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科學知識解決孩子不做作業問題

​一、和本文相關的腦科學知識簡介:

大腦皮層分為額葉腦區和頂葉、顳葉、枕葉腦區,以及其他結構,比如和我們的情緒有關的邊緣系統。各個腦區和邊緣系統分別有著不同的功能,也有一些重疊或者彼此關聯的功能。

其中額葉皮層是我們的司令官,決定了個人的主要風格、決策方式和動力來源,也影響著個人對自己的管控和規範,以及自我期望、自我評價、計劃安排、基本的思維和邏輯能力。

但是,兒童的額葉大部分區域在十多歲後才開始快速發展。在這之前,他們可能會展現出一些自己特有的風格和天賦,但是“自我管理、規範行為、懂事明理”——等等這些我們很多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要能實現,還真得靜待花開。

額葉類型的不同決定了個人的主要風格的不同,大致有以下三種:


目標導向型:

目標的實現、成功的結果是動力的來源,可能重“事”不重“人”。追求自己做主的感覺,確實也是有自己比較明確的主見想法的,只是有可能需要時間形成成熟。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勸說和建議,對自己的目標可以不懈努力,但一旦有受挫可能全盤放棄。

人文導向型:

良好的感受、美好的氛圍、生活的感覺是動力的來源,重“人”高於重“事”。追求和諧平和的關係,害怕衝突。只要有了這種好的感受,氛圍,關係,就有好的依從和合作。但是可能心思很細膩,情感需求很高,卻又不輕易表達出來,有時會被誤解。

適應配合型:

沒有前兩種類型那麼穩定和確定,但比前兩種類型更加靈活和適應性強。一生都在嘗試,探索,融合,整合,目標是多元和變化的。天生的好人緣,和各種類型的人都能打成一片,但是,自己的內在想法不會為他人所改變。喜歡探討和討論,對有趣和美沒有抵抗力。

二、人物:

子炎(兒):小學一年級 7歲

目標導向型,強前額葉功能,有嚴肅認真傾向,情緒調節功能弱,動作操控能力強,有點注重細節

希希(女):幼兒園中班 5歲

媽媽:我本人(簡介見文末)

適應配合型,對“標準”、“規則”的清晰和合理程度需求很高,除了自己認定的“標準”、“規則”,不太追求細節


三、故事背景:

週六上午,我要求子炎做一節英語《一課一練》,他拖延,我看得出來他很不情願,但他沒有明確表示拒絕,只是說:“希希為什麼不要做作業。”

四、用腦科學的知識進行溝通和解決問題:


1. 讓孩子自己做主


根據如上我的額葉類型,很顯然,我會覺得如果不情願,強迫也沒有意思。而且我喜歡探討。

子炎的額葉類型風格是要自己做主的,並且是強功能的。當然現在7歲,上面說了,額葉功能還沒發展起來,我要求他服從,會服從的,但是長期以往,行嗎?到了10歲以後,不離家出走才怪。

所以我讓他自己選擇做還是不做,只要自己的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自己可以承擔就OK。

兒子屏了很久(可能在猶豫說出真實的想法是不是被接受,也可能真的是在思前想後)。


我跟他面對面,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等了他很久。最後他說今天他選擇不做,接著開始跟我說週一要做些啥學習任務。

果然,目標導向型自己做主、自己有主意的特質體現出來了。


2. 確定具體“流程”


因為我和他的額葉功能裡,對”標準“、”規則”的需求都是很高的,所以這一步水到渠成。

那麼標準和流程要具體、可行、細緻,肯定先要寫下來對吧,所以,我就開始把他說的寫下來。


先寫下來每天要做的任務——全是子炎自己一條條說的,我記錄。因為他是要做主的,他心裡也完全是有想法的。


確實,他的想法通過他自己安排的計劃,我明白了,就是把我們週六讓他做的事挪到平時週一到週五去做,週六爸爸好不容易在家時間長,他希望和爸爸一起動手做製作(他的動作操控很強嘛,最近又迷上了編程感應器)。他剛剛那麼久才回復我,可能就是在打這個算盤吧。

接下來我又讓他確定每項需要多少時間——這一步我提示他,畢竟他這個年齡沒有考慮這麼多。不過,我有了這個要求後,他每個項目算時間還真的是算得挺細緻合理的,我提議的時間,他還會說“這可能不夠的”。


3. 說出我認為的問題焦點


任何溝通,都是雙向的,再要自己做主的孩子,家長的想法也是要被聽見的。

但是,如果我在一開始就說自己想法,有用嗎?他聽得進嗎?他就算按你的想法做了,是他內心真正認同的嗎?

