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找房兩週年:踐行“新居住”的長期主義者

本報記者 吳靜 北京報道

4月23日,以“數字新居住 產業共生長”為主題的2020貝殼新居住大會,通過線上雲直播方式舉行。

繼2019年提出新居住戰略後,貝殼找房在居住交易服務上全面實現線上化閉環,今年貝殼找房給出了關於新居住更清晰的闡釋:科技和服務者是新居住兩條永遠交錯、相互迭代、相互定義的主軸。一方面通過數字化將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實現連接和重塑;另一方面提供新居住服務者新供給,中國第一代職業經紀人已經在路上。

“未來的產業競爭是基因的競爭,即長期主義和短期主義基因的競爭。”貝殼找房董事長左暉指出。而在以“人店”為基礎的產業鏈建設這條長期主義道路上,貝殼已探索許久。

數據即洞察

“這個太省事兒了,疫情防控期間回國的機票很難買,但是現在通過線上貸籤,交易過程實在太容易太方便了。”遠在國外的客戶王傑(化名)興奮地說道。

他所說的線上貸籤是貝殼找房今年新推出的一項業務。

眾所周知,以往購房需要準備的資料較多,打印、簽字、郵寄過程相當繁瑣,如果中間出錯的話,客戶還需要來回跑,很消耗時間和精力,尤其是今年初受疫情影響,全國的線下交易幾乎全部停滯。

而為像王傑這樣的客戶帶來極大便利的線上貸籤業務,完全在線上基於數字化完成整個交易過程,“原來簽訂一份合同需要兩三個小時,中間需要40多個門禁、10多處簽字,現在通過線上20分鐘之內即可解決,這些都是行業的進步,”貝殼找房CEO彭永東在臺上向幾十萬聽眾介紹。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行業原有的節奏,各行各業的商業模式和運營理念都得到不同程度重塑,尤其是線上化進程加速推進。

疫情防控期間,很多消費者看房不方便,貝殼找房聯合騰訊打造的“在線VR看房”功能,在這個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者可以通過3D實景,用“雲看房”的方式,感受到房間的大小、裝修的細節等;也可以一鍵連線經紀人,獲得關於朝向、配套、稅費等相關問題的解答。截至3月底,已累計完成了400萬套房屋的VR重建,用戶使用次數超過6.6億。

除了利用線上化技術服務客戶外,經過此次疫情發生,貝殼也在思考通過連接社區拓展服務邊界, “我們很多門店就在社區附近,我們發現通過對整個門店進行空間改造,接入眾多的第三方服務,打通線下這張網,可以更好地服務社區周邊的鄰居,”彭永東表示。據瞭解,3月份貝殼北京地區基於社區門店發生的連接和服務次數超過40萬次。

這只是近期發生的一些畫面,“實際上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們就一直在簡化購房流程,提升消費者購房體驗,這也是貝殼從成立之初就堅持的理念。”他十分堅定地說道。

在過去的一年裡,貝殼找房已經全面實現交易線上化閉環。2019年下半年到現在,貝殼找房陸續上線VR售樓部、租房及二手房在線簽約、線上貸籤、資金存管等功能。這意味著貝殼找房走完房產交易線上化“最後一公里”,實現房產交易數字化閉環。

這些理念和發展戰略也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不同於消費互聯網時代的贏家通吃,產業互聯網時代技術正在向縱深滲透,而大居住市場正好處於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的前沿,科技和數字化對這一領域的影響將更加深入。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張磊認為,“從需求端來說,今天找房、看房的需求,正在朝線上歷史性地遷移;從供給端來說,如何為消費者創造最合適的房源,提供最好的資產配置服務,無論是線上化,還是科技賦能,都存在著巨大的空間。”

貝殼最先在行業內推出的樓盤字典,目前收集的房源數量超過2.2億套。彭永東宣佈,將樓盤字典全面升級為樓盤字典Live,即將原來靜態數據庫升級成動態數據庫,可以隨時查看全國樓盤實時動態,包含被諮詢、被VR瀏覽、被線下帶看等多個維度動態數據。

數據即是洞察,在新居住大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言簡意賅地說道,這句話放在貝殼找房身上,再合適不過。

截至4月22日,在整個貝殼找房平臺上,全國超過400多萬房子被VR數據化。這些沉澱的數據,支撐著貝殼不斷延展業務邊界。基於過往的房源VR設計自動生成裝修設計方案,貝殼開始涉足家裝領域,最新上線的AI設計,能夠讓消費者輸入自己房型即可自動生成裝修設計方案。

