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在與人談話時,我們很多人都不自覺地犯這樣的“錯誤”:總喜歡說自己的事情,結果是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完全忽略了對方是不是對我們的談話感興趣

——這是很不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對方盡情地說話,說得越多越好。

有人曾問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他說:“成功=X+Y+Z。X是工作,Y是開心,而Z則是閉嘴!”愛因斯坦把閉嘴列為成功要素之一,這一點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有這樣一句格言:“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目的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所以,要想成功,先學會傾聽。


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美國的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公司主管們的平均時間分配是:9%的時間在“寫”,16%的時間在“讀”,30%的時間在“說”,45%的時間在“聽”。可見,在傾聽中實現中非常必要。如今,傾聽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成功的必要條件。對於那些渴望事業有成的人來說,學會傾聽已成為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自覺。

英國管理學家L·威爾德說:“人際溝通始於聆聽,終於回答。”沒有積極的傾聽,就沒有有效的溝通。戴爾·卡耐基認為:在溝通的各項能力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傾聽的能力。滔滔不絕的雄辯能力、察言觀色的洞察力心及擅長寫作的才能都比不上傾聽能力重要。傾聽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傾聽是我們獲取更多信息,正確地認識他人的重要途徑。古人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人如果總是張嘴說,學到的東西會很有限,瞭解的真相少得可憐。相反,如果善於傾聽,你會學到很多東西,發現許多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可以這樣說:在社交活動中,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一、用“心”聽出話外音

聽話不能只聽表面!

人際交往中佈滿了各種微妙陷阱,想繞開這些陷阱就必須要練就一雙“利耳”。別人嘴上說“東”,心裡可能說“西”,“好”字後面藏著“壞”,“千真萬確”的話裡可能藏著另一個版本,如果沒聽明白,倒黴的最後最終會是自己。想要明白別人的箇中意思,那這話就不能只是過一遍耳,也得從心上走一遍。

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出明確的意思,但是一句話,往往,我們可以聽出許多不確定的信息,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取決於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默契。要是,其中一方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傷害或傷害他人。

言語,是一種現象。人的慾望、需求、目的,則是本質。現象是表現本質的,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所以,言語作為人的慾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現,有的,是直接顯現的,有的,是間接隱晦的,甚至,其含義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善於傾聽絃外之音,才能發現內在的真意。

對於那些,直接表達內心動向的語言來說,每個人都很容易理解,一般正常的、普通的人際交往,就是以這種簡單直白的語言為媒介,進行的順暢的交流。

而那些暗含,含蓄隱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其心理動向的言語,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人與人的差別,大多也就發生在這裡。

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若是能夠,知一反三、觸類旁通,反過來想想,倒過去再看看,增加一些參照物,減少些裝飾性虛假的東西等等,最後透過言談話語,發現人的深層動機,那就說明,你基本已懂得,如何聽絃外之音這項本領。而這種本領,也叫言語判斷法。

下面,講一則真實的案例:

劉主編約A教授為他的刊物,寫一篇稿子,恰巧劉主編的刊物在搞一個座談會,他也邀請了A教授。A教授剛一進會場,劉主編就衝了過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都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A教授一拍腦袋:“抱歉!抱歉!我忘帶了,留在桌子上”於是,又拍拍劉主編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來取,好吧?”

“沒關係!”劉主編一笑:“也不必等到明天了,等會兒會議結束,我開車送您回去,順便拿。”

A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會兒不直接回家,還是等明天吧!”

當座談會結束後,劉主編到停車場開車回家。轉過街角,他看見A教授和李編輯在等出租車。

劉主編搖下車窗熱心地問:“到哪兒去呀!”

劉主編一聽,馬上就停下車,將A教授和李編輯拉上車。劉主編一邊開車一邊說:“我送您回家,順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特別小,尤其這假日,到處停滿車,不容易進去。”A教授拍拍劉主編:“您還是把我們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就把稿子給您送去。”

誰知劉主編說自己順路,一定要去。劉主編硬是轉過小巷子,一點一點往裡擠,開到A教授的家門口。

“我還得找呢!這巷子不好停車。”A教授說。

“沒關係,您不是說放在桌子上嗎?”正說著,後面的車,大按喇叭催促。“您還是別等了吧!”A教授拍著車窗:“告訴您實話,我還沒寫完呢……”

A教授再三找藉口推辭,劉主編居然沒有聽出A教授“我還寫完呢”的言外之意,結果,弄得兩人都很不愉快。

可見,善於聽出朋友的話外音,從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朋友的態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麼,這對你與朋友的交往,是很有幫助的。


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二、傾聽中要及時反饋

為了使傾聽有效,我們應該克服傾聽干擾。因此,掌握必要的傾聽策略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有效反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只是“傾聽”而毫無反饋,對於信息提供者來講,就好比是“對牛彈琴”。有效反饋是有效傾聽的體現,管理人員通過傾聽獲得大量信息,並及時作出有效反饋,這對於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升工作績效具有重要作用。

反饋有多種形式:語言的和非語言的;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其中語言形式的反饋常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對所獲信息作出反應;非言語形式的反饋是以一系列的形體語言對所獲信息作出的反應。這類反應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正式的反饋常以報告、會議等方式來表現;而非正式的反饋則可藉助閒聊的方式作出反應。常見的反饋類型包括以下幾種:判斷和分析、點明原因、提出疑問、複述。

在傾聽過程中,有效反饋可以起到激勵和調節作用。有效的反饋要求溝通雙方投入、有責任感和期望。

那麼,怎樣反饋才有助於溝通和理解呢?


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1.反饋的態度應是支持性的和坦誠的。

反饋要照顧對方的感受,必須把對方置於與自己同等的地位,任何先入為主的、盛氣凌人的做法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例如:一位經理當著大家的面對一位下屬的報告進行這樣的反饋:“你的報告提交得太晚了,不僅如此,字小得像小米粒一樣。重新打印出來馬上交給我!”這種反饋由於沒有心理上的平等溝通,因而是無法與對方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關係的。

2.營造開放的氛圍。

如果談話的氣氛較為緊張,有些人會對他人的行為、語言產生防衛性反應。這時可以用開放性的、友好探詢的問句。例如:“你為什麼才來?”對方會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但如果用“你在路上遇到什麼事了”,效果要好得多。

3.反饋語言要表達明確,要使用具體明確、不籠統抽象和帶有成見的語言。

如“你的任務完成得很好啊”就不如“這次會展的組織工作非常好,達到了我們預想的目的”更好。如果我們接收到不明的反饋,可以採取措施引導談話向更有利於信息交流的方向發展。例如:當你聽到對方的反饋“你的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的評價時,可以這樣反饋:“你認為這次任務成功在哪裡?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4.把握適宜的反饋時機

反饋必須靈活地捕捉最佳時機。有時需要及時反饋,但有時反饋應在接受者準備接受時給予,如當一個人情緒激動、心煩意亂、對反饋持有牴觸心理時,就應推遲反饋。善於反饋的人能識別對方言語中哪些是真情實感,哪些是表面情緒,而只對對方的真誠情感進行反饋。

要使反饋有效,就必須在溝通雙方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另外要記住的是,反饋只能是反饋,不能直接作為建議,除非對方有這樣的要求。


不會“傾聽”你就輸了!掌握2個“傾聽之道”,餘生順風順水!


- The End -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您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