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近現代以來,在我們印象中沙特、阿聯酋等國是富有國家,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東還有一個最富有國家,並不是沙特等國,此國就是伊朗。當時伊朗是中東地區最富有國家,而且軍事實力也很強大,在中東是"大哥"級代表。但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經濟發展就沒有以前那樣快了,而且被沙特等國甩開了。當我們翻開七十年代伊朗人的生活資料時,我們會發現伊朗那時開放度讓人驚訝,女人不僅穿迷你短裙,而且具有現代化氣息,讓人彷彿感覺到置身於歐洲。的確上世六七十年代,伊朗很富有,主要原因還是伊朗巴列維王朝藉助戰後的石油開發,石油價格大漲,伊朗成為世界第四大產油國。

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據資料記載,上世紀1968至1978年的10年裡,伊朗經濟年增長率是16% - 17%,這樣快的速度即使放在現在都是各國可望不可及的目標。人均GDP也從1961年的160美元達到1978年的2250美元,這在當時就是富有國家標準。而伊朗藉助西方國家工業化標準,把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到52%,在七十年代,伊朗就已經建立很完整輕重工業體系。而1976年,伊朗每天石油產量就是660萬桶,出口量僅次沙特。當時伊朗富裕後,伊朗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荷蘭買鮮花,法國買礦泉水,東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

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這些要歸功於伊朗巴列維王朝的改革計劃,巴列維國王並不想只借助石油掙錢,他還有一套切實可行的12項計劃:重新劃分土地,把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森林和水利資源納為國有,實行工作私有化改革,國家在私有化得到利潤由工人分享。政治上推行選舉,鼓勵婦女參選,重視教育、醫療,全民實施免費的醫療,實施農業化發展。國家富了,巴列維國王也有了雄心壯心。他想讓伊朗快速超越歐洲國家,力爭20年內建立第五大工業國。巴列維提出了25%的經濟增長目標。軍事上從美國購置F系列戰鬥機和基德級驅逐艦,要做世界軍事前五強。

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革命浪潮國家:就在巴列維國王雄心勃勃要建立發達國家時,國內卻湧動著一股反對國王的運動。伊朗從1977年開始,在巴列維國王的開放體制下,伊朗民眾開始上街遊行表達他們不滿。此時遠在國外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看到了希望,他利用各勢力之間的矛盾,不時鼓動人們推翻巴列維國王。當伊朗民眾大喊"打倒國王"的口號時,巴列維國王看到國家雖然發達,但依然有許多問題要改進,於是及時改組內閣,並想武力鎮壓這場群眾抗議活動。霍梅尼回到國內,並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新型國家。

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伊朗伊斯蘭革命沒多久,伊朗靠著巴列維王朝積攢下的財富開始了兩伊戰爭,這場長達八年的戰爭,拖累了伊朗。國家再富有,也扛不住長期戰爭花銷,伊朗逐漸從發達國家行列消失,曾經中東最富有國家名單中也沒有了。如果伊朗沒有石油,恐怕早已是一個"赤貧"的國家。但即使盛產石油,由於美國的打壓和制裁,伊朗的石油也賣不出去,致使伊朗經濟舉步維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為什麼伊朗大部分民眾對現在生活很滿意呢?一是巴列維王朝的貧富差距太大。雖然巴列維王朝時伊朗很富有,但這個"富有"只是總體的,那些穿短裙享受西方生活的只是伊朗上層社會民眾,而底層民眾卻很貧困。1978年時,伊朗農村消費只剩下19%了。城市中貧困差距較大,最窮的17%人口只有1%的收入,一半德黑蘭市民擠在50處棚戶區。石油收入大都進入王室成員腰包。高失業率、高膨脹率在伊朗居高不下,而且王妃奢侈無度,不僅穿戴奢侈驚人,甚至慶典時調用法國165個大廚做美食。二是巴列維王朝正統性不強。伊朗是一個以波斯人為主的國家,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而巴列維王朝則是從一個哥薩克軍閥通過兵變而建立的王朝,在伊朗並不代表多數。因此,這樣一個王朝再加上王朝內部腐敗,而且政策失誤,早晚會被民眾拋棄。

國王在位38年國家富有,教主上臺40年國家不富,為何民眾很滿意

雖然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從一個君主制國家進入一個政教合一國家,但伊朗在政治體制上卻實現了真正的選舉,而且政教合一體制並不是一無是處,伊朗神權統治總體相對寬鬆。比如,婦女的選舉權和受教育權得到了保障。15-24歲婦女上學比例,從1979年的42%上升到現在近99%。今天的伊朗大學有60%以上女生。而且女性伊朗在科學和工程學科更是高達70%,現在議會中還有很多女議員。雖然女性權力提高還不足,但作為神權社會比沙特等國要強多了。伊朗民眾對現在體制之所以還算滿意,主要還是巴列維王朝的富有掩蓋了很多貧窮,而伊朗現在並沒有嚴重的貧富差距。民眾雖然不富有,但也不像巴列維王朝時那樣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