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經過9個日夜的神速建設,武漢火神山醫院已於昨天交付使用,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眾所周知,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名字均有含義,在八卦中,火屬於離卦,雷屬於震卦,都是鎮壓並剋制邪惡的力量。

雷神崇拜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現象。很多民族都把“迅雷疾電之神”作為最受普遍崇拜的神。中國的“雷神”形象的起源與流傳如何,在藝術作品中又是何種面目?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佛經故事-五比丘遭雷雨》,6世紀,大英博物館藏

中國的雷神信仰起源於古代先民對於雷電的自然崇拜。古代神話中,雷神作為一種自然神,形象也多種多樣。

依《山海經》所言,最早的雷神是“龍身人頭”。《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恰能從中窺見到雷電的影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豐富,半人半獸形的雷神形象逐漸代替了“龍蛇形”的雷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造型藝術中: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河南南陽漢畫像石中的 “雷神”

漢以降雷神形象之變

漢代畫像石藝術是在當時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和厚葬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集中分佈地之一。兩漢時期,徐州一帶經濟富庶、文化發達,其漢畫像石也是題材廣泛、既有神話傳說,也有歷史典故,還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徐州地區保存的漢畫像石共有1300多塊,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內,其中就有雷神的造型。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徐州漢畫像石藻井上的雷神形象

東漢王充的《論衡·雷虛篇》曰:“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文字的描述與如今所見漢畫像石中雷神的造型如出一轍。據學者研究,此雷神形象一直延續到唐代,並隨著唐文化傳入日本。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畫(6世紀),左為雷神,右為風神

在敦煌壁畫中,漢魏以來中國傳統的道仙思想和表現技法與佛教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雷神的形象也大量出現在敦煌莫高窟各個時期佛教題材的壁畫中。

其中典型的代表作,是敦煌莫高窟第249窟窟頂西披的西魏壁畫。畫中的連鼓雷神與西王母等中原漢族傳統的神話題材圖像一起出現的。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畫的雷神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敦煌初唐329窟西壁龕頂-夜半逾城中的雷神形象

其實,雷神不僅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還在出現在北朝皇室貴族的大墓中。不同與東漢時右手持椎、左手執連鼓的力士形貌的雷公圖像。在山西博物院所藏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中,墓道西壁畫第一層上繪畫“雷神”,該形象左爪持一“錘子”形法器,四周十三面連鼓呈環狀圍繞在雷公身體的周圍,形成勻稱的圓輪形狀構圖,雷公位於圓輪的中心,形象更為突出,舉手投足都敲踏在不同的鼓面上,令人感到連鼓在雷公暴怒的敲踏之下不停地旋轉,發出連續的驚人的轟鳴。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墓道西壁壁畫

據山西博物院研究員渠傳福的研究,九原崗壁畫中的雷公圖像,動作與道具為漢代制度,其形則不似獼猴,一如其它畏獸。北朝雷公形象的變化,正說明此時期的神怪,不僅在內容上混合,而且角色圖像上亦在中西雜糅,形成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模式。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墓道西壁壁畫中的雷神

同為山西博物院所藏的北齊婁叡墓室壁畫也繪類似造型的雷神。婁叡葬於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雷公壁畫位於墓室頂部東壁十二辰之下,與青龍圖像繪在一起。雖然壁畫殘缺了一部分,但剩餘部分仍然能清楚的看見十面雷鼓環繞之中的雷公,面相威猛,赤唇環眼,身軀赤裸而肌肉凸強,垂乳大腹,臂肘及腿膝後側都有毛羽飛揚。爪子和腳趾持有類似錘子的“法器”。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婁叡墓壁畫中的“雷公”

日本的雷神形象來自中國

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至深,近日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上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溯源了兩國的文明交往。而源自於東漢的雷神形象也隨著唐文化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雷神形象的主要特徵。京都三十三間堂中最著名的一尊製作於鎌倉時代的十一面千手觀音邊就有一對風神、雷神作為其守護神。其造型誇張,筋骨畢露,充滿著超自然力量的躍動感,風神肩抗風袋,雷神光背均為擂鼓,藝術表現手法極其生動。

顯而易見,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中的風神和雷神,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風神和雷神的形象基本類似,可見“風神雷神”的形象在唐朝時被日本吸收後傳入日本,隨後成為日本人信仰當中重要的神話人物形象。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京都三十三間堂中的雷神

日本神話中的雷神是執掌天氣的神祗,通常與風神結對出現。日本民間認為,由風神和雷神守門可以使得全年的天氣都風調雨順。在1724年蒙古大軍入侵日本的時候,傳說是雷神和風神製造了風暴,摧毀了蒙古入侵者的船艦,將日本從危難之中解救出來。從那以後,日本民間便開始祭拜風神雷神,祈求神靈的庇護。

而在日本最具有標示性的與風神雷神有關的文物,是日本琳派畫風的代表畫家俵屋宗達創作於江戸時代的《風神雷神圖屏風》。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俵屋宗達,《風神雷神圖屏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這件現存放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金色屏風,雖然沒有簽名或蓋章,但可以肯定的是的創作於17世紀上半葉,並被認為是俵屋宗達在1624年左右完成。雖然這件《風神雷神圖屏風》如今家喻戶曉,但在江戶時代它並不為人所知。據說這件屏風原為京都商人定製,後來到京都建仁寺中。《風神雷神圖》為屏風的最末端,給整座屏幕帶來緊張感。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曾評論這件作品為“異常構圖(奇抜な構図)”。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尾形光琳,《風神雷神圖屏風》中的雷神,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風神雷神圖屏風》被後世日本畫家反覆創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尾形光琳的忠實模寫。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在《北齋漫畫》中也畫下了風神和雷神。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葛飾北齋《北齋漫畫》,右為雷神

而在中國,雷神的形象卻不斷演變。面相威猛,赤唇環眼的雷神形象在唐以後逐漸消失。元代永樂宮壁畫中所畫雷神雖仍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但已經穿上的朝服。不過手持雷鼓依舊是他的標誌,將鼓和雷神聯繫,不僅是因為雷聲與鼓聲相近,還和鼓的神聖性有關。自古以來,鼓便是通天的神器,主要為祭祀所用;而雷也被視為是天地之鼓,雷鼓是用來祭祀天神的。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山西芮城永樂宮朝元圖中的雷神

隨著道教的發展,雷神的形象也變為猴臉、尖嘴,雷神也逐漸體系化。道教中級別最高的雷神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那麼雷神為何人?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聞仲最後被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但也有認為這一尊神為軒轅黃帝,早在北宋時期就已有了“軒轅氏得道,昇天為雷神,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典籍中,還有雷神是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之說。但無論他的形象如何之變,雷神都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古代繪畫中的雷神:左手連鼓右手推椎 力士之容鎮邪崇正

明 佚名 《雷神圖》(軸),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引自微信公號“虎魄造辦處”和山西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