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先開價,誰就會輸嗎?

誰先開價,誰就會輸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曾做過一個“幸運之輪”的實驗。他先特意地給學生們展示了一個100格的轉盤。教授對轉盤做了一點手腳,讓指針只會落到數字10或者65這兩個格子裡。

之後,學生需要回答一個問題:

“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全體會員國中的佔比是多少?”

這個問題並不重要,但是結果非常有趣:如果轉盤上出現的數字是10,學生們給出的答案大約是25%,而面對同一個問題,當轉盤出現65的時候,學生們的答案則是45%。答案差異之大,讓人大跌眼鏡。

轉盤與問題的答案其實沒有任何關係,但學生還是會參考指針指向的數字,對毫不相干的事給出結論,這就是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

又叫沉錨效應,指的是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更容易支配人們的判斷,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會把思想固定在某個地方。

誰先開價,誰就會輸嗎?

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做一個決定時,大腦會對得到的第一個信息給予特別的重視,中國人常說的“先入為主”就是這個意思。就像一隻剛出生的鵝,第一眼看到誰就會認定誰是它的媽媽,哪怕它看到的其實是一隻公雞。

最初的瞬間,決定最終的結果。

根據錨定效應,開價要先開,同時,做到以下二點:

1

開價要高, 別怕人家說你離譜

美國前國務卿、談判大師基辛格博士曾經說過:“談判桌前的結果完全取決於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抬高自己的要求。”

舉例說明:你看好了某一型號的轎車並且準備去購買。汽車經銷商報價15萬元,你的期望值是14萬元,那麼,你第一次的出價應該是低於13萬元。

開高價,可以讓你有更大的談判空間,讓對方在談判結束時感覺到他贏得了談判。經過統計,絕大多數最終成交的條件,都是雙方開出條件的折中值,也就是說,你所開出的條件與對方開出的條件,和雙方最終成交的條件是等距的。

當對方開高價時,立即使用大驚失色法。

例如:你到一個傢俱店去購買一張桌子,同樣品牌的產品,你已經看過好幾個地方了,價格也瞭解清楚了。店老闆開價10000元。“天啦,我不會聽錯了吧,其它店鋪的開價都是3000元。”

最後談判的結果會怎樣?多半是5000元,免送貨上門費。如果你沒有表示意外,店老闆就會接著說:“如果需要我送貨上門的話,加收送貨費200元。”

切記:傻子才會指望你立即接受他們的第一次報價;但如果你沒有表示出意外,對方就會認為你是有可能接受他提出的遠超過他預期的條件的,只會讓對方變得更加強硬和自信。即使不是與對方在當面談判,仍然需要讓他感覺到你的震驚。

2

還價要狠,將對方“心理價”拉下來

如果對方的價格開得高時,我們又如何反制呢?

你要想辦法將對方的心理預期拉下來。

有些行業,是可以對摺還價的,甚至更低。

這就看你對行業的瞭解程度了。

在談判桌上,還價要狠,直接將對方的“心理價”拉下來。

舉個例子:

法國文豪大仲馬,他看中一件古董,價格很貴。於是,他先找了兩個朋友到店裡逛逛,假裝要買古董,第一個朋友,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低價,賣家憤然拒絕;

過了一會,另一個朋友也進店裡,開了個差不多的低價,賣家也很不樂意,但語氣有了商量的餘地。古董店老闆說:這也太低了,你再高一點吧,這時賣家的定價,已經從高位強行拉下來了,處在一個很低的價位上,

此時大仲馬出場,他在第二個朋友的價格上稍微加了些錢,就順利買下了心愛的古董。發現了嗎?這位大仲馬是個談判高手。


我給大家一個非常實用的談判法則:開價要高,高出自己心裡期望一倍以上;還價要低,低到對方心理底限偏下一點。與此同時,暗示對方有商量的餘地,不能讓對方認為你沒有誠意。至少需要經過2-3輪的談判,最終達到自己的心理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