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偏見下成長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受到偏見,還是偏見他人,對孩子都無利,家長要引導孩子走出偏見。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在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種族偏見就是一個可怕的“殺人犯”。

小說中湯姆被人誣告強姦罪,而湯姆的辯護律師儘管掌握對湯姆有利的證據,並且竭盡全力幫助湯姆擺脫強姦罪犯的控訴,但只是因為他是一個黑人,陪審團在最後還是給湯姆添加了有罪證論,最後湯姆死於“偏見”之下。

在小說中,連法律都變得不公正,他“有罪”,因為他是個黑人,所以強姦犯一定是他。就憑藉種族和膚色來判斷這個人有罪,這種偏見,讓整個社會都不再正義。

偏見就是無所謂正確對錯,根本不在乎事實真相,一旦別人認定你是個這樣的,那麼你再也無法改變這種認知。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暈輪效應”就是證明了這個偏見的形成,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一旦存有這種偏見,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傷害別人。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一、暈輪效應: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暈輪效應就是指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以點概面的主觀印象,看到一個人其中的一個小點,就主觀認定這個人的一切。

這個暈輪效應最早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凱利的實驗,他找一個老師分別給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在上課前對實驗學生介紹老師時所傳達的信息不同。

一個班級收到的信息是這個老師非常熱情、並且有很多成就,而另一個班級接收到的信息時,把熱情改成冷漠,其他信息不變。

最後實驗結果出乎意料,第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下課之後對老師非常親近,相談甚歡,而另一個班級則敬而遠之,冷漠迴避。

可見這些信息中,只憑借一個詞語的出來的結果就相差甚遠,一個詞語直接影響了學生們對老師的整體印象,帶有這種有色眼鏡去看待老師,所以對於老師的整體就披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暈輪效應就是讓人們心中形成成見,最後產生偏見。但在偏見之下沒有勝利者,不管你是偏見他人,還是被他人偏見,最後都會受到傷害。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二、“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1、 偏見別人的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偏見別人時,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刻板影響,並且這種刻板影響就會形成一個暈輪投射在這個人的方方面面

孩子就會成為一個不客觀的人,在處理事情上面總是把對錯分得太開,沒有看到事情的多面性,這樣就會讓孩子在面對事情上面不夠全面,常常不懂得尊重別人,最後也贏不了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2、被別人偏見的孩子

有一種最常見的偏見就是性別偏見,很多孩子因為性別在家庭中受到偏見。但不管是受到什麼樣的偏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久而久之對所有事情都會喪失自信。

並且當孩子在面對這種偏見問題上,也會把這種“偏見”傳遞出去,成為製造“偏見”的人。

其實孩子偏見別人也好,或者受到別人的偏見,最後對孩子的成長都沒有好處,不能客觀的看待事情,也無法自信的生活,對未來也有負面的影響。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三、孩子的“偏見”從何而來?

1、信息時代的大背景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網絡越來越發達,所以媒體上面傳遞的信息都非常不客觀,在這個信息時代,很多信息不可信也不可取,但是媒體為了博眼球,就會想要引起討論,把內容變得非常“偏見”。

當孩子們接收這類信息時,就成為了受害者,也是一個傳遞者,所以就在這個大背景下“偏見”愈演愈烈。

2、缺乏對信息的判斷

孩子的閱歷還不夠,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以及真假的辨別能力還不成熟,在孩子成長階段都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個時候周圍人的判斷就成為了自己的判斷,很容易產生偏見。

3、父母偏見的影響

榜樣的作用很強大,積極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可是負面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孩子。

當父母有任何“偏見”,這種“偏見”會直接延續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就是“偏見”的受害者,最後還會成為“偏見”的傳遞者。

孩子的偏見都是這個社會和家庭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最關鍵的還是家庭的教育,我們一定要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擺脫“偏見”。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四、家長如何避免孩子被“偏見”所累?

1、 父母做好引導和榜樣

我們不要讓孩子成為偏見的傳遞者,更不要成為偏見的受害者。父母在孩子面前首先就要做好不“偏見”的榜樣,在面對事情上,儘可能客觀。

不要因為一個小細節,就以偏概全,在教育孩子看待問題,一定要客觀、全面,要用自己的判斷,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

當孩子看到一隻蝴蝶是白色時,他會錯誤地認為所有的蝴蝶都是白色,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蝴蝶不僅僅只有白色,還有很多其他顏色。

在教育孩子看待人和物上也是如此,不要只看到一個小點就把點無限放大,這樣就容易產生偏見,最後影響自己的認識。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2、讓孩子理解差異

偏見的根本就是差異化,因為你和正常人不一樣,你和大多數的結果不同,你就“有罪”。這種刻板的以偏概全,孩子在面對差異如果不能理智看待,最後就會產生偏見。即使別人與自己不同,我們也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同而產生任何偏見,更不要因為這種不同影響自己。

所以理解差異就是擺脫偏見,儘可能理智客觀看待問題。

3、開闊孩子的眼界

井底之蛙的故事就是來自蛙的“偏見”,這種偏見則是因為青蛙的眼界所造成的。我們要引導孩子擺脫偏見,就要多開闊孩子的眼界,可以帶領孩子看一些名著,和孩子一起出去旅遊,這樣孩子看待的世界才是更寬廣而不是隻是一個“圓”。

擺脫暈輪效應,走出偏見,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父母要做好榜樣和引導。

“暈輪效應”的負面影響:孩子的“偏見”之下,從來沒有勝利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允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