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要說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徵,那麼菜市場,就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真正的底色。如果想要看一座城市最具煙火氣的地方,那一定要去菜市場。

每到一座新的城市,我必定先往菜市場鑽,也發現了無論是在廣州、香港、澳門,還是在重慶,成都,每一座城市裡的菜市場都是鬧哄哄的,充滿綠色以及活力。生猛跳躍的海鮮,壘得高且鬱鬱蔥蔥的菜堆兒,新鮮清香的水果,一切充滿生機,讓人深感與繁忙生活大不相同的底色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攝像:你最好看

菜市場,它包羅了人生百味。要是置身其中,靜默地環顧四周,聽當地人用方言交談,聽不同方言混合著。再深呼吸三秒,聞下蔬果的味道,那就像給疲憊的身體充會兒電。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攝像:你最好看

如果今天的你,有點疲勞,有點焦慮,有點不知所措,那就跟我去逛一下廣州的菜市場。

廣州的菜市場有大型的農貿市場,也有夾擊在居民樓之間,更有藏身在老市區的街頭巷尾處。遠遠還未見著菜市場的身影,就聞到一陣菜市場特有的味兒。海鮮的腥、蔬果的清香、煲湯料的濃郁香味,還有燒臘、滷肉特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的濃郁味道。

生活在廣州的人,飲食風味各異,再加上這裡水陸交通方便,每天都有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新鮮美食。

菜市場:時令的報時器

在如今四季極度不分明的年代下,菜市場成為了時令的報時器。一年四季,蔬果鮮綠,果味飄香。不同時節,就有不同的蔬果上市,佔據攤位C位。而有些蔬菜,一年四季為常客常駐菜市場,如生菜、白菜跟番薯葉等蔬果。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蔬菜攤位滿目翠綠,一減視覺疲勞,但它帶來的衝擊遠遠比不上水果檔口。水果檔口的味兒令人著迷。要是你有幸在檔主剛壘完水果時抵達現場,那就能聞到新鮮水果沁人心脾的芳香。水果們各釋放出不同的芳香,芒果特有的香味、柚子香,還有巨峰葡萄清幽的葡萄香味。早些時候,榴蓮當季,大老遠就能聞到它那令人又愛又恨的香味。

中秋前後,柚子上市,紅白柚被壘成小山,被切開放在檔口前當“模範生”的柚子,果肉飽滿,碩大顆粒,得是有經驗的買家,才能挑到這般好的果肉。柚子的清香,總會令人想到幼時的中秋,每逢中秋,才有柚子吃。

那時候媽媽買來的柚子在拜祭完月神之後,被藏放在角落。那時謠傳柚子需要用力往地上摔多幾次,才會鮮甜,所以每天我都要抱著柚子當足球一樣,又踢又扔。如今,已經知道那“虐待”柚子才會甜的方法,絕對是謬論,只要我們留時間給柚子,買來後放一段時間再打開,才更又可能品嚐到顆粒飽滿,酸甜醒胃的柚子肉。

菜市場:就是要夠鮮夠腥

有人聞到菜市場海鮮味會無意識呈作嘔狀態,但海鮮吃貨們可卻特愛海鮮的腥味。菜市場海鮮檔的腥味,一陣陣的飄,夾擊在空氣中,讓人不敢大口的呼氣吐氣,但就是這口新鮮的腥味,才讓人買得放心。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廣州毗鄰潮汕、陽江、湛江等沿海城市,海鮮的種類多且新鮮。

這個季節,螃蟹、活鮑魚、象拔蚌、花螺、蝦、白貝、生蠔等等,生猛活躍,肥美鮮甜。部分菜市場,如沙園西華市場、龍津市場、萬松園,還能見著鱷魚、龜、蛇等少見的野味海鮮。

從沿海城市運輸過來的梭子蟹被綁住了“手腳”,規規矩矩躺在簍子裡。肥大活躍的基圍蝦,透過微微淡藍色夾擊著透明的外殼,看到蝦頭處飽滿的蝦膏,檔主一手操起撈蝦的簍子,一手拿著大盆子,麻溜的幫顧客裝好活蹦亂跳的蝦。時下已過了小龍蝦旺季,盛放小龍蝦的大盆子被移到一邊,好幾只正在緊張的謀劃越獄。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肥美的生蠔跟薄殼被裝成一小袋,放在碎冰中。魷魚跟八爪魚進入永久的睡眠,耷拉趴在冰塊上。海帶魚、海魚等也陳列在旁邊,發出腥且鮮的味道。其中,薄殼算是廣東地區特色美味之一,殼薄肉飽滿,加點金不換爆炒,鮮甜而美味。

菜市場:師奶們還原生活本質

菜市場除了極具生命力及活力之外,也是城市最具市井氣的地方,這裡是有著人煙、人情味。

每天早上,師奶們拉著小推車抵達戰場,在這裡挑挑揀揀,與檔主討價還價,暗中較勁,她們是最瞭解生活本質的人。在她們心中,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吃得好。能在大大的菜市場中,挑出最靚最正的貨,以最平的價格拿下,那今天的工作就起了好的開頭。

她們是嗅覺最靈敏的人,經過豬肉檔口,用手戳戳,再把身子微微向前傾,就能知道這肉靚不靚,是否是隔夜肉。菜市場哪兒有新鮮又靚的貨,她們也能再第一時間嗅到,然後極速攻下好的菜品。

不過,有經驗的師奶們,光顧的是熟悉的檔口,她們會在“對味”兒的檔口固定採購食材。對於她們來說,長年累月的買菜經驗,已經練就她們一對火眼金睛,店主們也對她們瞭解透徹。他們之間的交易,已不再是幾毛一塊的生意,而是像老友般的默契。師奶們經常光顧的店家,也必是有原則,也有一定的脾性,令人長久購買。

