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歡迎閱讀前點擊關注,一起分享,共同成長!

廖一梅在《柔軟》中曾說過“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這句話放在藝術上也是如此,每件藝術品遇到了懂得欣賞的人就好比人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知己,一個懷才不遇的賢才遇到了伯樂,他們肯定會彼此惺惺相惜。可是藝術又不同於人,你花一生的時間或許只能看懂一個人,但是隻要你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去了解跟藝術相關的知識,整個藝術的大門都為你敞開。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書籍:《大話西方藝術史》

為了達到這樣的速效,那麼你需要一本藝術攻略之書,幫助你快速解讀你所不知道的藝術那些事。在此,我向你推薦《大話西方藝術史》,這是一本句句有梗的藝術著作。在作者詼諧幽默語言的帶動下,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瞭解了西方藝術史,直到看完書的最後一頁,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暢爽。藝術欣賞本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是作者卻用極簡的語言戳破了神秘的窗戶紙,拉近了你和藝術的距離。

01西方的裸色那麼多,是表達慾望還是訴求

西方的藝術史從一場視覺盛宴開始,翻開西方藝術史的早期,你會發現藝術史竟然從裸露開始,畫中的人彷彿是從早期原始社會走出來的人類。他們要麼不穿衣服,要麼就是袒露著大半個身子,只遮蓋關鍵部分。難道早期的西方藝術就是色情的代名詞嗎?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哀悼基督

對於不懂藝術的人來說,這樣的裸體畫就是滿滿的肉體慾望,完全沒有任何美感可言。早期西方藝術的畫都是這樣的風格,似乎所有的畫作都是中國版的“金瓶梅”,你想避開都難。

我讀初中的時候,不管是美術課本上的畫作,還是世界歷史課本上提到西方的藝術,類似的畫作反覆出現。老師從來沒講過,只是讓我們自己看書。直到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明白為什麼。

原來在那一時期,希臘神話和《聖經》是畫家最重要的繪畫題材。畫家會根據書中描寫的場景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來。當然畫家的理解不同,畫出來的畫自然也會有不同的效果。

希臘神話中宙斯是一個貪戀美色,風流成性的天神。很多藝術作品都以他泡妞為題材,他會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潛入少女閨房。宙斯曾變成黃金雨潛入達那厄的房間。從提香到丁託列託,再到倫勃朗、克林姆特,無數畫家用自己的方式再現了《達那厄沐浴黃金雨》。除了繪畫,藝術家在雕塑上也是極盡發揮這樣的裸色藝術。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雕塑:米洛斯的維納斯

《米洛斯的維納斯》就是裸露著上半身,這樣一座雕塑卻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象徵。它到底美在哪裡呢?

首先這座雕像身體曲線勻稱均衡,身體上下的長度值比約為0.618:1,腦袋和身體的比例是1:8,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最完美的“黃金比例”,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九頭身”。

直到現在,“九頭身”仍然是某些明星標榜自己身材的噱頭。

在我看來這樣的完美身材估計只能在藝術中才能再現,藝術家創造出了沒有缺陷的美。

另外很多人會發現維納斯的肌肉線條更像是男人的身材,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崇拜力量,所以維納斯也被賦予了當時人們的期望。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雕塑:威倫道夫的維納斯

難道人們對藝術的審美會一成不變嗎?當然不是。《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則是肉體豐滿,地道十足的小胖子。除了一頭捲髮,你看不見她的臉,也幾乎看不見她的手,讓人只有肉慾,沒有美感。

這座雕塑讓我想起了以胖為美的盛唐。盛唐時期的畫作中刻畫的人物都以豐滿為主,連當時的佛像也逃脫不了長胖的下場。每個時代的藝術品都會刻上時代烙印,人們的審美特點在藝術品上皆有體現。

神話、《聖經》給了西方藝術家原始的創作題材,他們結合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加上自己的創作才呈現出了比現實社會更勝一籌的藝術作品。人們對美向來是趨之若鶩,這樣的美作當然會成為世代傳頌的經典。

02 古代建築透露出的小心思,瞞不過世人的眼睛

去過埃及,看過金字塔的人說站在金字塔下面往上看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法老生前為給自己建造的陵墓,他們相信人死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為了死後繼續統治這個國度,他們生前就給自己建造了死後繼續統治國家的家園。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埃及金字塔

