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復活顧名思義就是先經歷死才能重生,用一個詞語大概該用鳳凰涅槃。

在西方,復活節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覆活的日子。


【復活節起源】

《聖經·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體復活,復活節因此得名。復活節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節日,宗教起源與節期在以色列。按《聖經·馬太福音》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三天覆活,因而設立此節。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歷史學家根據《聖經》和先進以色列人逾越節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後月滿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就是《聖經》中講到耶穌復活的日子。由於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也是不確定的。但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耶穌復活是指根據基督教《新約聖經》中的四本福音書及《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三天後死而復生的事件。耶穌復活是基督教神學的核心信條,也是《尼西亞信經》的一部分:“應驗了聖經的話,第三天覆活,昇天,坐在聖父的右邊。”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寫道,“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覆活了”。這一章中,保羅闡明瞭耶穌復活是信仰的核心信條,“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並且明顯我們是為神妄作見證的……由此便可見覆活節對於基督徒的意義所在。

在基督教中,十字架是虔誠的象徵。這也是為什麼在盧浮宮眾多館藏之中我們都能看到十字架的身影。同時,耶穌的受難以及復活更是宗教題材畫作的重要主題,許多著名的藝術家都對於該主題進行了許多藝術創作。

【歐洲疫情仍在繼續】

隨著歐美多國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速度放緩,包括英國、奧地利、意大利與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考慮逐步放寬“封城封國”等限制措施,復工復產,重啟經濟。

然而拐點還沒看到,死亡還在繼續,歐洲國家卻悄悄變了,是疫情改善了嗎?不得而知。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歐洲多國公佈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隨著葡萄牙確診病例超過1萬,目前歐洲已有11個國家確診病例破萬,歐洲地區整體防疫形勢依然嚴峻。雖然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新增確診,最近仍成千上萬例;但確實比最高峰時,有所下降了。但是歐洲和美國,仍舊是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如果歐洲算一個整體,確診數、死亡數,其實比美國還要嚴重。

但疫情發展放緩也為人們帶來一線曙光。儘管歐洲各國疫情曲線開始“拉平”,讓人們對遏制疫情燃起了信心,但不少專家警告說,過早“解封”可能會導致“第二波感染”。而一些國家在計劃“解封”的同時,也表示將對其效果進行評估,並不排除“急剎車”的可能。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歐洲疫情尚未形成持續穩定的“降溫”態勢,還沒有到放松管制的時候。歐洲國家在繼續採取綜合防控措施同時,出臺了大規模經濟救助方案,力求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疫情籠罩下的歐盟】

新冠肺炎疫情彷彿當頭棒,立刻暴露了歐盟能力上的不足。歐盟一直被視為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成果和經濟一體化的模範,然而在本次疫情的衝擊之下,各成員國自顧不暇,以鄰為壑的行為讓人大跌眼鏡,不少人對歐盟的前景表示擔憂。首先是危機到來時,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保護本國人民的安全,因此發生了禁止醫療物資出口,甚至強佔他國採購物資等現象出現。所幸歐盟議會很快改變了這一做法。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歐盟從創始的6國發展成為27個成員,治理越來越複雜,同時需要平衡27國不同的利益訴求,導致內部決策很難達成共識。特別是2000年以後加入的一些東歐和南歐國家,只想享受經濟上益處,卻缺乏承擔政治責任的意願,導致歐盟內部治理效率低下。

然而,作為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國際組織,歐盟各成員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協同,但在社會問題上一直是各行其是。在危機爆發時,歐盟缺乏應對的機制,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歐盟也難有作為,導致其一些成員國至今還未從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與美國和中國不同,歐盟的體制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全球事務的領導者,但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儘管姍姍來遲,歐盟還是公佈了7500億歐元的緊急救助計劃,這是其目前最大規模的援助行動,它不太可能效仿美國“坐直升機撒錢”的做法。在區域合作上,它仍是其他國家聯盟的典範。歐盟的融合程度還需加強,才能提升其韌性和應對危機的能力,但挑戰是很多國家並不想將更多主權讓渡給布魯塞爾。

