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在這個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50週年,標誌著國人太空科研起步的日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公佈探測任務代號——天問。這是繼載人航天的神舟工程、空間站的天宮工程和探月的嫦娥工程後,我國又一個太空科研重大項目。(都是來自典故中的名字,盲猜下一個工程會不會名為萬戶工程?)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新發布的行星探測工程標誌

如果說月球還屬於地球系統的一員,探測往返時間以日計,那麼火星探測的歷次工程時間則延續到數個月的時間。距離的大幅增加也大幅增加了火星探測工程的難度,無論是通訊還是自動控制,乃至設備壽命的設計要求都大幅度增長。如果說地月探測器的信號傳輸延遲約1秒,還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影響,那麼地火之間的距離則使得信號傳輸(光速)最少延遲182秒,最大延遲1342秒(22.4分鐘)。在信號無法實時追蹤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自動控制與自動檢測來保證降落的安全性。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去年公佈的首個火星探測器

這個“幾分鐘到二十分鐘”還是基於電磁波是以光速傳播帶來的延遲,按照人類目前掌握的太空技術建造的航天器飛行到火星,一個往返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如何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保證宇航員的身體健康?如何保證物資供應?都是個難題。往返月球所需的大約一週時間,說難聽一點宇航員提前長長膘只帶水和一點壓縮餅乾都能湊合一下,這一年的航程,光是其需要攜帶的食品重量,對於航天器的發射運載能力也有很大的要求,而如何保障宇航員的身心健康(作為對比,潛艇兵極限長航也就是在水下三個月)也成為了重要的課題。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近些年我國航天領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遭遇數次失敗

從目前技術來看,如果真的要走到載人探火星這一程度,恐怕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但是整個火星探測工程對於設備的智能化、材料工藝、燃料技術甚至是核能技術,制導與通信技術、人員的選拔與科學化訓練都有很高要求。當前實話實說在每一個方面我們都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通過火星科考項目,將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內極大的推動這些領域的技術發展,也可以推動這些領域人員收入的發展。(最近總有說航天人才流失要趁著連續發射失利漲工資的,這就是相當不明智的選擇,你有成績了要求提高待遇沒問題,你發射失利要求提高待遇想想也不可能啊。)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我國受控核聚變技術這些年有了一些發展,但也存在眾多困難

以上幾條火星探測工程能夠拉動的技術進步,其實有心的讀者應該能發現,需要解決這些問題都可以推動海軍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核潛艇與潛射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大家可以猜猜下一代巨浪系列導彈的性能會因此受益多少。受控核聚變的發展,在未來更是將推動電磁炮、激光武器等高能武器的真正普及。而且,我們從泛概念上拒絕太空軍事化,但是敵人已經成立太空軍,我們必然也將對此有所反制。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潛射彈道導彈與傳統火箭有很大差異,但也有很多聯繫

從人類社會發展角度而言,跳出簡單的技術進步帶來的武器裝備技術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本身促成中美科技實力的平衡也有助於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當年要不是蘇聯擁有了對等摧毀美國的能力,冷戰可就會變成熱戰了。再進一步說,人類的發展史,基本呈現一個科技停滯+人口增加=全球內卷——增長不上去了就要通過戰爭掠奪他人資源——因為對戰爭的恐懼加大科技發展——技術革命,大家不需要通過打仗就能帶來一輪增長——上一輪技術革命紅利被吃乾淨,各國又互相惦記,想要掠奪他人份額的螺旋發展循環。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當前地球並不足以滿足七十多億人的需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全球一直沒有形成一輪新的明顯的的技術進步浪潮,可見的中美摩擦實質上是對全球資源控制權的競爭,那麼在這種時候,通過對宇宙的探索拉動科技水平的發展,在上一輪科技革命紅利被徹底消耗掉之前,帶動下一輪科技革命,既是全球大洗牌的契機,也是在實現大同社會之前降低世界性大戰的技術解決方式。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開啟,將大幅推動海軍的發展,下一代“巨浪”性能會大幅提高

玉兔探測車

至於說未來的星際巡航,那是更遠的未來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不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能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