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和2008年,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2020年,一場疫情打亂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新冠肺炎致死率不高,但傳播力強,且隱蔽性高。

截止4月12日,疫情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快速蔓延,全球確診人數突破184萬。

2020年和2008年,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疫情之嚴重,堪比1917年的西班牙流感。


要知道,西班牙流感,讓第一次世界大戰嘎然而止。


疫情之下,生產停滯、股市暴跌,影響之大,讓不少人聯想到2008金融危機,甚至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


我們不妨對比下2020和2008兩次危機的底層邏輯,以便更好地判斷這次疫情危機走向。

1

疫情危機和次貸危機,本質不同


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相比,在金融價格暴跌等表象上,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核心不同。


2008年金融危機的核心症狀是信用的崩塌,主要傳導路徑是:房價-CDO(擔保債務憑證)-金融中介-實體經濟。


那時候,在房價不會跌的預期下,大量金融機構鼓勵不具備能力的居民貸款買房。


同時它們將這些房貸層層打包,形成次級債等衍生性產品,再銷售給投資銀行等機構。


經過層層包裝後,大量金融產品背後的底層資產已經無法看清。


房價下跌,導致抵押品價格下跌,一層層衍生品的底層資產收益率迅速下跌,進而導致金融領域內的大量贖回和金融機構破產。


同時房價下跌導致居民財富縮水,疊加恐慌情緒,實體經濟需求迅速收縮,進而導致經濟出現大衰退。


2008年的本質,是資產負債表出錯了的衰退危機。


而這次疫情危機恰恰相反。


這次疫情危機的本質,是生產過剩,是企業生產出東西(服務)後,賣不出去導致的破產。


2020年,疫情觸發了本已經存在的經濟下行週期,導致經濟衰退在各國同時發生;疫情導致生產停滯,消費非自然暴跌,經濟活動幾乎被暫停。


“非自然”經濟調整,是此次經濟衰退的一個重要特徵,來勢兇猛、全球幾乎同步。


在市場表現為,疫情不確定性觸發市場恐慌,市場恐慌導致信用收縮,信用收縮帶來被動性拋售,誘發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新一輪恐慌。


上次是銀行流動性猝死,危及金融體系。這次銀行本身槓桿不高,流動性依然存在,首當其衝遭到傷害的不是銀行們,而是“銀行的客戶們”。


危機表現形式不是銀行間流動性驟停,而是銀行客戶被迫一輪又一輪地清倉,導致市場連續暴跌。

2020年和2008年,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2

這次放水,市場並不買賬


這次疫情觸發風險資產拋售,恐慌程度堪比2008年金融危機。


為了制止恐慌情緒的蔓延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美國當局在兩週內兩次緊急降息,並重啟無上限量化寬鬆計劃。


然而,市場對大放水並不領情,美股十天內出現四次熔斷,雷曼危機時行之有效的非常貨幣政策,這次卻失效了。


為何會失效?


因為美聯儲將低廉的資金送到銀行手中時,銀行不太缺錢,也不願意將錢借出去,所以銀行的客戶們並不能從中受益。


央行寬鬆政策可能在方向上是正確的,但是工具用錯了。


那後來,行情是怎麼出現反彈的呢?


美聯儲宣佈要購買公司債、商業票據及ETF,這才讓市場恢復了信心。


如果是缺錢的問題,那麼央行只需要印錢就好。但這次不是錢的問題,病毒導致供應和需求雙側受到嚴重打擊,無法通過印錢來解決。


疫情主導的這次全球衰退,是史無前例的。多家機構預測美國一季度GDP增速將下滑20%,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難以避免。


由此可見,這次疫情危機遠比2008年的次貸危機嚴重,對標1929年的大蕭條可能更準確點。

2020年和2008年,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3

未來不樂觀


疫情危機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全球經濟可能由此進入存量博弈時代。


而存量博弈是相當殘酷的。


什麼是存量博弈?


你吃飽我捱餓,這就是存量博弈。


存量博弈下,誰弱誰倒黴。


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後,美國出臺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平均關稅提高至47%。這一法案隨即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世界各國紛紛提高關稅予以回應。


全球主要經濟體陷入了瘋狂的貿易戰,關稅一度超過100%。德日為了擺脫危機,瘋狂擴張,直接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管仲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


人就是這樣一種動物,當富足時便會變得文明;當貧窮時便會變得野蠻,國家窮極了就要發動戰爭來轉移視線。


當然,現在戰爭已化成了其它形式。


這幾十年能夠相對穩定,是靠增量博弈:


世界經濟總體是增長的,資本家有肉吃,窮人也有湯喝。


一旦陷入存量博弈,以前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都可能發生。


俗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危機中也潛伏了不少機會,但絕大多數人大概率會被危機的車輪無情碾壓。


當然,在存量博弈階段,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廣大,我們是具備獨特優勢的。


2020,一場疫情讓我們猝不及防,由此我們也“被動”見證了不少歷史。


習慣了經濟高速增長、賺容易錢的我們,未來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且和大家高度相關的話題,值得我們來討論。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