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萬眾期待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盛大開播(為什麼說盛大?因為女主家姓盛),這也是趙麗穎和馮紹峰結婚以來,第一次銀幕同框……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男女主相遇,馮紹峰和趙麗穎夫婦

雖然,目前播出的兩集,幾大流量主演都還沒亮相,出來的畫風是這樣的……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女主小時候,劉楚恬飾演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萌萌噠小明蘭

該劇是根據網絡作家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揚州一個官宦家庭盛家。目前,電視劇裡還沒出現朝代背景的交代,但兩個小男主一出場就討論了一段高遠志向——他們想一文一武收復燕雲十六州,那麼很明顯,就是宋朝了。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馮紹峰和王仁君小時候……

當然,雖然有著名歷史名詞,它卻不是一部歷史劇,這部劇主要講的啥內容呢?官方宣傳是: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展開了一幅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用我們通俗的話講,這又是一部大女主戲,而故事的大局,是一部宅鬥劇。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就是這個少女的成長、愛情、婚姻宅斗大戲

1.女主家的宅子到底多大

以我們現在的城市家庭結構,宅子幾十平,成員通常是爹媽加獨生子女,多的也就一個兄弟姐妹,想鬥起來,大概只有子女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同仇敵愾進行混合雙打……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女主捱打

但,在追求多生優生,為國家貢獻人頭稅的古代,一個大戶人家,不分家的情況下,光一代人口就比我們祖宗幾代加起來都多。那麼,看看女主盛明蘭家的宅子到底有多大呢?盛家家主盛紘不算什麼高官,按出場說的,是揚州知州的副手——通判,相當於揚州二把手。家裡有一個正妻、兩個小妾、男孩三個,女孩四個。所以,該劇剛播出,就有人大呼:這個宅鬥戲,好像宅子不夠大呀。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一家之主盛紘

我們先來看看宋代的通判,大概相當於一個什麼官。《宋史·志一百二十·職官七》記載:“宋初懲五代藩鎮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時大郡置二員。餘置一員。州不及萬戶不置”,通判是宋代為了防止唐末藩鎮坐大的局面而設置的官職,大一點郡裡有兩個通判,小一些的,就設置一個,如果一個州連萬戶家庭都不足的,就不配置通判了。

這段記載,大概是泛指,因為,宋朝的行政區劃裡,已經沒有了郡,而是路、府(州軍監)、縣幾個等級。

話說回來,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朝就用文官坐鎮各大州府,稱為知州,但就是這樣,天子也是牽著腸子掛著肚——不放心,於是又派一副官——也就是通判作為監督。通判的職責:“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籤書施行。”就是說,長官想幹啥,得和通判一起簽字才能生效,因此,通判也稱為“監州”,雖然是下屬,但就是監視你一人獨大來的。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和市委書記,或市委秘書長的關係。

《水滸傳》裡,宋江就是被通判給告發,從而逼上梁山的。可見,通判的監管範圍大大的。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盛家家主穿上官服了,大宋大官帽

不過,想就此論清楚盛家家長屬於幾品官,好讓大家有個直觀概念還是不容易的。宋代的各州大小不一樣,官職的品階也就不一樣。而且,宋代的官職系統繁雜,分為實職和虛職,本官位是一個官職,實際去幹的活,是另外一個官職該乾的內容。比如,在朝廷裡的三品大員,被派到地方去當通判,那麼,通判就是他實際乾的事,而三品大員那個官職,只是他拿工資的職位,該職位的本位工作,又有其他人替他“權知”幹著。

典型的像包青天大人,淳祐二年擔任龍圖閣直學士、右司郎中,但他實際的活兒是“權知開封府事”,那麼,他只需要管開封府就行。也就是他經常自稱的“本府”。而在外人嘴裡,他又經常被叫“包龍圖”。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也就是說,通判只是差遣官,並沒有實際品階,每個通判,都有他自己的本官位,也許是一品,也許是九品,並不固定。從盛家大老爺的描述,他是被從京城踹出來的,他的本位官職應該不是那麼高,至少,相比起宰相、侯爺等既貴且富的大宅子,通判家宅鬥,似乎格局確實小了一點。