她們一般要兼顧一家三代乃至四代的飲食,每天買菜就算一次小型的作戰。廣州人最愛煲湯,菜市場上都有專門的湯料店,有散裝黃芪、竹笙、冬蟲夏草等等煲湯材料,也有包裝成小包的湯料包。

師奶們是煲湯的能手,她們能夠一週七天,幾乎天天變著花樣煲湯,煲不同味兒的湯,讓家人喝上一口溫潤順滑的湯。她們也會根據季節不同,調整購買的花式,例如時下為秋季,買上兩節蓮藕回家煲排骨,潤肺滋潤。我一直覺得師奶們就是行走的美食專家,她們藏著豐富的美食秘籍,為家人的胃,提供不同的美味。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菜市場:旺盛的人煙味驅走疲憊

食,應該是最治癒的方式之一。好像無論是誰,在考慮在吃的方面,雙眼迸射的光芒,完全是不會遜色於在解答奧數題。

傍晚五點半之後,下班的工薪族紛紛走入菜市場,他們中有人可能剛擠下地鐵有些疲憊,也有結束一天工作雙眼無神的,但一踏入菜市場,則會快速切換模式,臉上露出認真思索的表情。

年輕的工薪族與師奶不同,她們居無定所,可能今年在天河租住,明年搬到白雲,隨著工資的增長以及個人的職業發展,他們不斷在變更租住場所。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今天哪個檔口的叫喚聲大些,菜新鮮點,樣式多些,他就會駐足挑選。比起師奶們的大手筆採購,工薪族購買的食材都比較精巧,一條小排骨,一塊錢豆腐,或者一條羅非魚,加上一小把蔬菜就足以湊合一餐了。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他們在菜市場上,為每日三餐精打細算的樣子,令人覺得踏實。在如今,年輕一代的消費越來越被詬病,過度盲目消費之下,是人失去自我的變現。而一旦踏入到菜市場,抓起一把蔥、一把青菜、一條魚,才會恍惚知道,原來生活本真就是如此。很多外物傍身,絕對非必需的。

工薪一族們買菜的量,並不多,大多是獨居在外的人,或者跟三兩好友合租。一把青菜一條魚,就是一頓飯。要是要準備第二天便當的,則需要買多一點肉或菜。在珠江新城或CBD上班的人,一頓飯少也要二十來塊,為了省錢或者吃得健康乾淨,生活在這裡的工薪族也學會了帶便當。便當跟晚餐一般,也是越簡單越好。

說到買菜的分量,不得不提南北之間的差別。早些年看北方朋友買菜,都是一車一車的買,白菜一筐筐抱,但在南方,或者說在廣東,買菜都是按一餐分量購買。一根蔥花、兩顆蛋、三顆辣椒,老闆都會賣給你。甚至一個兩斤重的芋頭,老闆都跟你說,可以只切一半。

菜市場:不止是買賣交易,更是人情來往

要是有人活不下去,就扔他去菜市場

菜市場是最原始的人類交易模式,這裡沒有複雜的會員制度,也沒有錯綜複雜的折扣信息。

檔主們也大多熱情,儘量滿足顧客的要求。要是在一般的大超市,處理海鮮生魚都是按斤收費的,而在傳統的菜市場,老闆不僅會幫忙把食料處理好,還會分享烹飪美食的方法。要是遇上三兩好心的師奶,也會參加美食討論大賽中,教你做蒸魚,告訴你如何將魚頭湯熬得像牛奶一般乳白鮮甜。

在龜崗市場、沙園西華市場等老市場,攤檔檔主跟顧客之間多有相熟。他們在挑菜之間聊家常,聊著昨天買的肉做得如何,是好還是壞,要是沒買到心目中的“靚貨”,那也可以投訴一下檔主。

下午時分,人流量小,賣肉及賣海鮮等攤主休市回家休息,擺在最外邊的水果檔,門口支出一個小凳子,老闆泡著茶“宴請”老顧客。到了三四點,等待接孩子放學的爺爺奶奶散落在菜市場各個攤檔,聊著家常,時間一到,就紛紛走出菜市場。有些會順手在剛上市的滷肉檔買些滷味,或者在煎餅檔口,買些小吃,捎帶給放學的孩子吃。

檔主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也有賣的是各地特產。就如專門售賣潮汕特產店,店裡賣著粿條、無米粿、蝦餃、粿汁皮、綠豆餅等等,還有類似普寧豆醬、地都冬菜這些地道且小眾的地方美食,讓遠在他鄉的遊子能夠吃到地道家鄉美食。

在員村、車陂、東圃等城中村的菜市場附近,在傍晚時分還能看到流動的攤檔。這些攤檔多是本土的老人擺置的,一袋檸檬、幾把紫蘇、三兩香蕉、散落的小芋頭等等,就足以成一檔口買賣。老人們佝僂著腰,用帶口音的粵語叫喚著。與菜市場不可議價對比,老人們的價格開得高高低低的,要是你問了價沒買,他們就會趕緊給你降價。年輕人們偶爾會過去光顧,半買貨半支持老人們。

菜市場:生活最不可或缺的能量之源

如今生活越來越便捷了,電商新模式的生鮮超市不斷出現,線上購買轉瞬間就能送貨上門,但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時代會不斷進步,散落在社區、街道上的菜市場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在鬧哄哄、有些髒、有些味兒的菜市場,才能讓人在短時間、小空間內,感受到生活最本質的氣息,被菜市場的人情味、市井味,所治癒。

#我,無條件寫作#

內文圖片除特別標註外,皆來源今日頭條免費正版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