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嘆息橋》用羅生門的方式,幫我們打開了接近世間真相的一扇門,它完美詮釋了人作為個體在面對生活時的狹隘,而正是這狹隘讓我們有了悲與歡,愛與恨,原罪與懺悔,欲求與不滿。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嘆息橋》裡的欲求與不滿,因不在他,而在己。

愛情裡的羅生門,個體記憶的偏差性,人性裡最真實的趨利避害,這部劇可謂講得淋漓盡致。人們溫良著錯過了,冰冷著接受了,然後我們自以為變成智者,誰曾想我們只不過是剛剛走過一段孽緣,然後再踏上另一段迷途。

《嘆息橋》可能恰如其分地長在了我的成長軌跡上 —— 情感裡都是羅生門,映照在生活中又是何其相似。用角色視角的記憶偏差製造羅生門,情節隨角色視角變換從而產生了羅生門效應,時間線裡故事穿插得太巧妙,結局也沒有落入俗套,甚至角色形象豐富到不需要交代每個人的結局。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戀愛中的每個人都能對號入座

《嘆息橋》就這樣以一種羅生門的方式,從每個人的視角分別分析大家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最終演繹出事情的全貌。不同人看一件東西連顏色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兩個人回憶同一件事都會從自我的角度去呈現著不同的動作和狀態,你能說是誰的記憶是錯亂的?

彼此相識於嘆息橋,彼此之間即使各有車票,也終究會失散於繁囂,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雙腳的鸚鵡,究竟能到哪裡落下歸巢?愛過是福份,最終成了別人口中的緣分。嘆息橋不是想試圖去說明如何去愛,而是如何接受不愛,甚至是錯愛,當感情消耗殆盡,會如何抉擇呢?人生苦短,學會放下,或許是我們看完這部劇最大的收穫了。

劇中人物關係錯綜複雜,細節更是處女座般的細思極恐,錯過的人也許是時機不對;也許是命中註定,讓你看清楚真正愛的是誰;也許是嘴太硬,死扛著不表白;總之九成以上是人為因素,本來可以不用錯過的。最終也承認了人性的本質就是利己,仔細想想,其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記憶偏差下,沒有一個人不在說謊。

可以說片子每一集都是從不同角色視角來拍攝同一個時間線,所以在每個人面前的其他人都會有所不同在李子勇的眼裡,自己對女朋友體貼,女友卻總是漫不經心;在Ken眼裡,女友對他總是冷嘲熱諷,百般挑剔。在樂兒眼裡,這兩個男人,一個不細心體貼沒有情趣,一個不顧他人感受太過自我。所以只聽一方的說辭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全部,所謂修養,無非愛時體諒,愛後放手。

整部影片和《綠豆》很像,一些小細節,遠近鏡頭還有人物對著鏡頭的說話就把人物的性格展現出來了。咖啡店還有家居裝飾還是簡約風;畫面還是冷色調有些壓抑;特別是鏡頭語言和畫面構圖,某些片斷有種韋斯·安德森上身的驚喜。比起《綠豆》,少了些慨嘆式的感同身受,卻更像是進入這個精心設計的故事,旁觀他人的人生。感情的停滯、積攢的失望、錯過的愛情……嘆息橋承載的,是終將放下的枷鎖和決意前進的固執。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一個什麼都想試一試,一個只想終生選擇一個口味

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似乎與之後發展又密不可分,每個小人物的生活透射出人性的各個面貌 。或許這是一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幾乎每一分鐘就那麼難忘似乎意猶未盡的劇,一部關於愛自己,愛世界,愛他人,能在心喪中包裹希望的劇。也許給別人的傷痛只有親自撫慰才能平復,自己的傷痛與人分擔才能治癒,更重要是你永遠要成為一個讓自己認可的人。善良地活著,幸福地活著,也成熟地活著。

KEN與母親的關係是《嘆息橋》故事的核心基石。KEN幾乎沒有一次掙扎和抗爭是真正意義的獨立鬥爭,更像是下一個保護和供養者的尋找之路。自小被控制慾極強的母親長期高壓管理,KEN不僅變得懦弱和怕事,還患有一定程度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長期被精神迫害的他一方面他極力想逃脫母親的控制,另外一方面又不斷自願地回到母親身邊,有意無意之間都在享受著母親的精神虐待,成為自己心理扭曲的最大幫兇。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巨嬰的養成,作為單身母親難辭其咎

