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區,我得了“騙子綜合症”,解藥卻是抑鬱症

臺灣怪咖主持人沈玉琳,在一期《奇葩說》中說過:

做你沒做過的事情,才叫做成長嘛;那做你不敢做的事情,才叫做突破。

道理很明顯,這是叫我們走出心理舒適區,突破自我,在挑戰中不斷成長——而成長則是職場人的終極價值——遠勝於你晝思夜想的財務自由、成為霸道總裁、迎娶白富美。

1.“成長”價值高,“舒適”必先拋

什麼是心理舒適區?

一般來說,它是指人們的活動及行為符合其常規模式,能最大限度減少壓力和風險的行為空間。它讓人處於心理安全的狀態,你能從中明顯受益,包括低焦慮、輕壓力以及滿足感。其實,它就是你心中的一個安全地帶。

我曾經在這個“安全地帶”待過好幾年。十年前,在復旦大學MBA畢業後,我找到了一份安逸的工作——給一位巨蟹座的小企業老闆當助理——傳說中的“錢多、事少、離家近”。我老闆重感情、顧家,平時很少開會或加班,幾乎不佔用員工的個人時間。

因此,我的閒暇時間多得無聊,都用在了看電視劇上。每天晚上,從辦公室回到家裡就打開電視,躺在沙發上一部接一部的刷劇;更無憂無慮的是,晚上看完了,週末白天再看一遍,不覺厭煩。想過多讀書充實自己,卻是買了一本又一本,束之高閣。

安逸的日子過慣了就不願意醒來,一直到後來一位好友提醒我:沒有壓力和焦慮感,過得太舒適了,再不改變,你就徹底廢了!“無論工作好壞,本身就是一場修行,其價值在於成長;深陷在電視劇裡,你覺得可有成長?”朋友的一番話驚醒了我,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上離開了那家公司,跳出了安逸的心理舒適區。

另一種說法,心理舒適區的本質,不是舒適的和熟悉的環境,而是熟悉的應對方式。後來,我進入了一家新的公司,開始了新的工作,許多東西都需要我逐漸適應,適應新領導、適應新同事、適應新環境等。但真正讓我走出心理舒適區的,不是我終於融入了新的組織,而是我在面對新的難題時,改變以前的拖延症和被動的習慣,而選擇馬上行動、主動解決問題的方式。

2.騙子綜合症,進取者噩夢

走出了心理舒適區,我感覺得到,職業生涯在一步步昇華,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那種“成長”的獲得感油然而生,取代了以前因天天刷劇而滋生的負罪感。從此,我的職場開掛了。

自從到了新公司,坐擁一個體面的職位,我每天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堅持每天早到辦公室,主動加班,任勞任怨,拍好領導馬屁,讚美同事表現;業餘時間裡,自費報了各種有利於個人成長的課程,我是得到的常客、喜馬拉雅的VIP、吳曉波頻道的座上賓——因為我不是有“頹廢”的前科嗎?生怕哪天露餡了,不能成長了,混不下去了。

我突然感到恐慌,擔心被別人發現。如果業績差,我經常想“完了完了,我本來就是不太合格的,這下可要倒黴了”。於是,我拼命地工作,進行彌補和掩飾。我絲毫不敢懈怠,就想要業績好,獲得老闆褒獎,萬一有機會進一步升職呢?但我想到,升職可能會更加不安!因為一方面我會覺得業績好只是好運而已,另一方面外界對我的期望也更高了,所以我還得加倍付出才行。

——我已經患了“騙子綜合症”(impostor phenomenon):覺得自己沽名釣譽,沒有真才實學,有冒名頂替的嫌疑,自己不配擁有到手的一切(又稱“冒名頂替綜合徵”)。

哎呀,媽呀!跳出了心理舒適區,卻掉進了“騙子綜合症”的陷阱:積極進取的工作行為超出了舒適區的模式,我們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如我一樣,當你面對新工作、接受新挑戰時,內心會從原本熟悉、舒適的區域進入到緊張、擔憂甚至恐懼的壓力區。

其實,前仆後繼的創業者們都是“騙子綜合症”的高發人群。他們的工作量,遠遠超出了996加班制的標準。典型代表當推京東老闆劉強東,號稱長期工作“8116+8”制(即週一到週六早8點開始工作,晚11點下班,週日還要工作8個小時)。按說,他們多都腰纏萬貫,為啥還這麼玩命地幹?當然是“騙子綜合症”在作怪:家大業大,越拼越大,絕不能停下!

3.一物降一物,“抑鬱”可救助

大家都是聰明人,難道不懂得:長期超負荷工作會對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關係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嗎?而少幹一些,還有他人代勞,哪怕少賺一些,卻可以獲得更平衡的生活,豈不兩全其美?

實則不然,且不說“控制節奏、少幹少賺”有落入舒適區的風險——進入舒適區就不能獲得成長的快感;就談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那麼,請告訴我:哪裡是最佳平衡點呢?反正我沒有答案。而且,人有好比較的毛病,常說“活著真累”,其實一小半源於生活,一多半源於攀比。只要攀比,就必然失衡,“騙子綜合症”便肆虐橫行。

有趣的是,能治“騙子綜合症”的解藥可能是“抑鬱症”。科學作家萬維鋼在《精英日課》第三季課程中,提過一個實驗測試的例子,說把一批抑鬱症患者召集起來,請他們完成某項任務;完成後,請他們各自評估自己的表現及其貢獻。結果發現,抑鬱症患者的評估相對客觀公正,和旁邊觀察者的評估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實驗對象換成正常人,同樣要自我評估,你會發現,正常人明顯“失真”、情緒“失控”:若表現好,他們就高估自己,趾高氣揚;若表現不好,他們就低估自己,垂頭喪氣。

什麼叫抑鬱?參照羅胖的觀點:抑鬱,也許就是當你能清醒地認識到生活真相的時候,你產生的那種情緒。因此,只有所謂“不正常”的抑鬱症患者,才能清醒地看到事實的本來面目,有效化解“騙子綜合症”。

而那些“騙子綜合症”患者的“正常人”,卻用各種方法掩蓋了真相,有時高傲,有時沮喪,通過自欺欺人的手段,去無止境的追求卓越,由此不斷激化其內心的不安全感,並進入死循環,也就是你得持續卓越下去,直到崩潰掉。

文章作者似乎沒有寫完,如果請你續寫一下文章的結論內容,你會傾向於選擇下列哪些個主題呢?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