所以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

每個項目寫下時間後,我就和他一起計算,在大人回家前和大人回家後(背、默、檢查、老師群裡的作業、要用到聽力錄音的作業、要上傳的作業只能等大人回家後做),究竟每天要花多少時間,是否有那麼多時間可以花。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結論,大人回家前,大概每天需要1.5-2小時時間,大人回家後需要1-1.5小時。

數據都有了,合適的時機就來了

。我就告訴他我的想法和困難:除了媽媽下午休息的日子,我每天7點左右到家,爸爸更晚,我洗澡加吃飯,大概8點左右開始跟你一起完成任務,算再早點,邊吃飯邊開始吧,7點半開始吧,那麼1-1.5小時,就是搞到晚上8:30-9:00。差不多就是睡前準備、睡覺的時間。你也不是覺得每天搞到那麼晚,睡前沒有玩的時間,你也很不開心嗎,所以我們如果讓你平時有時間玩一會兒,那麼就有事情要放在週六爸爸媽媽都休息的時候做了。


4.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對於子炎這種目標導向、自己做主、自己有想法的孩子來說,只要沒有讓他覺得說出自己想法不安全,不需要我做啥引導,他自己就會說他的解決方案了。對於其他類型的孩子,可能要有一定引導。當然如果其他類型的孩子或父母,那麼前面的一系列也都不是我寫的這麼走了哈。

我告訴他這個時間不夠的矛盾,他就開始想辦法了。原本他說“組詞造句”不寫,等大人回來了說給大人聽,現在為了節省大人回來後佔用到的功課時間,課文裡要求掌握的生字組詞造句都寫下來,課文裡沒要求的組詞寫下來,造句等大人回來說。還說一課一練可以只是做,檢查和英語聽力就放到週末去。並且他還安排了週三,週四一些機動任務,以便如果週一、週二的任務來不及的話,可以放在週三週四補。並且他說“學校作業要上傳的先上傳,週一到週五其他來不及做的話放到週六”。我把他這句原話基本一字未改地寫到了備註欄裡。


用腦科學知識解決孩子不做作業問題

他又挺細心,而我並不很細心。他提到如果默寫單詞錯了,作文如果寫的不好了,要改,又要時間。他沒說,我還真想不到。所以我們也特別安排了訂正時間。並且按他自己說的,“提前告訴一課一練做什麼,和背課文背什麼”,這一點他不說,我也不太在意。

為了讓他看得清楚,界面整潔,我又把標滿各種標記的草稿重新謄寫了一編,特地用了一支一頭可以寫字、另一頭又可以把筆跡擦掉的筆,


用腦科學知識解決孩子不做作業問題


因為子炎不喜歡我寫錯了劃掉,一定要擦掉。並應他的要求,不寫潦草字。把不認識的字都標上拼音,每一天之間都畫上分界線。


用腦科學知識解決孩子不做作業問題

天哪!這應該是我本人自小學高年級以來,最端正的字跡、最整潔的頁面了

這樣將近4小時,一上午,我起床後牙也沒刷,臉也沒洗,一直和他探討到中午將近一點,再趕緊做了個披薩當午飯。而且我突破自己一貫作風,那麼認真地寫了那麼多字,畫分割線,仔細做了那麼多計算,真的是很累,我跟兒子說“我累死了,你累嗎?”他回答“不累”

好吧,我承認,孩子某些地方比我強。做這樣一個小孩的媽媽,就要逼著我去克服自己的不仔細。——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因為有了孩子,自己得到了成長吧。


5. 幫助孩子執行落實


這天中午吃好午飯,孩子就開始自己完成周六他自己制定的閱讀任務了,然後我鼓勵他把這周沒有完成的作文任務完成。我跟他一起預測了,做完這些需要1小時左右,也就是到下午2:30-3:00,你就可以和爸爸做手工了。今天過得挺順利。

根據他的額葉類型,聽他的、說清楚、按計劃,基本就沒有大問題。唯一可能出現問題的點是計劃裡的時間如果沒有估算合理,就會在預期時間裡完不成任務。那麼我在本文開頭說了,目標導向型的人為了目標可以有很強的毅力,可是一旦受挫,也是會全盤撤兵的。加上他是嚴肅認真傾向、完美主義、注重細節的,情緒調節又是薄弱的,如果完不成,或者因為完不成,後續的計劃也不能如期進行,他真的會崩潰、情緒爆發的(這自小我們就瞭解,家常便飯了)。如果長期有這種挫敗體驗,最終他選擇的結果就會是撤兵怠戰。

所以計劃定好了,執行落實的重點就在於一來有變化提前告知和提前調整,二來幫助子炎把關時間安排上的合理性,避免不合理目標的出現。不斷給到他“完成”的成就感——這是他的額葉類型決定的動力來源,也幫助他自己下次更合理地安排時間和計劃——這也是他強額葉功能的優勢所在。



用腦科學知識解決孩子不做作業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