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寧夏貴州之後,江西成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內陸開放型試驗區

繼寧夏貴州之後,江西成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內陸開放型試驗區

4月13日,中國政府網發佈《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批覆》,同意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試驗區建設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挖掘區域合作潛力,推動資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動,加快構建內外並舉、全域統籌、量質雙高的開放格局,努力走出一條內陸省份雙向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新路子。

澎湃新聞注意到,此前江西在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上曾出臺過省級層面政策。

據南昌日報此前報道,2016年5月底,江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了《關於深入貫徹開放發展新理念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意見》(簡稱《意見》),這標誌著江西在深入貫徹中央五大發展理念、出臺地方系統落實文件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2+n”(“2”就是一個管總的文件和一個總體規劃,“n”就是若干個配套文件)文件框架對全省開放發展進行“頂層設計”,這在全國屬首創。

上述報道稱,《意見》確立了江西開放新座標:走出一條有別於沿海、不同於沿邊的內陸雙向開放新路。《意見》不僅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內陸雙向開放高地的定性目標,而且還明確提出了定量目標,主要包括開放型經濟邁向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開放平臺體系更加完善、對外交流合作躍上新水平等4個方面具體目標。

《意見》提出,到2020年,江西開放型經濟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度達到45%以上,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度達到45%以上,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度達到40%以上,對社會就業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要建成20個國家級產業平臺,設立3個綜合保稅區和3個口岸,打造1—2個國際性會展平臺。

《意見》還強調了打造開放大平臺,爭取在更多國家和地區建立投資貿易“根據地”和交流合作“大本營”。時任江西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王水平介紹,主要開放平臺包括:啟動建設贛江新區,積極爭取設立江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江西最大的綜合性改革開放平臺;積極籌辦世界綠色發展投資貿易博覽會,打造展示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國際性開放合作平臺,把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贛港經貿合作活動和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江西麻紡博覽會打造成國際知名經貿展會品牌。

此外,五年前,江西省會城市南昌就被列入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之列。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內陸地區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2016年5月16日,商務部網站消息稱,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濟南市、南昌市等12個城市或區域,被列為開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

2016年11月,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劉曉東在江西日報刊文稱,2016年,南昌被列入首批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這為其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提供了重大機遇。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引領城市之一、長江經濟帶與泛珠合作區交匯區域的中心城市,南昌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應以建設贛江新區和南昌大都市區為依託,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努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開放節點城市和現代宜居都市。

此前公開報道,2012年9月10日,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整體規劃通過國務院批覆,旨在將寧夏打造成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這是我國首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

2016年8月5日,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獲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要求貴州著力建設內陸投資貿易便利化試驗區、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內陸開放式扶貧試驗區,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內陸地區在經濟新常態下開放發展、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生態地區實現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的試驗任務。

繼寧夏貴州之後,江西成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內陸開放型試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