【歐洲經濟深受影響】

疫情對歐洲影響最大的,就是經濟。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對歐洲經濟的影響越大。疫情的持續時間顯然會影響企業投資和生產、居民消費,進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疫情持續時間越長,企業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大。此外,疫情持續時間長,還會造成商務人員流動面臨長時期的障礙,進而不利於企業跨國投資和經營。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歐洲經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高,較為依賴服務業,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更加直接,進而不利於整個歐洲經濟。比如,2018年意大利服務業佔GDP比重為66.34%,德國、法國、英國的服務業佔比也都在70%左右,甚至明顯超過70%。與此相對比,2018年中國服務業佔比僅略高於50%。

受疫情影響的國家在歐洲經濟中越重要,對歐洲經濟的影響越大。歐洲經濟最重要的四個國家是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如果將英國依然視為歐盟國家,則2018年德法英意佔歐盟經濟的比重分別是21.03%、14.80%、16.03%、11.10%。這四個國家合計佔比62.96%。很顯然,意大利經濟在歐洲經濟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如果疫情對意大利經濟的衝擊較大,則會牽連歐洲經濟。如果疫情在上述四個國家中繼續蔓延,則整個歐洲經濟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受疫情影響國家和歐洲的宏觀經濟形勢越不好,對歐洲經濟的影響越大。這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抗衝擊能力較弱。在歐洲主要國家中,意大利的經濟形勢屬於較差的。2018年意大利經濟增速僅為0.8%,估計2019年會進一步下降到0.2%。儘管IMF預計2020年意大利經濟增速會回升到0.5%,但很顯然回升幅度有限。

【復活節的盼望】

復活節,這是一個在歐洲極為重要的宗教節日,也是普通民眾慶祝春天真正來臨的難得假期。每年一到復活節,歐洲人都會結伴出行,踏青訪友,沐浴在暖洋洋的陽光中享受春天的無限生機。可是,今年的復活節卻再也看不到往年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勝景。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由於新冠病毒的肆虐,一向自由奔放慣了的歐洲人不得不困守家中。焦慮和恐懼困擾著疫情下的全世界。所幸,我們還有音樂,跨越國界療愈人心。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安德列·波切利(AndreaBocelli)通過YouTube頻道進行復活節音樂會的全球現場直播。其中,安德烈走出意大利米蘭大教堂(Duomodi Milano)演繹了基督教聖詩《奇異恩典》,堪稱是全場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在高達108米的大教堂前面,波切利消瘦的身形顯得愈加渺小,但他那憂傷而堅定的歌聲一響起就展現出穿破空間跨越國界打動人心的力量,偉大的音樂與偉大的建築相得益彰。而伴隨波切利天籟之聲的畫面則是往日熙熙攘攘如今空空蕩蕩的名勝景點,從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到英國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再到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如同末日電影中的場景再現,一座座空城令人驚心又傷心,此時也只有波切利一貫慈祥的面容和沉靜的嗓音才具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疫情之下,復活節的盼望

根據米蘭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規定,這場音樂會不邀請現場觀眾。因疫情而關閉的米蘭大教堂特別向安德烈·波切利和管風琴演奏家埃馬努埃萊·維亞奈利打開大門,以全世界最大的管風琴演奏世界熟知的旋律,來呼喚人民對生命的熱愛;用歌聲凝聚彼此,一起度過艱難的時期。每當旋律響起,無論是否有宗教信仰或者宗教信仰是什麼,都能從音樂中感受到愛,感受到那種在最絕望最艱難處境中依然向上的力量。

【總結】

2020年的復活節註定過的與眾不同,世界各地正在程度不同地戰鬥在抗疫的“生死線”上。復活節象徵著重生和希望,也象徵著疫情的陰霾即將散去。在這個復活節,所有人都在期盼疫情的結束,嚮往美好而充滿愛的世界。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也都正變得樂觀起來。相信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打贏這場“疫情大戰”,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