不過,正所謂“三個女人一臺戲”,兩三個女人就能鬥破蒼穹,更別說,還有他們開枝散葉下來的一大家子。不鬧幾個矛盾,鬥出點花樣,欺負欺負小三,滿足一下現代女性強烈譴責第三者的訴求,難道聚在一起搓麻將嗎?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2.各種稱呼是真的嗎?

除了宅子問題,該劇另一個被人吐槽的點,是各種稀奇古怪的稱呼——把家庭裡大老爺稱為“主君”,嫡母稱為“主母”,其他生了孩子的小妾,從上到下,都稱為“小娘”。因為這些稱呼都是平時已知的稱謂裡不常見的,因此,甭管是否符合歷史,大家聽著,都忍不住先尷尬一遍。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其實,一家之主的男主人稱為“主君”,是有史可考的。早在先秦時期,“君”就是下層或孩子們對貴族、長輩們的一個尊稱。

後來,“家君”“尊君”“家公”這類的稱呼不絕於書,如“君與家君期日中。”——《世說新語·方正》;“此尊君不肯耳”《晉書·王述傳》;“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晉書·山簡傳》,等等。君已有代指尊稱一家之主的意思,那麼“主君”一詞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初,“主君”一詞大多指國君,《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齊侯使高張來唁公,稱主君”。一國之君是主君,一家之主,也是這個家庭裡的最高長官,因此,“主君”變為一個小家庭的老爺的代稱,就隨之出現了。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風操》裡就有說:“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小妾稱丈夫主君

另外,《知否》劇中選用這個稱謂,大概也是做了考究的,就在宋朝人自己的官方正史《宋史·列女傳》中,這個詞就被一個女人用上了。

“王貞婦,夫家臨海人也。德祐二年冬,大元兵入浙東,婦與其舅、姑、夫皆被執。既而舅、姑與夫皆死,主將見婦皙美,欲內之,婦號慟欲自殺,為奪挽不得死。夜令俘囚婦人雜守之。婦乃陽謂主將曰:‘若以吾為妻妾者,欲令終身善事主君也。吾舅、姑與夫死,而我不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之人,若將焉用之!願請為服期,即惟命。苟不聽我,我終死耳,不能為若妻也。’主將恐其誠死,許之,然防守益嚴。”

說有一個姓王的貞潔烈婦,本來和老公、公婆一起安安穩穩地生活在一起,大元朝攻入南宋時,王烈婦的公婆和男人一起死在途中,主將看見王烈婦長得漂亮,就想把她收到房裡沒羞沒臊,但王烈婦是貞潔烈女呀,當時就又哭又鬧,採取了多種自殺的方法,都被主將攔下來了。王女士急中生智,為了給丈夫和公婆守孝,就編了一段話忽悠主將,藉著為公婆和老公辦個喪禮為由,拖延時間。就是這段陳述裡,出現了“主君”一詞。“你要是打算納我為妻妾,讓我終身侍奉主君你……”

由此可知,“主君”是實實在在有的。

至於盛家子女們怎麼稱呼這個一家之主,當然是“爹爹”一詞最合適。《四朝聞見錄》裡,宋高宗稱宋徽宗,就是喊爹爹。清代梁章鉅的《稱謂錄》又舉例佐證,證明宋朝宮闈裡對皇帝都稱“爹爹”,後來民間也由此沿用。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女主喊爹爹

在古代,一家之主稱君,一家之母,則多數被稱為“君母”。《儀禮·喪服·小功章》:“君母之父母、從母。”鄭玄怕大家看不懂,註釋解說道:“君母,父之嫡妻也。”《左傳》對此加以佐證:“蒯聵得罪於君父君母,逋竄於晉”,就是說衛國的太子蒯聵,不被著名的衛靈公和嫡母南子喜歡,只能收拾東西滾到晉國去了。題外話,這段時間,孔子也在衛國,還創造了著名的典故“子見南子”。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女主見男二,知禮後退

