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何為“洛陽”?

西晉末年,中原地區動盪不安,老百姓為了逃避戰亂,舉家南下。一直到五代十國,中原人經歷了三次大的南遷,給閩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很大程度改善了沿海地區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當地經濟發展。現在的閩南地區,多數人都是當時中原人和當地人通婚的後代,說的閩南語也是當初“河洛語”的演變。

泉州和洛陽因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從歷史演化來看,泉州就是洛陽的翻版。現在泉州境內還有洛陽鎮,洛陽村這些地方。

在眾多的“洛陽……”當中,最有名的當屬洛陽江上洛陽橋。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洛陽橋

何為“洛陽橋”?

洛陽橋的前世

洛陽橋與北京盧溝橋,石家莊趙州橋,潮州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名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歷時七年建成。洛陽橋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筏型基座建成的跨海大橋,也是通過養殖牡蠣加固橋身的“世界第一橋”。

筏型基座是什麼?

洛陽江波濤洶湧,想在上面建橋難度太大。當時的泉州太守蔡襄想出一個辦法,在架設橋樑的線路上,先用大石塊沉入江底,形成第一道地基,為了減少水流對地基的衝擊,提前將石塊做成“梭子”型,兩頭尖,中間寬。在寬的部分架設第二道地基,即真正的橋墩。這種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河流對橋身的衝擊,也使得建橋難度大大降低。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筏型地基

養牡蠣跟加固橋身又有什麼關係?

筏型地基和橋墩之間怎麼固定,放到現在根本不是問題。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沒有鋼筋水泥,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地取材,利用牡蠣生長快,殼體堅硬且附著力強的特點,將這種不起眼的小動物融入建設大軍,成為立下汗馬功勞的排頭兵。開創了動物參與人類建橋史的先河。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白色牡蠣

洛陽橋的今生

今天的洛陽橋,觀賞價值已經遠大於實用價值。佇立在橋頭,看著石板路蜿蜒曲折消失在雨霧中,就像那段坎坷的歲月,離我們越來越遠,漸漸模糊。很少有人知道它曾是粵閩入京的咽喉要道,也沒人記得它經歷戰火地震而巋然不動。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洛陽橋

當初建橋時的兇險,已經體會不到了。但是從橋上的鎮風塔和石將軍能看出,人們對於自然由衷的敬畏。雖然已經將天塹變通途,可心中還是無比虔誠,希望各方神靈庇佑。這石將軍怎麼看怎麼像門神,一副道家上仙的裝扮,鎮風塔前立的是“南無阿彌陀佛”碑。這不就是佛道雙修,把能請的神佛都要請一遍,只要能保佑洛陽橋,不管哪個教,都是好教。由此可見,當初建設難度之大。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橋頭兩側石將軍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鎮風塔

不僅如此,百姓還將此橋命名為“萬安橋”,取“萬世平安”之意。果真如願,洛陽橋歷經千年,像條銀龍,盤臥於江上,造福兩岸百姓。這當然不是神明保佑的結果,這是那些擁有不畏艱險的精神,和高超技藝的能工巧匠們,創造出來的奇蹟。

洛陽橋有“三絕”,除了工程異常艱苦是“一絕”之外,“第二絕”就是泉州太守蔡襄在橋樑落成後題寫的《萬安橋記》,通篇153個字,記錄了建橋時間,參與人員,所用銀兩等。言簡意賅,卻對自己隻字未提。可以想象,這麼浩大的工程,作為總指揮的蔡襄怎麼會默默無聞?

恰恰相反,在建橋的七年中,蔡襄失去妻兒,又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賣掉祖上160畝地支援建設,可謂轟轟烈烈。蔡襄對於洛陽橋的付出,值得著書立傳。但他本人卻雲淡風輕,在“功勞簿”上把自己隱去了。

突然想起,蔡襄有個堂弟蔡京,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同出一門的兄弟倆,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功過是非,後人已有公論。

百姓不會忘記平凡的大功之人,沒有先人開疆拓土,哪來後輩大樹乘涼。為了紀念蔡襄建橋功績,人們在橋南建忠惠祠供後世瞻仰。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蔡襄雕塑

洛陽橋的“第三絕”就是隨處可見的碑文,大多是記錄重修、歌頌之類的內容,感嘆抒懷。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碑文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碑文

橋頭有展館,簡述洛陽橋的前世今生。館內還有一座石刻碑文,是清朝道光年間泉州太守沈汝瀚所書的“海內第一橋”,名副其實。洛陽橋不長,800多米,一路走來,不由得感慨,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自於生活,又能將力量和智慧融合,把生活帶來的困難一一剷除。洛陽橋的架設方法和其中難度,無愧於“第一橋”之稱。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碑文

橋上有一處佛塔引人矚目,名為“月光菩薩塔”,建於北宋嘉祐五年(1059年),與橋同歲。塔身四周刻滿文字,東南北三面篆刻的是佛語,其中東面是梵文,意為“南無阿彌陀佛”。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月光菩薩塔

佛塔珍貴之處在西面,刻有“巳亥歲造”四個字。這是《萬安橋記》碑文之外,另一處記載建橋時間的遺物。

除了時間,佛塔西面還刻有月光菩薩頭像,眼簾低垂,妙相莊嚴。相傳建橋過程中,銀兩短缺,蔡襄苦無辦法。此時菩薩化身妙齡少女坐於江中小船上,如有人能將銀兩扔到船上,便嫁於此人。平時吝嗇的富商紛紛向江中小船投擲錢幣,三天三夜,無人能扔進小船。菩薩見銀兩已夠,就遣人送往蔡襄府,隨後飄然而去。不久,洛陽橋建成。

這只是個美好的傳說,人們藉此來表達架設洛陽橋的必勝決心,神佛共助,豈有不成之理?菩薩眉間寶石已沒了蹤影,以洛陽橋在兩岸百姓心中的地位,我寧願相信是歲月偷走了寶石。

想要拍攝菩薩正面並不容易,佛塔所處的地方一米開外就是江底灘塗,兩三米高,沒有任何保護。這讓我想起武當山的龍頭香,此處雖不似那麼兇險,但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應該是有意為之,設置一些難度,讓後人背靠大樹乘涼的時候,能想起前人栽樹的不易。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月光菩薩像

除此之外,洛陽橋上還有四座五層寶塔,一座殘損的阿育王塔,和晉江(今泉州)與惠安縣的分界碑。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佛塔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阿育王塔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分界碑

這些歷史遺物,賦予了洛陽橋更多的魅力,茅以升先生曾評價洛陽橋為“閩南橋中狀元”。它的落成不僅僅是解決沿江兩岸通行問題,更是啟發後世500多座沿海橋樑的建設。

回望洛陽橋,已經沒那麼雄偉和高大了,它終於可以卸下重擔,穿越千年,來看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感受朝氣蓬勃的新浪潮。

近些年,出於保護,橋上已經不讓機動車通行。城市建設飛速,生活節奏加快,洛陽橋早已不能滿足所有交通工具通行了。除了兩岸村民,很少有人專門到此遊覽,只知道泉州有座著名的橋,卻不知其真面目。洛陽橋快被時間遺忘了。

洛陽江上的橋越來越多,越建越漂亮,卻沒了個性,分辨不出有什麼區別。我們已經習慣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世界,回身才發現,這世間再無洛陽橋。

泉州有橋,名為“洛陽”

洛陽橋

泉州有江,名為“洛陽”,江上有橋,天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