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會成疫情新震中嗎?聽聽醫學專家怎麼說

巴西會成疫情新震中嗎?聽聽醫學專家怎麼說

圖為里約市用無人機監控和驅散聚集人群。巴西國家通訊社

【南美僑報網編譯王晗4月24日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開始暴發,隨後轉移至歐洲,如今開始在美國肆虐。這一切都表明, 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震中不段發生變化。那麼,巴西是否會成為疫情的新震中?

巴西網站“SAÚDE”對9位衛生領域專家進行了採訪,這些專家普遍認為,採取科學防疫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巴西成為下一個疫情中心。如果打破社會隔離,巴西則有很大風險。專家回答摘編如下:

聯邦區(DF)衛生局傳染病專家、巴西傳染病學會(SBI)顧問若澤·大衛·烏爾拜茲(José David Urbaéz):很不幸,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各州市採取的社會隔離政策是正確的,但人們開始逐步放棄,認為新冠病毒“並非都像所說的那樣”。在幾個商業部門的支持下,還有人認為和經濟停滯相比,“一些死亡”並不那麼重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經濟非常不平等的國家,這意味著很大一部分人口無法獲得基本的衛生設施,生活在人滿為患的環境中,對我們正在經歷的嚴重局勢瞭解甚少,並高度暴露於病毒傳播的環境中。疫情是由上層和中產階級進入巴西的,現在已滲透到最脆弱地區,毫無疑問將達到災難性的程度。

此外,長期以來巴西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投資減少,包括重症病房、初級醫療接待等服務,這導致在應對疫情方面面臨著巨大困難。儘管如此,統一醫療系統(SUS)仍然具有針對嚴重情況的響應機制,可以大大減輕問題的後果。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國家層面權利的分解,聯邦首腦成為了混亂和否定主義的推動者,將疾病稱為“小感冒”,這與基於科學的建議相反。最終,這將給受害者和衛生管理服務造成沉重損失。在這樣一個微妙時刻看到一場反對隔離措施的真正戰爭,這令人費解。

聖保羅大學(USP)大學教授、醫生貢薩洛·維奇納·內託(Gonzalo Vecina Neto):對這種複雜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看情況。之所以答案不是“會”,是因為我認為各州市已採取了一些準備措施,到目前為止,我們在試圖和疫情共存。雖然在瑪瑙斯(Manaus)和福塔萊薩(Fortaleza),有跡象表明SUS正在用盡,但我們還有時間。不過,如果我們現在就離開隔離階段,就有重複意大利等國家情況的風險。而答案之所以不是“不會”,理由和以下因素有關,包括隔離情況、私人床位預期、聯邦政府對於新指導措施的立場等。

傳染病學家和病毒學家塞爾索·格拉納託(Celso Granato):我認為不會。有幾個國家的人口眾多,而且也容易暴露。我無法想象為什麼不是印度、俄羅斯或者美國(如今的疫情震中)。我不認為巴西比其他地方面臨更大的風險,特別是如果人們已經採取防護措施。不過,要避免情況在這裡發生,非常重要的是人們遵守公共衛生準側,儘可能保持社會隔離,並正確洗手。

佩洛塔斯聯邦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兼教授佩德羅·哈勞(Pedro Hallal):是的,只要巴西或者任何國家不採取基於科學證據的預防措施,都可能成為大流行的下一個中心。目前,保持社會隔離並擴大病毒檢測範圍是幫助我們避免成為下一個疫源地的措施。

艾米里奧·裡巴斯傳染病研究所的傳染病學家弗拉基米爾·奎羅斯(Wladimir Queiroz):我認為需要看情況,取決於使用哪種隔離政策,以及維護方式。如果能夠正確保持隔離,我們就有機會不成為大流行的中心,但如果被打破,就有可能成為震中。

醫療保健公司Dasa的主管醫師古斯塔沃·坎帕納(Gustavo Campana):我的觀點是,巴西不會成為疫情中心,也不會成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特別是由於很早就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社會隔離和病例監測。這與意大利的情況不同,他們最早的病例花了很長時間才被發現。疫情進入巴西的方式確保我們隔離了第一批感染者,這對我們有利。

如今病毒感染著更多人,但我們的醫療機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還有時間。有兩個重要的方面:社會隔離和病毒檢測。幫助我們不成為疫情中心的一項措施是:以漸進的、有組織的方式從隔離中恢復,以避免給衛生系統帶來負擔。

伯南布哥聯邦大學教授、傳染病學家西爾維亞·萊莫斯(Sylvia Lemos):這要看情況,取決於如何看待新冠病毒大流行,取決於公共政策的實施方式以及社會對此的反應。就好像需要取決於人們對感染本身的反應方式一樣,患者之間的免疫力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疾病形式。

聖保羅大學獸醫與動物工程學教授、病毒專家保羅·愛德華多·布蘭登(Paulo Eduardo Brandão):是的,如果我們將疫情中心定義為一個感染、死亡人數迅速增加的國家,那麼實際上巴西已經是疫情震中了。這是巴西缺乏大規模檢測、全國範圍內缺乏隔離措施、並且醫院容納人數不足的結果。

聖保羅城市大學(Unicid)教授、傳染病學家雷納託·格林鮑姆(Renato Grinbaum):這要看情況。我們有兩個理由擔心疫情的最終後果。首先是人口本身的異質性,比如有人生活在困難的住房條件下,很難進行正確的隔離,並且沒有基本的衛生條件,甚至沒有自來水洗手,這是病例爆炸性增長的一個因素。其次是社交性,疫情表明人類生活在社區中,一個人的行為會在整個人口中反映出來,就好像是蝴蝶效應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一致,就會緩解這個問題,但如果我們相互反對而不是相互支持,就有可能成為疫情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