父母自然有無私奉獻的人間大善,同時也無法擺脫始於自私的主觀控制,大多數家庭會在孩子的叛逆期完成磨合,而Ken與母親在這個沒有父親而更為純粹的母子關係裡畸形的生長著,一個沒有主見習慣依賴,一個自私武斷習慣控制,這注定了一個巨嬰的悲劇。

我們看過不少講原生家庭之禍的電視劇,但是他們設計了大量的場景和橋段,竭盡全力想要展示這些家庭的扭曲,導演恨不得通過不斷的爭吵和打鬧來展現這個人有心理疾病,那個人有精神固疾,但《嘆息橋》不是,它的爭吵橋段很少,導演用非常剋制的鏡頭語言,將這種扭曲和不幸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Ken表面配合度極高下,懂得配合別人到任人擺佈,實際上卻極度自私。他和何樂兒同居,不是因為多愛何樂兒,而只是因為想逃離自己強勢專制的母親。從不被母親認可到被面試官認可的價值轉換,高級的地方在於,這個不認可與認可,都是因為……他聽話。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這部劇導演的剪輯手法爐火純青,前幾分鐘為過去時間線,後面是現代時間線,我們每一集看到的都是一個局部的角度,通過多個視角串聯放大,來還原起一個完整的故事。時間加串聯交錯的剪輯手法,從兩個時間點出發,最終過去與現代相交。

其實《嘆息橋》根本沒打算展示所謂的“真實生活”。故事無法豁免於講述人的視角,我們都活在自我視角里的“真實”。一個角色展示的故事就像他做的一個白日夢一樣,它的最大價值不在於探尋客觀事實,而是展示人物隱秘的內心世界的真實面貌。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你看與我看不同,但是我們又在同一個環境裡,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懸疑劇,我們既不瞭解彼此,也永遠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甚至連我們的親眼所見也未必真實,我們都太習慣自己的主觀判斷了。帶著這個邏輯繼續看,請時刻保持懷疑。

李子勇看出一個顧客出軌,女廚師卻覺得他們很幸福。之後女廚師盤貨發現橄欖油的消耗不太正常,店裡的夥計從容解釋到用的快說明生意好。李子勇聽著他們的對話,然後他衝鏡頭說了一句臺詞“一個人有沒有說謊很容易就能看出”。這裡有個點,劇中的李子勇打破了故事空間裡的第四面牆。雖然我們的屏幕是一個二維的平面,但是故事中的畫面表現的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三維空間,這第四堵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鏡頭的玻璃,劇中角色在玻璃的那一邊我們在這一邊,而李子勇衝著鏡頭說話就穿透了玻璃,原來我們和劇中角色在同一空間。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在同樣的經歷中,自己與其他人的表達甚至記憶卻不完全一樣。或者是,你的朋友們對一件事,會講述兩個不同的版本給你聽。每個人因為教育背景、性別、性格、成長環境等不同而對同一件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這種無意識的、有差別的感受一般不會當場就會形成強烈的對質,但當矛盾真正爆發的時候,爭論雙方常常被當前的點火線所引起的情緒波動遮蔽了眼睛和理智,羅生門就此打開!

《嘆息橋》裡的羅生門,帶我們接近真相

黑澤明的《羅生門》透過一場慘案,令自私的謊言將真相陷入漩渦。

每個人對愛、人性的定義和界線不同,相互之間產生的衝突,真實到可怕。每次嘗試去感同身受的時候都會毛骨悚然,如果發生可能會讓一個人毀滅、重生,變得更加漠視。日復一日消滅的是膚淺的新鮮感,加深的卻是對人性弱點的洞察與體諒。

感謝生命中愛得隱忍愛得深情的那個人,沒有你的出現,也不會懂什麼叫愛情;平淡沒什麼不好的,靜水流深,就是這部劇帶來的最大收穫了。

如果你想接近生活的真相,推薦你看這部《嘆息橋》,如果你想愜意輕鬆的生活,還是不要踏進《嘆息橋》裡雲遮霧繞的羅生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