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近日,據證券日報報道,主營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統“Moka”的北京希瑞亞斯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尋求數千萬美元的融資。與此同時曝光的是Moka創始人趙歐倫近期曾被“拘留”,而“拘留”的原因則因其涉嫌性侵,這一傳言或已經影響了投資人對moka的信心。

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據媒體介紹,這事發生在2019年10月,當時公司有安排好的會議和麵試工作,趙歐倫是需要參加的,但大家誰都聯繫不上他,大概消失了有一週的時間。據說最後是投資方出面,花了巨資才把他保出來。


4月21日,記者聯繫到了趙歐倫本人,其對於公司融資以及個人“被拘留”兩事均予以否認,其表示:“都是假的,我們針對這些謠言會採取法律手段。”

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對於當事人的否認,就有自媒體發文指責其公開撒謊,並相繼公開證據。

海淀警方曾在2019年10月28日以涉嫌強姦事由,對趙某採取了刑事拘留。據該自媒體爆料。被趙侵犯的女性與趙僅見過三次面,施暴場所在趙北京的一處居所,趙在酒後,以毆打脅迫暴力手段與受害人發生了性關係。受害人報警後,趙被拘與海淀區看守所。經律師協調,趙現處於取保候審中。

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相關事情在人力資源圈流傳甚廣,有爆料者透露,某招聘軟件上一條超過百人討論的熱帖,暗示的就是趙所涉事項,該貼還同時顯示,受創始人被拘事件影響,該公司2月份的工資延遲發放,重要的大廠競標流標,談好offer的員工也未入職,一時上下人心惶惶。

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天眼查數據顯示,趙某持有該公司40.78%的股份,為moka大股東,擔任法人、董事長以及總經理,自2015年起,至今已完成了4輪融資。特別是2019年3月4日,Moka宣佈完成由高瓴資本領投,GGV紀源資本、金沙江創投、襄禾資本跟投的1.8億元B輪融資。今年年初,moka又對內宣佈,將委託高鵠資本啟動3000—5000萬美元的融資,用於補充現金流,一位從moka離職的高管證實了這個消息。

據上述離職高管透露,趙某涉嫌強姦被拘的消息,是因為當時公司有一個重要的面試,趙也需要參加,但大家誰都聯繫不上他時才開始發酵的。當時大概消失了有一週的時間,傳聞是嫖娼被抓。不排除給受害人支付了一大筆補償金後,經過律師各方協調,趙獲得了取保候審的資格出來,大家這時才知道性質嚴重。據瞭解,涉嫌強姦性質嚴重,自2017年後,強姦罪能取保候審的就很罕見了。

強姦侵犯的是公民最為隱私的性自由權,相關資料顯示,趙某畢業於伯克利大學,90後創業精英,各方面條件優越。好好談戀愛,什麼樣的女孩子追不到,此番行徑,實在讓人瞠目。最後審判是什麼結果,對公司會產生什麼影響,結果還不可預知。


知識多一點:

八卦到這就結束了,看完熱鬧,我們還是要來說說正題,很多職場人對於Moka是什麼產品,對於Moka也不怎麼了解,筆者在這就借這篇文章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以下是媒體的描述:

Moka按照使用賬號付年費,走SaaS路線,不做私有部署。Moka系統匯聚各方渠道簡歷,通過取得HR的郵箱授權,接入拉勾網、58同城、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主流招聘網站的數據,HR可以通過Moka對各渠道收集上來的簡歷集中管理,不用反覆在各個招聘渠道來回切換。Moka從產品形態和對標來看,在國內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系統會通過爬蟲功能的插件從58同城、智聯招聘等平臺偷偷獲取簡歷,其實是直接損害了這些公司的利益。

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描述的還是比較直白的,但好像對我們職場人沒有什麼危害,但真這麼簡單嗎?筆者給大家公佈幾家使用Moka產品的後臺,大家發現什麼問題沒有?

創始人涉嫌性侵,但比“性侵”更可怕的是moka這款產品!

簡歷造假?態度惡劣?面試人都沒見呢,怎麼就單方面給人下定義了,難道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黑名單”嗎?

可以想象如果有兩家及以上的公司將候選人加入moka黑名單,其它使用moka系統的公司就都能看到。細思極恐啊……面試公司可以盡情貼標籤昂?hr豈不是想黑誰就黑誰?靠這個東西玩網絡暴力的話,那基本就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生死了。比如:一個老闆下面的員工離職鬧勞動糾紛維護自己權益了,老闆一怒靠各種關係在這個軟件上一搞,顯示這個離職員工簡歷造假以及各種不好的東西,給人貼上標籤的話,那等於宣判了這個人死刑了!


難道這不屬於非法蒐集別人的隱私信息,難道這不是違法嗎?平臺標註候選人,或許平臺初衷是為了方便客戶來識別求職者,但筆者不得不質疑這一現象,如今職場環境惡劣,筆者相信有這樣的軟件存在,背後惡意標註的現象也絕對不會在少數。另一方面,部分軟件公司因為數據不完整或者變更,導致出現“誤傷”的情況也可想而知。

對於這種行為,筆者不是專業人士,這樣的行為違法不違法不好斷定,但筆者引用律師嶽屾山的一句話,不論是提供方,還是最終買賣方都屬於違法行為。

1、主動提供,如果說用於買賣,我認為屬於一種違法犯罪行為,非法提供顯然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購買的這一方也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

2、公民個人信息的買賣經常會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易,需要平臺履行自己的主體責任, 並且向相關的部門進行舉報和投訴;

3、在驗證的環節,使用視頻的手段進行驗證,這樣的信息買賣可能會相應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