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孩子到了2歲以後,越來越多的媽媽抱怨:

家裡的燈一定得孩子開關,要是沒讓他做,準會哭鬧不止。

媽媽的鞋子一定得媽媽才能穿,要是別人穿了,必須得換回來,要不然,小傢伙一準得急哭了。

孩子擺好的玩具,不小心給碰倒了,把原先擺放的順序給打亂了,他看到後便哭鬧不止,直到把玩具恢復成原來的順序才會停止哭鬧。

……

對於孩子這些“無理取鬧”,家長們感到疑惑不解,也讓人頭大不已。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正處在秩序敏感期,這是孩子成的必經之路。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寶寶在構建自己內在秩序的同時,對外在秩序的一種需求。這個時期的孩子,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就會哭鬧不止。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般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因為秩序被破壞而哭鬧,但秩序一旦恢復就能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在自我意識萌芽後,孩子會為了維持秩序而大聲說“不”。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大聲說“不”,一旦發現有違反他秩序規則的事情,就要求一切都要重新再來。

秩序敏感期對孩子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孩子從小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小孩,無法將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沒辦法持續做一件事。經常看到好玩的東西,想也不想,看也不看,就拿起來玩,但是,沒過幾分鐘,又丟掉。接著又繼續往下拿另一個東西。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內心紊亂的孩子。

那麼,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時,做為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1.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當孩子看到一樣物品擺放的位置,不是他原先認識的那樣。孩子看到後,會很難受,所以必須去把它恢復原位,這時,做為家長不應該阻止,而是應該滿足他的這種要求。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比如:當孩子發現爸爸用了媽媽的手機後,強烈要求爸爸把手機還給媽媽時,爸爸一定要配合,而不要認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配合他是縱容他的”任性“。

這時爸爸需要理解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快樂。這樣做也能讓孩子瞭解到,每個東西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讓孩子能夠適應環境,能夠在細節上支配環境。

2.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如果看護人或是生活環境頻繁變換,會讓他們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從而影響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曾經一對夫妻帶著未滿3歲的孩子去旅遊,但是忘帶了孩子平常在家的那條毛毯。孩子在家時,睡覺前都要躺在毛毯上,一邊撫摸毛毯的習慣,這樣才能安全入睡。這次出去旅遊忘了帶,睡覺時,孩子一直不肯睡,一直哭鬧不止。沒辦法,爸爸只能出去外面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毛毯。當毛毯買回來後,孩子躺在毛毯上,一邊摸著,不一會兒就安靜的入睡了。

這時因為孩子會把他出生時所在的環境固定為自己的秩序形式,而當這種他所認識的秩序被打亂,孩子就會像受了刺激,哭鬧不止。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3.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不能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所以,家長在家裡給孩子提供一個整潔、有序的環境,比如家裡的日常生活用品要擺放好,每次用過的東西要記得放回原位,最好也不要去改變孩子東西的位置。

這個時期家長還可以利用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孩子把家裡擺亂的物品擺好,家長要給予鼓勵、表揚,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樣,當孩子的秩序敏感過了,孩子也就養成了”隨時幫助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其實並不是,只是他們處在秩序敏感期!

4.允許孩子重來、重複做某一件事。

當孩子的秩序被打亂時,總是會哭鬧著要求重來。這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覺得孩子無理取鬧,不要嫌他麻煩,更不要對他發火。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時,還喜歡重複做一件事,因為孩子通過重複能夠獲得內在的秩序感。當 他重複一件事後,就會了解了規則,能夠從中得到快樂,所以就會反反覆覆地玩下去。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如果有著良好的秩序習慣,在他6歲後就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如與和諧。

所以,在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時,做為家長,要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讓他安全地走過秩序敏感期,讓他們長大後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