在古代,國家強大了,經濟、政治和權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統治者都不自覺地建造非常宏偉的建築,來彰顯當時統治者的豐功偉績,像羅馬氣勢恢宏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廣場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這種烙印。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建立了阿房宮。杜牧的那篇《阿房宮賦》就記錄了阿房宮的恢弘氣勢“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就足以體現出阿房宮的雄偉宏大。只可惜這樣的阿房宮卻最終毀之一炬,我們無法一窺真容,但是杜牧的文章給了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人在這樣的恢弘建築面前沒有不被震驚的理由。

當時的統治者,除了通過明目張膽的統治手段,還會通過這樣的建築設計達到震懾人心的效果。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故宮

在中國,任何導演拍攝清朝的電視劇,都避不開紫禁城這座建築。紫禁城是當時的皇帝及其後宮妃嬪們生活的地方。這樣一座龐大的城,是古代百姓沒有皇命不得跨入半步的城池。當時的百姓肯定也對這座城好奇,只是沒有機會進入其中。

進入和平年代,每個國家都追求民主,如此象徵權力的建築當然不會再有。但是我們卻能看到地方特色賦予了建築新的活力,地標性的建築越來越多。像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文明全世界,英國的大本鐘更成了英國的代名詞。

在中國我們也能找到地標建築物,比如說上海的東方明珠,廣州的小蠻腰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象徵,更是被賦予了更深的文化內涵。這樣的建築似乎更是城市的“秀場”,這樣的秀不僅要獨樹一幟,更要有出眾的特色才能被人們記住,印象深刻。

03“自畫像之父”開啟了自戀時代和新的審美方向

從西方中世紀以來,在所有的基督教藝術中,畫像、雕塑只能屬於神,人是卑微醜陋的,不能有自畫像。但是德國的阿爾佈雷特·丟勒卻打破了這一傳統。

13歲的丟勒畫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幅自畫像,這也是西方美術史上的第一張自畫像。在當時的時代,只有神才能被畫成正面,人只有側面。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畫作中的確畫過自己,但是他們只畫了自己的側臉。他們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尊重既往的傳統,畢竟神明代表了他們的信仰,可是丟勒卻偏偏不這樣做。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穿毛皮衣領大衣的28歲自畫像

28歲的時候,丟勒畫下了舉世聞名的自畫像。畫中丟勒神情的神秘程度不亞於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丟勒用畫筆把自己刻畫得特別細緻,尤其是他大衣的毛皮領更是塑造出了毛絨絨的立體感,特別逼真喜人。

提起自畫像就不得不提起荷蘭的自畫狂魔凡·高。他一生畫了40多幅自畫像,而這些自畫像串聯起來就是凡·高的繪畫演變簡史。凡·高為何如此偏愛自畫像呢?難道是因為他長得帥嗎?當然不是,凡·高曾說“自畫像的目的是畫出更深層的自我”。比起寫實藝術,這似乎是更深層的追求,畢竟人的內心最難描述,更何況通過繪畫藝術來表現呢?

《大話西方藝術史》:我的時代,我主張,不褪色的經典在訴說

向日葵

可是凡·高就是在一次的自我剖析中找到了生命的本真,所以他的《向日葵》才會如此恣意奔放。他畫出來的《星空》才會如此震撼人心,讓人過目難忘。

如今在很多旅遊景點,我們也能看到設攤為別人繪畫的畫家。相比於其他時代的人們,現如今的人們當然更希望畫師把自己畫的越漂亮越好。拍照一定要開美顏,姿勢要對,才能拍攝出最美的自己。當下顏值似乎才是這個世界行走的春藥。

連俗話都說“醜人多作怪”,難道是人的審美能力真的只停留膚淺的表面了嗎?答案當然不是了。古有四大美女,她們也是各有缺陷。如今很少有這樣的說法,不是美女少了,而是有特點的人太少了。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的特點,而這特點更是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

合上《大話西方藝術史》的那一刻,我感覺那些畫作像歷史長河中的珠子被時間這根線串聯了起來,那些曾經看不懂的畫都在張嘴向我訴說著什麼。經典的傳世作品能代代流傳下去從來不是因為簡單的好看,而是時代的綜合因素在畫作上有了體現。這些畫作和雕塑也有了歷史價值值得我們去深思。

人類對藝術的追求沒有止境,藝術總會被不同的時代刻下深刻的痕跡。這樣的藝術不管是在當代還是對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可是如果我們沒有欣賞藝術的眼睛和技巧,我們又如何捕捉到其中的美呢?

藝術家在自己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出作品之外的藝術形態更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辜負跨越歷史,穿越時空的藝術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