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雲報道:雲軟件廠商越來越硬了?

曾經以軟件“出道”的雲計算大廠們,已經變得越來越“硬”了。

科技雲報道:雲軟件廠商越來越硬了?

4月9日,騰訊雲宣佈成立首個硬件工程實驗室——星星海實驗室,用以研發計算、存儲、網絡全線服務器硬件產品。

4月20日,阿里雲宣佈3年投資2000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

可以看到,這些國內頭部的雲計算廠商以IaaS為基礎,一邊向上推出各種大數據、AI應用,一邊向下觸碰服務器、芯片等硬件基礎設施領域。

科技雲報道:雲軟件廠商越來越硬了?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在雲棲大會上宣佈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3年投資1000億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

從達摩院開始,阿里就下決心從基礎技術上開始突破。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到網絡,到神龍服務器,一層一層,再逐步構建端到端的核心技術能力。

到了2018年的雲棲大會,阿里巴巴又宣佈成立芯片公司“平頭哥”。一年之後,“平頭哥”推出了首款AI芯片——含光800。之後,阿里先後推出了RISC-V CPU內核玄鐵910和雲端AI推理芯片含光800等芯片產品。

如今的阿里雲,不再是一個只擁有云操作系統的大廠,而是一個向下涵蓋了AI芯片、液冷服務器、軟硬一體的雲服務器、網絡交換機等硬件,向上擁有大數據計算平臺、雲原生數據庫等PaaS服務的綜合性雲服務商。

與阿里雲戰略佈局一致的,還有老對手騰訊雲、百度雲、金山雲。

科技雲報道:雲軟件廠商越來越硬了?

越來越“硬”的雲廠商

2018年5月,騰訊開啟了自己涉足芯片行業的首秀——投資國內AI芯片初創公司燧原科技。

在“造芯”上有佈局想法和動作的,騰訊並不是獨一家,百度算得上是造芯事業中的行動派。

早在2011年,百度就將AI芯片應用於搜索、圖像等業務。其後,百度還先後推出雲計算加速芯片XPU、搭載了DuerOS對話式AI操作系統的DuerOS智慧芯片等多款AI芯片。

2018年7月,百度發佈了首款自研雲端全功能 AI 芯片“崑崙”,這既是中國第一款雲端全功能AI芯片,也是當時業內設計算力最高的AI芯片。

到2019年底,百度崑崙芯片已經成功應用於百度的智能雲業務。

除了“造芯”,自研雲服務器也是雲計算廠商的比拼之地。比如,阿里雲的神龍服務器,騰訊雲的星星海雲服務器,AWS的EC2,百度的崑崙雲服務器,金山雲的第四代雲服務器。

如今,隨著阿里雲和騰訊雲先後發佈其在基礎硬件領域的新動作,再次印證了雲服務商向硬件領域延伸的戰略佈局。

科技雲報道:雲軟件廠商越來越硬了?


軟件定義硬件的時代

為什麼這些雲計算廠商紛紛聚焦服務器、芯片等基礎硬件領域?此前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在接受採訪時曾總結為:雲在定義一切,一切也在定義雲。

從雲計算技術來說,其理念就是軟件定義一切。隨著雲計算技術的大規模普及,算力需求進一步提升,異構架構得到大量應用,軟件和硬件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雲軟件反過來對底層硬件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與之對應的是,傳統硬件逐漸表現出機型功能複雜、創新節奏慢、成本壓力大、應用週期長等侷限性。當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採用雲計算架構,曾經的硬件,如服務器、芯片、交換機、存儲等,都不再能夠承受新的互聯網化業務對IT基礎設施的要求。

如何將雲計算的虛擬化能力和硬件的極致能力合二為一,達到比原來的硬件更好的狀態,成為傳統硬件廠商和雲計算廠商共同探討的話題。

於是,在幾年前,服務器等硬件廠商和雲廠商的合作變得尤為緊密。一般由雲廠商根據自己數據中心的需求出設計方案,然後硬件廠商根據要求進行生產。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軟件定義硬件,即雲軟件來定義服務器該是什麼樣,芯片該是什麼樣。

