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張愛玲

永遠的張愛玲

這幾天閒來無事翻看張愛玲的一本書,有《傾城之戀》《半生緣》還有一些散文.........有才華的女子除了三毛外,喜歡的就是她和蕭紅。

她是青花瓷上的濃淡轉筆,是曲調裡的抑揚頓挫,清冷孤傲中暗藏著女性柔情……她,終其一生,橫空出世地來,旁若無人地活,聽天由命地走。她,就是民國奇女子張愛玲。

1995年9月8日,中秋節,一代才女張愛玲被發現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內,終年75歲。在她去世後的20年裡,“張愛玲”這個名字並沒有隨之冷淡,相反越來越熱,生前不曾發表的作品不斷被翻出。她那超越時代的作品,如今讀起來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今天,就讓我們從她的作品,解讀這位傳奇女子的傳奇一生……

她用七句話寫儘自己的一生

永遠的張愛玲

對於張愛玲來說,家或許是“一襲爬滿了蚤子的華麗的袍”。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麥根路一幢沒落貴族的府邸,這裡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家。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光緒年間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流黨”的主要人物;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女兒;生母黃素瓊(又名黃逸梵)是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後母孫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孫寶琦之女。然而,在這個大家族中,卻時時上演著一幕幕活生生的世事變遷、人情冷淡、聚散離合。外表風光,裡面卻腐朽不堪,缺愛不幸的童年給張愛玲留下了巨大的人生陰影。

永遠的張愛玲

一樁不幸的婚姻,沒有人受益,每位都會受傷,而最大的受傷者便是子女。來自於父母這兩條支流的痛苦,到子女這裡便匯聚在一起。這種痛苦的匯聚使子女們不能如正常人一樣看待人生,連思考的角度也是悲傷的。

張愛玲的父母在結婚時曾是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然而婚後不久,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開始花天酒地。嫖妓,養姨太太,賭錢,吸大煙,一步步墮落下去。受過五四運動和新文化影響的黃素瓊無法忍受丈夫的紈絝作風,扔下女兒,離家出走,出國留學。後來,張志沂再婚,後母孫用蕃進門。張愛玲因與後母的關係不好,經常受責打。嚴重的一次竟遭到父親超過半年的軟禁,最終,張愛玲逃離了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奔向了母親的家。

永遠的張愛玲

張愛玲沒有料到,錢的問題,最終消磨掉了母女間的情感。

由於母親經濟能力有限,從來沒做過家事的張愛玲不得不學習自己洗衣服、做飯、買菜、搭公交車、省錢……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張愛玲因優異的成績獲得800港幣的獎學金。但是母親來香港看張愛玲時,把錢全部輸光,也沒有過問張愛玲之後的生活如何度過。正如《小團圓》裡的那句話,“我覺得一條長長的路走在了盡頭。”她自覺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也走到了盡頭。

永遠的張愛玲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戀情,雖短短三年,卻是她一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3年12月,胡蘭成在翻閱《天地月刊》時,無意看到了張愛玲發表的作品,倍感驚喜。之後他輾轉拿到張愛玲的住址,更留下便條希望相見。第二天張愛玲回電,二人開始往來。戀愛中的張愛玲難以自拔,她送給胡蘭成一張自己的照片,後面留言: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是張愛玲在豆蔻年華的少女時代,純潔情愫開出的第一束花。從此,他們情書往來,沐浴在熱戀的愛河裡。然而,23歲從未談過戀愛的張愛玲,遇上年長她14歲的情場老手胡蘭成,這場戀愛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

永遠的張愛玲

這就是張愛玲式的性感,譏誚、冷漠、帶著置身事外的居高臨下,卻又一語驚醒夢中人。或許你不喜歡她的毒舌,但不得不得承認她是對的。

1944年8月,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胡蘭成在婚書上寫: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然而,胡蘭成婚後並沒能給張愛玲帶來安穩、靜好,而是深深的傷害。胡蘭成去武漢辦《大楚報》,愛上了護士小周;後來抗戰勝利,胡蘭成逃亡,留下張愛玲獨自面對輿論攻訐,他則愛上朋友的妻子範秀美。張愛玲去溫州找他,要他在自己與小周之間做出選擇,胡蘭成的回答是:“我待你,天上地下,無有得比較。若選擇,不但於你是委屈,亦對不起小周。人世迢迢如歲月,但是無嫌猜,安不上取捨的話。”

永遠的張愛玲

這大概是世上最悽美的情話,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除了歲月,還有自己。留下的,僅是一場空歡喜。

1947年,待胡蘭成已經完全脫離險境,張愛玲才寄了一封分手信給他:“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唯時以小吉(小劫)故,不願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隨信還附了30萬元錢,作為分手費。她在亂世中經歷了父親的家、母親的家、胡蘭成的家,卻都不是家。在她華麗的前半生裡,她想求一個家而不得。5年後,張愛玲離開上海。

永遠的張愛玲

張愛玲在美國的日子過得並不好,越到晚年越孤僻。

1955年張愛玲到了美國,但她引以為自豪的寫作卻遭遇毀滅性打擊。一部部作品寫出來,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絕,為此張愛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淚。在生命中的最後20年,張愛玲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心理疾病。她對人越發冷淡,生活日益封閉。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謝世於美國洛杉磯寓所,7天后才被人發現。屋裡沒有傢俱,沒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一條薄薄的毯子。一個曾經無限風光的生命以一種最淒涼的方式凋零。

張愛玲寂寞地走了,正如餘秋雨在《張愛玲之死》中所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

她的作品打動過無數人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是喜歡悲壯, 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 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 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蒼涼”是她作品的氣氛,也是她描寫生活的底色。張愛玲小說中華靡的辭藻與蒼涼的基調對立統一, 傳達出一種對現實人生獨特而普遍的體驗———末世的威脅無所不在, 聽從命運的擺佈是人生的無奈, 也是人生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