《知否》劇裡採用和“主君”對應的稱呼,把嫡母喊“主母”。早先,主母一般是指一國之主的老母親,後來也漸漸演變為一個大家族裡管事的女主人。不過,主母只是個統稱,各種身份的人來稱呼主母,也是有其他稱謂的。比如東漢劉熙所作的《釋名》中說,小妾把丈夫成為“男君”,丈夫的原配妻子,就稱為“女君”。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丫鬟稱一家之母

歷朝歷代對嫡母的稱謂也很多,如“娘娘”“大人”“姊姊”“家家”“娘子”等等。

把親孃喊“姊姊”的,是北齊高家的事。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祖娥被痴情的弟弟長廣王高湛霸佔,甚至還懷了孩子,李祖娥羞愧得不敢見以前的兒子,兒子也覺得羞恥,怒斥:“你以為我不知道嗎?姊姊肚子大了,所以不敢見兒子。”

宋代釋印肅寫的一首《頌十玄談·達本》中,把親媽喊“娘娘”。

策杖還須遠本鄉,未曾舉足見娘娘。

多時不隔如今面,子母連天笑一場。

所以,如果下次見到有影視劇用了以上這些稱謂,千萬別見怪。

另外,劇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娘”這個詞。這個確實讓人難以理解,話說,小妾本身已經是小娘了,還要被裡裡外外的人都稱小娘,孩子也被代指是“小娘養的”,這其實也是蠻欺負人的。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誰都把小妾喊小娘

關於小妾被嫡母家孩子的稱呼,陸游在《家世舊聞》裡說:“八月,祖母生先君;九月,杜支婆生叔父。”自己又作註釋說:“先世以來,庶母皆稱支婆。”陸游是南宋人,他所說的“先世以來”,應該包含了北宋,所以,北宋年間的人稱呼庶母,應該是支婆才比較正確。不過,這稱呼確實難聽了點,即使劇裡要啟用這詞,女演員們大概也會集體抗議——我們還不是婆子。

劇裡還逢人稱“娘子”,說起來,“娘子”的使用度最廣泛,解釋也不相同。《南村輟耕錄》裡說,“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國夫人,皆曰娘子”。而翟顥的《通俗編》裡則說:“杭人議親帖,蓋當時女子在母家即稱娘子……”合著,老公喊老婆叫娘子,下人稱女主人叫娘子,姑娘沒出嫁叫娘子,宮裡的妃子們,也叫娘子……全世界都被白娘子承包了!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最後,從目前更新的兩集來看,雖然劇情節奏還沒有進入主題,卻已經吸引了不少好評了。畢竟,畫面一打開,就有各種遵守古禮的場景映入眼簾——盛府嫡長女婚嫁,按納徵之禮,男方送來了兩隻大雁。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納徵送雁和鴨子

接著,賓客賀喜的空隙間,又有先秦貴族的遊戲項目——投壺,對於我們這些講究的人來說,嗯,這劇還是挺講究的!

不過,劇中也有粗糙的時候,比如,壞坯子,被讀成“胚子”,美人才是胚子啊。另還有好幾處讀錯音的地方,以及外人當著主人的面說,“(你家)小女不錯,嫁了個好人家”,嗯?老兄,尊敬一點好不?“令愛”也稱一聲啊。如果不會,來搜歷史學習一下呀。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紅衣盛明蘭

當然,這都是些無傷大雅的錯誤,畢竟,這裡還有姑娘們的新晉老公朱一龍,顏狗們,繼續到劇中談戀愛去吧!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朱一龍飾演齊衡,女主鐵桿粉

《知否》裡的各種稱呼,是胡搞還是講究?一篇文章帶你導看


▲可惜她名花有主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