事實上,由於阿里雲、騰訊雲等公有云巨頭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對雲服務器、AI服務器等支持雲端的硬件需求暴漲,一下成為了傳統硬件廠商最大的客戶群體。這種變化讓傳統硬件廠商也有點措手不及,在雲廠商的需求主導下,甚至一度淪為“打工仔”。

即使是這樣的好景也沒有維持太久。為了進一步加強競爭力,雲計算廠商終於自己下場搞起了硬件,一方面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被“卡脖子”,最好從軟件到硬件一體化,自給自足。萬一幹得好了,不是又多了一樣吃飯的本事麼?

科技雲報道:雲軟件廠商越來越硬了?

硬件廠商的“軟”進攻

對於硬件廠商來說,日子是越來越難過了。一方面,原材料受國際形勢影響,價格飄忽不定,成本不好控;另一方面,在摩爾定律下,傳統技術已經逼近頂端,產品同質化嚴重,利潤也越來越薄。

如此慘淡的光景下,好不容易爆發出來的雲服務器需求,居然沒有維持多久,客戶就變成了搶飯吃的同行。競爭之殘酷,著實讓硬件廠商長了教訓。

那麼,傳統硬件廠商就沒有翻身的餘地了嗎?不然,來自硬件巨頭的反攻戰早已開啟。

在全球公有云巨頭中,IBM是最早開啟轉型的硬件大廠代表。從PC業務轉向認知計算和雲計算業務,IBM成功地躋身全球雲計算前五名的行列。雖然從2016年開始,IBM雲計算業務有點掉隊,但是2018年大手筆收購開源軟件廠商紅帽的舉動,還是讓人看到IBM在混合雲市場發力的決心。

與IBM斷臂求生不同的是,戴爾是一個“硬件軟件兩手抓”的大廠代表。近年來,戴爾收購了EMC,從而掌握了虛擬化領域巨頭 VMWare,又在其後收購了Pivotal。通過不斷佈局雲計算生態,戴爾從一個傳統的硬件企業,轉變成為一個軟硬一體的企業級巨頭。

在國內,華為、新華三、浪潮、聯想等硬件廠商也集體開啟了雲化之路。其中,華為在軟硬件、to C和to B端的業務通吃,讓雲廠商也倍感壓力。

得益於多年企業級硬件的產品與設備,華為從一開始就為其在企業級場景下的硬件設施打好了基礎。以此為契機,2017年華為雲強勢攻入市場,據Gartner最新《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19》研究報告,華為雲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第六,中國市場排名前三。

在雲計算業務突飛猛進的同時,華為在存儲、服務器等傳統硬件領域,依然一枝獨秀,在國內保持著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

在傳統硬件不倒,雲計算業務快速騰飛,華為在“造芯”之路上的開掛,也讓國內外廠商驚歎不已。

從華為1991年成立ASIC設計中心,到2004年成立海思半導體,直至成為中國自主芯片設計的代表,華為至今已設計了五類芯片,包括:SoC芯、AI芯片、服務器芯片、5G通信芯片、其他專用芯片。這種技術成就,沒有一二十年的積累,很難短期內追趕上。

除了華為,其他國內硬件廠商也紛紛在2013-2015年開啟了雲計算和AI業務的轉型。得益於開源技術的推廣,硬件廠商很快找到了雲計算技術的入口,如今同樣是雲計算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以上提到的IT硬件廠商和雲計算廠商,在如今的IT世界,還有更多元的玩家正在登場。隨著5G、物聯網等技術的來臨,小米、格力等主打C端業務的企業,也在逐漸跨界進入企業級IT的市場。

不可否認的是,硬件和軟件的融合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兩者不再相互獨立,而是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一種依賴關係,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

對於巨頭而言,硬件或者軟件也不再涇渭分明。畢竟市場法則只有一條:贏者通吃。

【關於科技雲報道】

專注於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道。成立於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