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他是瘋子,

是犯罪分子,

是邪惡的化身。

他有綠色的頭髮,

慘白的臉頰,

血紅的嘴唇,

誇張的笑容。

猜猜他是誰,

無論猜對或猜錯,你已經十分危險了。

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誰能想到一部《小丑》贏來了滿堂彩。眾所周知漫改電影向來不被主流電影節青睞,這大概也是商業和藝術、大眾與精英的諸多較量之一。但這部以DC同名漫畫改編的電影卻著實打破了這樣的壁壘,甚至各種“出圈”,不僅讓近年來飽受壓榨的DC粉們揚眉吐氣了一把,也把很多路人吸引到神秘的“小丑宇宙”中來。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看看各大網站的評分,看看觀眾們的熱烈談論,即使國內沒有上映,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今年後半年最受關注、話題性最強的“真·主流·漫改·犯罪·劇本牛X·必須拿影帝”電影。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在這之前,由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一直是影迷們的白月光,特別是斯人已逝,更將其扣上了“難以超越”的經典寶座。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說實話,到底是傑昆·菲尼克斯還是希斯萊傑的表演更勝一籌,無非是各花入各眼。不可否認,“小丑”這一充滿複雜性和混亂性的形象再次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當年,在《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曾說過:“I'm an agent of chaos.(我是混亂的的代表)”這也一語道破了“小丑”的本質:混亂、無序、越界、打破常規……

直到中世紀的歐洲,小丑還是傾向於歡樂的、滑稽的,笨手笨腳,是人們可以隨意取笑的對象。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然而到了19世紀,這一形象逐漸發生了改變。偉大的英國喜劇演員約瑟夫·格里馬爾蒂將小丑引入到了啞劇表演中,使其原本毫無章法的肢體語言變得流暢、完整,從衣著形象到表情管理都上升了一個臺階。因此格里馬爾蒂也被譽為現代“小丑之父”,他創立的小丑形象也逐漸成為了馬戲團的標誌。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從此,在世紀之交,小丑的內涵更加豐富,人們不再把它當成是單純的滑稽角色,反而看出了其中的詭異之處,即“一半是純真,一半是噩夢”。隨後很多歌劇、戲劇、電影中都出現了這樣的角色,比如羅格里諾的歌劇《丑角》、維克多的《捱了耳光的男人》等。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時間來到了1928年,這一年有兩部關於“小丑”的電影重磅出世。一部是卓別林的《馬戲團》,一部是由保羅·萊尼導演的《笑面人》。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卓別林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喜劇大師,他的表演看似誇張,但盡皆來源於生活,尤其是底層的平民生活。其影響深遠我們不必多談,看看周星馳的電影就會明白,真正的誇張的搞笑背後,都是一地雞毛加上一把讓男兒也輕彈的辛酸淚。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在電影裡,卓別林因為生活所迫來到馬戲團謀生,陰差陽錯卻備受觀眾喜愛,他不過是將平常的生活狀態展現出來,卻沒想到讓看客們捧腹大笑。他們不知道,他只是在躲避警察的棍棒追打,就像邁克爾傑克遜的舞蹈天賦來源於躲避父親揮舞的皮帶一樣。觀眾們看不到滑稽好笑背後的悲涼與辛酸,而表演者卻要將其作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這不正是小丑本身自帶的“表演——生活”的角色博弈嗎?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再來看看《笑面人》,該故事改編自雨果的同名小說,講述本是貴族後裔的格溫普蘭兒時家道衰落,不幸落入人販子之手,結果被劃開了嘴角,變成了一個不用化妝的“笑面人”。後來善良的江湖藝人蘇斯收留了他,他又愛上了一個可憐的盲女。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在表演小丑秀時,人們對於他的“畸形”各種取笑,哪怕這畸形是被殘忍的後天改造的;即便後來可以重新回到上流社會,他也早已見慣了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最後追隨愛人死去。雨果寫這個故事自然帶有濃重的現實主義批判色彩,但弔詭的是,電影文本儘管也恪守這一主題,可觀眾們的重點還是在格溫普蘭的外在形象上。他的表情,他的嘴角,讓“笑面人”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cult大佬,也讓影片本身被歸類為“恐怖片”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由此,這部影片也像小丑一樣被割裂了,人們將“笑面人”與諾斯費拉圖、弗蘭肯斯坦等一系列“怪物”歸為一類,而其中的愛情元素則是卡西莫多式的,比如後來的剪刀手愛德華。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20世紀中期,隨著遊樂園和麥當勞的崛起,小丑又再次“出圈”,走向了千家萬戶。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被麥當勞叔叔嚇哭的經歷,反正並不是所有小朋友都喜歡他。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1982年由斯皮爾伯格編劇的《吵鬧鬼》獲得了不錯的口碑,片中的鬼怪附身於小丑玩偶犯下一些列可怕罪行,據說這也導致了不少商場中的小丑玩偶滯銷。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時間再往後推幾年,“小丑”在藝術史上迎來了又一高峰。當史蒂芬·金的暢銷小說《IT》出版後,一個形象立體、詭譎妖異、邪惡暴虐、深入人心的小丑橫空出世,它已經脫離了所謂的搞笑諧趣,變成了“社會吃人”的具體化身。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1990年的劇集版雖受限於當時的拍攝技術,但無疑已經把小鎮和小丑的陰森恐怖氣氛烘托出來。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全球六億票房,超過了多年來盤踞榜首的《驅魔人》,成為了電影史上最賣座的R級恐怖片。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與前作相比,新版花了大量的篇幅對七個小主人公進行塑造,以至於會讓人覺得鋪墊過長。導演把主人公兒時和成年的境遇分開拍攝,更突出了兒童心理的創傷體驗,所謂的魯蛇俱樂部不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兒時的縮影嗎,而小丑則是蜘蛛、女鬼、狼人、木乃伊等等所有我們感到深深恐懼的存在。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因此新版的故事內核卻更貼近原著,也更貼近底層觀眾內心的真實體驗。所謂的小丑殺人不過是個幌子,真正殘害無辜生命的是冷漠的社會,是那些對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充滿歧視的人們,是努力抗爭後又無力改變的現實。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這種把“小丑”與社會現實互為映射的理念被髮揚光大,當諾蘭賦予蝙蝠俠以暗黑的底色,觀眾們對小丑的身份認同感更強烈了。在《黑暗騎士》中小丑既是無差別作惡的犯罪狂人,也是政治隱喻的某種符號,就像它自己說的,“混亂”成為了我們心中那個最“完美”的小丑。可惡可恨,可憐可愛,他和蝙蝠俠實際上是一體兩面,都是在夾縫中掙扎生存的怪胎。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如果對小丑和蝙蝠俠的CP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樂高大電影:蝙蝠俠》,這應該是近年來對倆人關係解構得最徹底、最有趣的作品了。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小丑身上帶有了太多反叛和批判的基本與隱喻時,單純地臉譜化表演自然無法滿足當代觀眾。這也是DC《自殺小隊》撲街的原因,不能說萊託少爺不努力、造型不好看,實在是這個小丑的人設本身就不討喜。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人們喜歡小丑也好,害怕小丑也罷,它都藏匿於人群中,深埋在每個人的心中。小丑的扮相只是恐怖谷中的皮囊,而靈魂則對這種混亂神往不已。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所以,當菲尼克斯在臺階上用力起舞,在大街上旋轉騰挪,當他一步步陷入現實生活的泥沼,當他終於走向了癲狂和罪惡,這何嘗不是底層社畜們最後的一點點狂歡呢!

別笑!別哭!別叫!“小丑”一直在你身邊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即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