化的興起,是大學之所以能夠在中世紀迅速發展的基礎。

同時,大學的興起顯然不僅需要城市來提供活動場地,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學者組織,大學興起還離不開各種新學問,新思想的碰撞。在中世紀以前,歐洲的學問主要是由教會主導的“七藝”,內容形式單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早已經沒有什麼新的研究渠道和方向。

這個時候,隨著歐洲的穩定和商業繁榮,東西方貿易逐漸頻繁,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曾經通過“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傳到東方,已經在西方世界斷絕傳承的古希臘經典哲學,藝術等,通過繁榮的商業交流,又從東方世界迴流。

也即是說,對於中世紀歐洲的文化圈來說,大量新知識,和已經失傳的舊知識經由商業交流渠道傳回歐洲,給大學興起提供了研究素材。學者們聚集在一起,當然需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導向。而研究這些新學問,就為大學的興起提供了現實需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商業發達的威尼斯

綜上,在城市化的興起,和大量新知識湧現的時代背景下,大學在中世紀的歐洲迅速興起並發展,最終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二、與城市的緊密聯繫,和嚴謹的學位制度,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制度的突出特點

與現代大學制度,或者是古代東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相比較,大學從誕生伊始,就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首先,僅以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來看,因為與城市化興起的直接聯繫,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往往帶著鮮明的城市特點。

以中世紀著名的博洛尼亞大學為例,當時的博洛尼亞作為著名的商業城市,由於商業活動的頻繁,各種商業糾紛不斷,城市內部繼續法律人才。由此,博洛尼亞大學深受此影響,最終發展成為一所以律法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學校。

西方學者在《西方教育史》中說:

“大學和城市獨立發展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由這種事實顯示出來了,即在南歐地區,那些自治城市是最自由的也是最強有力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大學運動非常迅速地擴大起來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世紀大學制度相對於現代大學制度而言,其影響的範圍還比較有限,一般只能波及到城市周邊。反過來,大學所處的城市,對於大學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

另一方面,中世紀大學制度的興起,而產生了一個被後世所繼承,但又與後世不完全相同的獨特製度,即嚴謹的學位制度。

從名稱上來看,歐中中世紀的大學學位制度與現代學位制度大同小異,都是由學士、碩士、博士等層級構成。但從這些學位的內涵來看,實際上中世紀歐洲的學位制度與現代學位制度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首先,中世紀學位制度的來源,是參考當時盛行的騎士制度,這一點不管是從學位制度的授予形式,還是學士們在社會生活之中受到的尊敬程度上來看,都比較相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中世紀大學學位授予

騎士制度是有著嚴格的上下級層級的,因此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學位制度,實際上也是有著比較嚴謹的上下級層級。也即是說,與現代學位制度的不同只代表學問專精的程度不同相比,歐洲中世紀的學位制度,本身也是大學之中一種行政制度上的層級劃分,不能單單隻從學問的角度出發。

三、歐洲中世紀大學制度興起,為近代西方科技爆發提供了成體系的研究制度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和發展,對其後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直接改變的世界歷史的發展。

首先,從當時的歐洲現狀來看,大學興起以前,歐洲文化的話語權是掌握在教會手中的,整個社會文化發展上比較緩慢,思想碰撞也比較單一。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文化發展比較落後。

而大學興起以後,各種新思潮不斷在大學之中興起,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對教會一家獨大的文化地位掀起了衝擊的潮流。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其後中世紀文藝復興的開啟和翻譯運動的盛行。

學者們以大學為基地,以學問為武器,向通知了歐洲近千年的教會神學發起挑戰,並最終戰勝教會,使得歐洲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不管是從豐富性,還是從先進性上,都往前邁了大大的一步。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對於打破神學的壟斷地位開啟民智,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貢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中世紀機會狂熱的教徒

當然,大學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其對後世最重要的影響,還在於建立了完善的,成體系的科學研究體系,為中世紀以後歐洲科技爆發,工業革命的興起,奠定了基石。

人類文明自發展以來,對於知識和科技的追求就從未停下過腳步,但是在上古乃至遠古時期,學問的研究只能是少數人的,零散的研究。無法以量變的形式,達成質變的結果。

也因此,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科技和文化的進步都異常緩慢。但是中世紀以後,隨著大學在歐洲的興起,科學研究不再是零散的,不延續的片段。而是有了專門的地方,專門的人才,甚至還總結出了專門的方法,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研究。

正如牛頓所說: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科學研究從來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經過不斷的失敗,不斷的嘗試,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最終在量變的基礎上形成質變。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無疑為這種科學的,成體系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所必須的一切,包括場地,匯聚的專門人才,甚至於政府間合作而帶來的實踐等等。

因此,可以說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是近代西方科技爆發,工業革命的先驅。進而由此擴展到世界,最終促成近代史上歐洲趕超東方,成為世界科技和文化領跑者的歷史。

四、結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傳承自中國文化之中強調個人品德的傳統,現代人提起大學的時候,往往也只注意到這段話之中“在明明德”四個字,然而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大學當然不止是培養一個人品德的地方,同樣重要的,是研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翻譯成現代語,也就是要弄清楚事情的道理,只有明白道理了,才能在明德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當然這個明白道理,不是指個人的明白,而是整個社會對於“道”的追尋。

而明白道理的方法,最快莫過於現代大學制度,興起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制度,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的最大的貢獻,應該是有組織,有體系的研究“道”的方法。只有深刻的理解的大學制度發展的始終,才能明白大學制度應該發展的方向。

也即是“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參考文獻:

《大學》

《西方文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