除此之外,在新居住大會上,彭永東還透露,過去大半年時間裡,貝殼都在籌備家裝業務,最新上線的“被窩家裝”即是新家裝在北京市場的一個嘗試,用戶既可以選擇獨立設計師,又可以選用局裝、整裝套餐來構繪理想的家。

從職業到志業

VR這樣的工具會讓經紀人的價值變得更高還是變得更低?彭永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這不禁讓人想到,新居住中另一大重要變量和要素——服務者。

“目前全中國經紀人行業的人均GMV(成交總額)大約在每年350萬元,經紀人平均收入為年薪5萬元左右,這其實是一個較低的收入。”貝殼找房左暉道出了這個行業的痛點。在他看來,行業平均收入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門店,即那些普通的經紀人。“行業成長了好幾十倍,肯定有人在這個領域裡面會受益,這個行業有限的聚光燈也都是在這些人身上。但為什麼全行業有數百萬最普通的經紀人、店長、門店,今天好像沒有人特別在意。”

實際上是因為這個行業運營的核心,長期以來並不是圍繞著門店展開的,“門店就是所謂的‘人店’,門店長期以來在整個產業鏈上處於非常弱的地位,大家不是特別關注它。”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歸根結底是在傳統經紀領域裡,我們的核心作業思路還都比較短視。”

然而,消費者是在意的,“消費者希望為他服務的經紀人是比較成熟的,能夠把他當成客戶而不是獵物,”左暉說道。

在他看來,產業互聯網和銷售互聯網有非常大的差別,“我們從來不會寄期望於貝殼在整個居住領域佔到什麼份額,今天貝殼連接到了約4萬家店面,連接到了30多萬經紀人,一定會給產業帶來一些變化,變化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就是今天終於有人開始以門店為基礎核心去運營整個產業鏈,這是真正基礎的變化。我們致力於對所有的門店,門店裡的服務人員、店長、店東、經紀人進行賦能,提升他們的能量。”

在貝殼找房的一項針對經紀人的問卷調查裡,曾有這樣一個問題——在過去一年時間裡,因為貝殼的存在,你感受貝殼讓你在什麼事情上有非常大的改變,或者認識的變化?

“基本上很多人跟我們談到的是專業和職業。在新居住平臺,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穿越時間,規劃他的事業發展,我看到大家越來越願意規劃自己的未來。”彭永東自豪地說。

“CA(運營專員)崗位不僅僅是成為一個橋樑,它不僅僅傳遞產品的信息。”齊月談及這一年的收穫時說道。過去他只負責4家門店,現在他負責超過14家,“我特別關心如何讓我服務的門店真正提效,如何真正增效。”為此,他正在做相關學習和提升。

“大家越來越關注價值,越來越關注自己在整個產業鏈上能提供什麼,能幫助什麼。”彭永東表示。然而,提升行業整體素質是一件需要長期積累才能見到成效的事情,“我認為直到今天,過了5年時間,中國的第一代職業經紀人依然在路上。”

為此,貝殼找房宣佈,今年會發放10萬個應屆生校招的offer,讓越來越多的經紀人加入這個行業,這是培養人才的第一步。同時,貝殼找房將為服務者提供更好的招募、培訓、學習成長的服務支持政策,包括全年5000萬小時學習計劃,幫助經紀人職業化。

對於自己的合作伙伴,貝殼更加不遺餘力地賦能,“中國職業經紀人這條成長路線已經走了5年,那麼中國職業的店東和店長這條路才剛剛開始,”彭永東認為。

為此,貝殼推出了花火計劃,“我們希望今年有超過10%的店東和店長,能夠認證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的店東和店長。未來3年,我們希望有3萬名店東和店長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經紀人。”

貝殼內部對於門店水平有一個定義,年GMV(成交總額)5000萬是一條線,過5000萬元代表過了一個溫飽線;如果過了1億元的GMV,就是過了中產線。

但產業互聯網的變化沒有一蹴而就的,2019年全年,貝殼平臺上大概只有12%的店面(即4400家左右)達到中產標準;過了所謂溫飽線的店面數實際上大概有1/4,即9000多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拿開業第1個月到第18個月的月均GMV數值作比較的話,所有在貝殼平臺上的鏈家門店和貝殼平臺上的其他門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而在前6個月,兩者的差距則較大,“這是因為鏈家同事和貝殼新加入的同事對ACN整個的理解差異帶來的。”左暉解釋道。

“我們希望在2020年,有超過2萬家門店能過溫飽線,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幫助超過1000家門店規模翻倍。”彭永東對於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新居住概念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的服務者,他們以前把這個事情看作一個生計,一個活兒,現在看成是一個職業,一個志業,有志於這個行業,他可以看到自己長期的發展,他願意去提升自己的服務品質。”在彭永東看來,這就是新居住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