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耄耋老人赤子心,

卆壽更向百歲行。

少年負笈學成歸,

志存高遠為國興。

自強不息攻難關,

鵬程萬里耀國威。

蒼龍日暮還行雨,

老樹春深更成因。


詩裡的這位老人是童志鵬,

我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

開拓者和奠基人、

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專家、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如他的名字一樣,

他從小就有鯤鵬之志,

也一直走在人生與科學九萬里的

廣闊未來。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他曾設計出

志願軍中裝備最多的

“中國自主品牌”電臺,

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

開拓和奠基了

中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


1997年,

他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3年,獲國防科技獎一等獎,

2017年3月,

獲首屆“CICC(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

終身成就獎”。


蒼龍日暮還行雨,

老樹春深更著花。

2017年12月19日,

童院士因病逝世,

享年93歲。


《科技日報》評價說,

童志鵬的一生,

是艱苦奮鬥的一生,

是自強不息的一生,

是無私奉獻的一生,

是科技興軍的一生,

是創新報國的一生。

書山有路勤為徑,家國為本翱翔志

1924年,童志鵬出生在浙江寧波慈溪縣一個藥商家庭,父母希望他如莊子《逍遙遊》裡的大鵬鳥一樣展翅高飛。忙碌的父親以放養式管教孩子,給了他充分的自主空間,在一片開放而和諧的家庭氛圍中,他能隨己所願買書讀書,並自小養成了熱愛讀書的好習慣。

小學和初中,他雖然成績不突出,但卻讀了大量書籍,增長了見識。1939年1月,他進入上海曉光中學讀高一。年輕熱血的他與同學一起參與了地下黨的“學協”活動,團結進步同學,組織學生看《家》《春》《秋》和《西行漫記》等具有進步思想的書籍,交流彼此的心得,共同暢談未來的理想。

因為自小對工業感興趣,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交大電機系。大學四年,他勤奮刻苦,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畢業後,他經老師介紹到上海國際電臺工作,主要研究短波發射機、天線設計,實現對外廣播。這段實習讓他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對他後來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短暫的工作後,他以全國第三的成績通過了國民黨政府組織的留美考試,得到了去威斯康星大學深造的機會,並獲得了博士學位。

幾年的美國生活學習,讓他見識到更大科學殿堂的同時,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決心以自己的所學為祖國機電事業貢獻一份力。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50年,童志鵬(左二)回國前同留學生朋友們的合影

1950年,從美國斯康星大學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的他,艱難輾轉回到中國,以滿腔熱情與滿心自信投入到建設祖國未來的征途中。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回國後,童志鵬進入當時中國電子工業主管部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接到了“為抗美援朝戰場設計我國第一臺軍用步談機樣機”的任務。

步談機是一種小型便攜式無線電通話設備。它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輸出功率小、耗電省、攜帶方便。

在國內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的情況下,他靠著出色的能力和艱苦實驗,僅用半年時間就設計出比美式電臺更輕便省電、信號覆蓋範圍更廣、更清晰的第一代國產702步談機,並迅速裝備前線部隊。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52年,上海工作期間生活照

為更好地建設發展中國電子工業,加強軍用電子裝備和信息系統的研製,1955年成立第一個綜合性電子技術研究所——第十研究所,童志鵬作為技術骨幹參加籌備工作,後隨其遷往四川成都。

在此期間,他先後擔任總工程師、副所長等職,並以發展性的眼光,主動提出並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微波中繼通信接力機和我國第一代機載火控雷達。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80年,童志鵬(左二)工作照

後來,他先後領導完成了新一代軍用電臺、航空專用電臺、航空雷達、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設備等眾多電子設備與系統的設計、生產,主持研製了後來被稱為“兩彈一星”電子系統核心裝備的地面微波脈衝接力機、中國第一代機載雷達等電子設備與系統,圓滿完成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電子測控系統調試任務和國家衛星通信工程測控系統的總任務。

1982年,電子工業部成立,他擔任副總工程師;1987年,他被任命為電子科學研究院院長。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86年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建所三十週年紀念(一排左二為童志鵬)

多年學習工作的積累和創新靈活的思維,給了他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成為院長後,童志鵬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革新。

他領導研究了與國際開放系統互聯標準一致的中國研究網,成為中國與國際聯網最早、最成功的系統之一。

他在國內率先使用“綜合電子信息系統”一詞,並不斷推進該項目預研、頂層設計以及各分系統立項,成為我國軍事電子高新技術的開拓者和帶頭人之一。

他提出了平流層信息平臺發展總體設想和技術體系,並積極向有關方面建言獻策,指導並推動完成了“天舟”系列演示驗證任務,為我國這一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1997年,他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他獲國防科技獎一等獎。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97年,童志鵬(右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後與獲獎者合影

2017年,童志鵬榮獲首屆“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終身成就獎”,而他主持編著的《未來軍事電子》《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等著作,對推動我國軍事電子信息系統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回顧童志鵬的學術成長經歷,他見證了新中國電子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全過程,而他作為其中重要的領軍人、引跑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心未泯創新願,白髮尤存求是輝

由於工作需要,勤奮好學的童志鵬先後修習了法國、德、英、俄、日等多門外語,並能熟練運用。談到科研項目的工作經驗,他果斷地說,一定要統籌規劃,必須瞻前顧後,把現在和過去連起來,不斷積累經驗,不斷修改提高,這樣才能讓成果由不成熟到成熟。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89年9月,蘇聯參觀學習(右一為童志鵬)

而他也正是以這樣的前瞻創新性,在科研的道路中上下求索,不斷突破。

他最先在國內提出“預先研究”的科研方法——在一個重大的科研成果轉化或項目立項之前,必須要經過一段符合科學規律的預先研究階段,才能使這個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的裝備和技術。

他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現了信息技術在未來軍事領域的重要作用,並因此發起領導了軍事電子研究,對電子裝備的發展具有相當的指導價值。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75年,童志鵬在成都與十所同事合影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王積鵬盛讚他為戰略科學家,稱他不僅在整個軍事電子信息領域都有涉獵,還對一些其他專業領域做過深入研究。只有深,才能有根,有營養;只有寬,才能有這個面,才能形成整體的思維模式理念。

在日常的工作中,童志鵬態度嚴謹,自我要求高,關注科研細節,為了驗證一些重要結論,不遺餘力地投入時間和汗水。

當時平流層飛艇的能源供給受到很大限制,他發現英國和美國人用一個叫做3∑的概率概念,相關的具體算法並未公開,於是他就帶領研究小組利用自己的理解和平流層規律進行研究,而他們的工作成果與之後美國、英國發表的算法相吻合。

他為“兩彈一星”裝上“電子心”,生命在,奮鬥就在!

1987年9月7日,童志鵬(左四)赴德國參觀學習

丹心未泯創新願,白髮尤存求是輝。晚年的童志鵬,因為低血糖,會一不小心就摔跤。但是他從來不會多在家休息一天,稍有好轉就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之中。即使是在九旬高齡時摔得滿身滿臉都是傷的時候,他也依然親臨科研的第一線。

“儘管頭破血流,但還沒有粉身碎骨”,生命在,奮鬥就在!

2017年12月19日,童志鵬因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從風華正茂起步,到學有所成,那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要永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好好學習,回報母校和祖國”。

鯤鵬志,報國心。雖然他已遠去,但那宏大的科研夢想和堅定不移的家國信念,早已化作新一代科研人的翅膀,翱翔天際。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童志鵬口述訪談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中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童志鵬 | 40年•向創新者致敬》,中國電科

3.《童志鵬:志存高遠 鵬程萬里》,郭乃晨,中國科學報

4. 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